第110章 你認識菲利普迪克嗎?(求月票!)
第110章 你認識菲利普·迪克嗎?(求月票!)
「林教授,你討厭歐洲嗎?」坐在林燃身邊的珍妮問道。
林燃翻了個白眼說道:「我上次去歐洲是在11月初,這才過去半個月時間,我又要去歐洲。
我不討厭歐洲,我討厭的是如此頻繁的進行長途旅行。」
林燃之前就感覺到珍妮的身份不對勁。
當時駐紮在日內瓦跑國際新聞的記者清一色禿頭中年白男,在這些人里珍妮屬於是靚麗的風景線。
在60年代初,女性想獲得這樣的工作機會還是很難的。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這次不過是再次證實了
對方先是從過去常駐日內瓦的國際新聞板塊記者搖身一變變成跑白宮新聞的新聞記者。
隨後在他前往挪威奧斯陸接受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之際,對方又變成全程追蹤報導的記者。
林燃這才知道,對方全名叫珍妮·赫斯特。
她的祖父是19世紀的報業之王威廉·倫道夫·赫斯特,曾兩次當選為眾議院議員的驢黨,曾經在1904年競選總統,1905年和1909年競選紐約市市長,1906年競選紐約州州長。
一直到2020年赫斯特家族也依然是阿美莉卡最富有和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主要通過其掌控的赫斯特公司年收入超過118億美元,主要資產包括ESPN、《時尚》、《Elle》等雜誌,以及Fitch Group。
Fitch Group可能比較陌生,Fitch Group旗下有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惠普國際。
威廉·赫斯特和老T有點像,一直想往白宮折騰,但沒老T的那個土壤。
他應該算是最早的自媒體了,不是說他是自媒體,而是說他對內容的不負責任程度和自媒體沒區別。
最經典的案例是1898年阿美莉卡軍艦「緬因號」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沒,導致266名士兵喪生。
這成為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赫斯特旗下的《紐約日報》迅速將爆炸歸咎於西班牙,儘管當時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西班牙所為。
報紙頭條以巨大的字體刊登「記住緬因號,去他媽的西班牙!」,煽動公眾對西班牙的憤怒情緒。
不僅如此,赫斯特還派記者和插圖畫家前往古巴,製造未經證實的故事。
後續西班牙和阿美莉卡發生戰爭,赫斯特的《紐約日報》在頭版得意洋洋地宣稱自己推動了戰爭。
赫斯特是議員,赫斯特的爹也是驢黨的參議員。
珍妮·赫斯特,作為赫斯特家族的第四代,加上這屆白宮還是驢黨,她調來跑白宮新聞就跟喝水一樣簡單。
「好吧,林教授,你提出過文化華國的概念,請問在擇偶方面,你是否也遵從這個原則,希望找一位華裔女子結婚呢?」珍妮問道。
林燃無奈了,你這未免有點太直白了。
林燃在知道其身份之後,知道對方這身份,這來頭,不可能是燕子。
隨著這段時間的接觸,珍妮和林燃也開始熟稔起來,看的出來,對方想打直球了。
但林燃也不打算和對方有什麼進一步的接觸。
不是什麼潔身自好,更不是什麼看不上對方,單純是因為林燃知道自己早晚要離開阿美莉卡,自己不能有把柄。
赫斯特家族信的可是長老會。
在這個時代,長老會那可是相當保守的存在。這種女的可不是能隨便玩玩就能收手的。
「抱歉,我確實希望找一位華裔女性結婚。」林燃只好回答道。
珍妮眼神一黯,專機里突然沉默起來,氣氛變得有些凝重。
林燃沒有心思管對方怎麼想,扭頭望向窗外,思緒已經飄到半個月後的紐約去了。
前段時間回紅石基地工作,抽空去哥倫比亞大學給博士們上了兩節數論課。
說是兩節,其實足足有兩個半天。
中間順便和來找他參加數論研討會的哈維·科恩商量了一下,說聖誕假期可以參加他們的數論研討班。
林燃順便提議道,為什麼不能在聖誕節的前一天,也就是平安夜的晚上舉辦一個宴會,把它打造成紐約數學界的傳統呢?
