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四弟: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本官邵靖,忝為州衙推官,這位是安南王子黎氏維寧,持節出使我大明。」
「見過邵推官!見過黎正使!」
「不必多禮!不必多禮!小王維寧,表字懷德,哈哈……恕小王冒昧,那西天取經的故事,可是海小相公所著?」
「黎正使說的對,但西天取經是一段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唐朝初年的中土與天竺,佛門高僧玄奘遠行萬里求取真經,經由歷代創作積累,才展現出一段奇思妙想的神話冒險,我充其量只是稍作演義……」
「不然!不然!市井裡的西遊故事,小王也聽了不少,與海小相公所著的大不一樣啊!你寫的太精彩了,就不知寶象國中,唐僧被妖魔所害,化作老虎,後面如何了?」
「後面沒有了。」
「為什麼……沒有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輩士子之願,當苦讀聖賢書,追尋先賢大道,豈可分心演義?」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這……小王實在喜歡這個故事,不知海小相公能否透露一下後續?一點點!就一點點!」
「如果黎正使實在憋得慌,就當唐僧沒救回來吧。」
「!!」
……
雙方見面後,友好而坦誠地進行了交流。
瓊州府推官邵靖旁聽,眼見安南王子黎維寧是真急了,不由地唇角微微上揚。
海玥儀表堂堂,聲音清朗正派,謙而不卑,已經完全扭轉了最初的印象。
這般不為外藩王子的請求所動,說斷就斷,更讓他暗暗點頭。
乾的好啊!
大明士子,正該如此!
殊不知海玥面對著這個外藩書粉,也有些無奈。
《新刊出像西遊釋厄傳》,即後世百回本西遊記,確實是他的「作品」。
現在不願多提,不是故作矜持,不是自抬身價,也不是覺得對不起吳承恩或李春芳,倒還真有些像邵靖認為的那樣,悔過自新……
兩年半前,他穿越來這個時代,成了大明嘉靖年間,瓊州海氏十三郎。
後世的他,叫海岳,山嶽的岳。
這一世成了海玥。
玥,傳說中上天賜予有德聖皇的一顆神珠。
海氏這一輩,都以玉石有關的斜玉旁為名,如海珀、海珍、海琪、海珅、海玥、海瑞,海瑞的瑞在這裡不是吉兆,而是瑞玉,古代一種玉制的信物。
對於古人來說,尤其海氏為書香門第,這確實更符合取名的習慣,以玥字取名,寓意著生來就賦予殊榮,是被上天選中的人才。
海玥確實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哪怕沒有系統展開,沒有深藍加點,沒有任務天賦,也沒有作死後可以兩眼一閉重回現代的福利,現代人穿越回古代,熟知歷史走向,外加眼界知識,本就是高屋建瓴。
何況還有發明和文抄。
發明這方面,海玥不太擅長,十六世紀的明朝也不是距後世千年之久的漢唐了,許多日常用品都已出現。
至於文抄,其實更不容易,所幸他特別喜歡西遊,曾經背誦過不少精彩篇章,這一世的記憶力更是尤為出眾,竟還能回憶起七七八八,便開始嘗試「創作」後世最經典的百回本《西遊記》,準備憑藉名著出人頭地,站穩腳跟。
穿越的第一年,他的精力都放在適應環境和編著西遊上,結果迎來的不是名利雙收,坐著在家數錢,而是被書商剝削,「賣文字」的惡名他來背,實惠卻是少之又少,落得個「我耕彼食」的下場。
所幸西遊是長篇,他又沒有一次寫完,那還猶豫什麼,斷唄!
內容恰恰到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說的是寶象國中,黃袍怪把唐僧變為老虎,小白龍扮成侍女斗老魔,落敗後說動八戒,去花果山請被唐僧趕走的悟空回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唐僧變了老虎,文抄之路中斷,海玥深刻體會到古代社會地位的重要,及時改變努力的方向,準備往肩上要壓一壓擔子。
進縣學,走入仕。
海氏發家不久,僅僅三代人,在瓊山就出過一位進士,數位舉人,殊為不易,雖然海玥這一房畫風有些獨特,家學條件還是有的。
海玥能文抄,有一定的文學水平,毋須好高騖遠,穿越後第二步的目標,就是取得功名,成為士人階級里的一員。
在這樣的人生規劃下,對於找上門來的州衙推官,海玥還能保持禮節,對於這個什麼安南王子,就基本無視了。
一問一答,黎維寧好說歹說,愣是沒得到半句有用的後續,表情不禁有些訕訕。
可他似是真的愛極了這個故事,在遭到如此回拒下,依舊不肯罷休,轉而對著邵靖道:「邵推官,可否容小王在書院暫住?」
邵靖一怔,斷然搖頭:「萬萬不可!使節團豈能居於縣學?見了人,黎正使就隨本官回府衙吧!」
「呵!在府衙內也不見得安生……」
冷笑的聲音從黎維寧身後傳出,眾學子側目,發現說話之人身材魁梧,面孔方正,手按在腰間的刀柄上,似是這位安南王子的護衛,但對於府衙大為不滿,頓時起了好奇之心。
「不可無禮!」
黎維寧側頭,責備了一句,轉向邵靖,又溫和地道:「顧府尊臨行前,曾囑咐我等在此安心住下,言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方賓客,一入貴境,皆當以常供相待,不至有所匱乏,務使其賓至如歸。』然而,縱使款待得再周到,若無法北上,小王仍覺度日如年,如今在州衙苦等,心中焦灼難耐,還望邵推官體諒,成全小王之願!」