加上位於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離紐約也就80公里車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當代大師們完全可以來紐約參加,參加完之後第二天上午慢慢開車回普林斯頓綽綽有餘。
甚至一些要回老家過聖誕的,在紐約坐飛機怎麼著也比在普林斯頓方便得多。
有林燃的出席,加上哈維·科恩在紐約常年經營的人脈,這一提議得到哈維·科恩的高度肯定,表示一定盡心籌備。
哈維·科恩不知道的是,林燃單純想創造一個嘈雜的環境,好和陳景潤說兩句話。
如果有了紐約數學家聖誕晚會這樣的傳統,等於每年他都有機會和對方說上幾句。
和往年一樣,1961年的諾獎頒獎典禮在諾貝爾逝世那天,也就是12月10號。
但和其他獎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音樂廳頒發不同,和平獎在挪威奧斯陸的奧斯陸大學禮堂舉辦。
從決定誰得獎到頒獎,和平獎都和其他四個獎不是一個畫風。
包括頒獎也是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頒發,而不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
「倫道夫,恭喜,也感謝你為歐洲和平做出的傑出貢獻。」挪威國王奧拉夫五世在開始前還特意來找林燃寒暄。
林燃其實對這個獎項完全無感,在後世老中看來,這獎早就沒公信力了。
要是林燃是2025年來的,知道2025年阿美莉卡的騷操作,估計會更鄙視這獎的含金量。
也就現在是1961,考慮到還沒有華人得過諾貝爾和平獎,加上林燃覺得自己需要給自己贏得一些聲望,為未來可能遭遇的打壓做準備,所以才會特意跑到挪威來領獎。
不然林燃是萬萬不會特意跑一趟的。
林燃淡淡道:「感謝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沒有墨守成規,我希望能夠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
儀式以挪威國歌或簡短音樂開場,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古納爾·雅恩致辭:
「1961年是人類脆弱性的一個鮮明提醒,世界在毀滅的邊緣搖搖欲墜。第三次柏林危機為全球投下了冷戰緊張的陰影,阿美莉卡和蘇俄在危險的對峙中針鋒相對,核衝突的幽靈籠罩著世界。正是在這場危機的熔爐中,倫道夫·林成為了希望和決心的燈塔。
今天,我們授予他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對和平的非凡貢獻。
倫道夫·林構想了一個大膽而創新的解決方案來應對不斷升級的危機:一條直接的通訊渠道「熱線」連接華盛頓的白宮和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這一開創性的想法源於他對誤解和不信任可能引發無法想像的災難的深刻理解。憑藉非凡的遠見,他認識到兩國領導人之間快速、無障礙的對話機制可以成為防止災難的堡壘。
通過不懈的努力,倫道夫·林克服了巨大的障礙,將他的願景變為現實。
他不遺餘力地說服雙方在懷疑、政治阻力以及根深蒂固的敵對勢力的重壓下接受這一前所未有的工具。
在第三次柏林危機的熔爐中,他的努力獲得了成功,熱線成為了一條生命線,使美蘇雙方能夠交換關鍵信息、澄清意圖,並避免可能升級為公開衝突的誤解。
通過促進這種對話倫道夫·林在緩和危機、維護和平和保護無數生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然而,他的貢獻遠不止於解決那一刻的危機。熱線的建立為國際關係中的危機管理樹立了強有力的先例,展示了預防性外交的有效性。它證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溝通和相互理解也能照亮通往和平的道路。
倫道夫·林的工作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為後代提供了一個通過對話而非武力解決爭端的典範。
我們讚揚倫道夫·林,不僅因為他的具體成就,還因為他所體現的品質:挑戰現狀的勇氣、超越眼前緊張局勢的智慧以及對人類共同未來的堅定承諾。
在將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倫道夫·林時,我們既是在表彰他的貢獻,也是在向全世界的領導人發出清晰的呼籲:讓我們效仿他的榜樣。讓我們選擇對話而非對抗,選擇理解而非最後通牒,選擇合作而非衝突。通過這樣做,我們可以維護全球和平這一脆弱而寶貴的禮物。」
台下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對歐洲人來說,林燃的提議確實讓他們有了些許的安全感。
不算多,但是確實是有了。
不過台下鼓掌最真情實意的應該要屬珍妮,珍妮·赫斯特。
當天的慶祝晚宴在奧斯陸市的主廳舉辦。
晚宴過程中,賓客們觥籌交錯,林燃對這樣的氛圍不是很習慣,華國人就沒這習俗。
不過他也不是沒見過,畢竟參加過象黨的募捐晚宴。
只是這次的晚宴應該沒有象黨那次那麼狂野。
晚宴期間,一支小型弦樂四重奏樂隊演奏著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
等到舞會開始時,曲調轉為更加歡快的華爾茲。
珍妮·赫斯特作為林燃的舞伴,一直到第五首曲子才輪到她和林燃起舞,「教授,你還真是受歡迎啊。」
林燃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顧左右而言他:「珍妮,你認識菲利普·迪克嗎?」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