「這……」
邵靖皺起眉頭,但看著堂內的學子豎起耳朵,意識到這裡不是爭論的地方,沉聲道:「請移步。」
說罷,轉身率先朝外走去。
「小王告辭!」
黎維寧作揖,與眾學子告別,溫文爾雅的姿態贏得了不少好感。
眾人齊齊送出,唯獨海玥象徵性地走了幾步,就掉頭坐了回去。
不待他埋首於案上的書卷,弟弟海瑞的低語從身後傳來:「安南人出使大明,不該遠航過海,至我瓊山吧?」
海玥頭也不回,聲音清晰地傳了過去:「走海路,不僅是捨近求遠,更要冒生命風險,安南此行必不尋常,再結合府衙的為難之色,或是內生動盪,遣使求援,地方州縣不敢貿然答應,互相推諉著呢!」
安南即越南,在海南島的正西邊,後世從海南三亞飛到越南芽莊,起落只需一個小時出頭。
但這個年代,兩地間隔大海,往來遠沒有越南和廣西接壤的邊境方便頻繁,消息並不互通。
不過海玥若是沒有記錯的話,中國、日本、越南古代各有一段南北朝對立,越南的南北分裂內亂,就是從嘉靖朝前期開始的。
結合歷史進程,這位安南王子捨近求遠,突然出現在海南瓊山,背後的緣由就可以推測一二了。
當然,對於海玥來說,這就是稍稍回憶的事情,對於此世人而言,就相當厲害了。
海瑞稍加思索,覺得十分有道理,由衷地道:「兄長所言甚是!」
「厲不厲害你十三哥!」
海玥揚了揚嘴角。
瓊山海氏,歷史上出過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而這個人,正是身後這位與他同齡的弟弟,海瑞。
兩人一般大,都是正德八年出生,海玥的生辰是十月八日,同族兄弟里排行十三,海瑞是十二月二十七日,同族兄弟排行十四。
今嘉靖九年,都是十七歲。
他們的祖父叫海寬,舉人出身,曾於福建松谿縣任知縣。
海寬生有八子,海深、海浩、海泌、海瀹、海潮、海浴、海沂、海瀚,海玥的父親是排行第二的海浩,海瑞的父親則是排老么的海瀚。
海瀚本是廩生,每月能從府衙領取廩米,雖然未中舉人,但在秀才裡面也是佼佼者,可惜在海瑞四歲那年就去世了,此後一直由寡母謝氏將其養大。
謝氏性情要強,不願受人恩惠,漸漸的就與海氏其他幾房疏遠,除祭祖外少有往來。
海玥卻不管,直接登門拜訪,一來二去,雙方也熟悉了,如今兩人同在書院進學。
對於海瑞,海玥沒有完全受未來的名聲影響,而是接觸之後,默默觀察。
後世不少人存在著偏見,認為海瑞是只會喊口號的禮教衛道士,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執政能力很差,等到電視劇大明王朝火了,也認為那是影視作品的美化,主角光環的體現。
可事實上,電視劇不僅沒有誇大海瑞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反倒略略簡化了些。
歷史中真實的海瑞,任淳安知縣時,可沒法抬出裕王和清流之類的隱性靠山,他是單槍匹馬,在得罪一眾官僚的情況下,對衙門進行人事大換血,稽查黃冊、清查虛稅、重新量田、重整均瑤,樁樁件件都是為當地百姓辦實事;
在嚴黨如日中天的時候,海瑞又敢與胡宗憲、鄢懋卿針鋒相對,手段巧妙,剛柔並濟,讓他們無法直接拿住把柄,後來嚴黨倒台,發現時局並未好轉,便將矛頭直指罪魁禍首,嘉靖皇帝;
一篇《治安疏》把嘉靖都快逼得精神分裂了,一會兒罵海瑞是畜物,無父無君的畜生,一會兒又覺得海瑞是比干,自己殺了就成紂王了,猶豫不決。
嘉靖想要讓內閣解決海瑞,堵住悠悠之口,結果內閣不干,這種千古罵名誰願意背,最終只能將海瑞關在牢里,直到病死都沒有處置。
等到隆慶登基,海瑞名望如日中天,開始接連升官,但也沒人敢給他實權,儼然成了朝廷的吉祥物,海瑞不願被高高架起,藉助京察給各方施加壓力,最終巡撫應天,對上前任首輔徐階,拿松江徐氏開刀……
為國為民的青天,當之無愧的傳奇!
現階段的海瑞,自然沒有歷史上那麼老辣,但其心懷良知、奉公正己、憂國憂民的品質,已經初步展現出來,海玥有時候也會逗一逗,比如用十四弟、老十四稱呼。
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這方面海瑞還挺適合~
兩人低聲說完話,送別的學子也返回,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議論的自然是安南使節。
海南地處大明的最南端,獨懸海外,平日裡最多就在島上跟生黎人齜牙,還真沒見過多少外藩人,出於物以稀為貴的準則,他們對於安南人是很好奇的,何況來者還是一位王子。
不僅是議論,很快還有學子出去打探消息,不多時匆匆而歸:「住下了!安南人真在書院住下了!」
大伙兒擁過去,接連發問:「在哪?在哪?」
「就在學舍,安南人在選屋子呢,還有護衛巡邏,威風凜凜的。」
去打探消息的學子朝外一指,又看向海玥,滿懷期待:「玥哥兒,那位王子看來是不放棄,想是要住在你隔壁的,他這般誠心,你就不能接著寫下去?」
「是啊!至少把寶象國這一難寫完吧!」
「斷在這裡,實在過分!」
……
「考完一定!考完一定!」
海玥例行回應,在同窗的唉聲嘆息中,又提醒道:「到飯點了哦!」
「吃飯吃飯!」
前世今生都是如此,大伙兒頓時被乾飯轉移了注意力,一股腦地朝膳堂涌去。
等到了膳堂,腳步聲傳來,剛剛入住的安南一行,嗅著油鹽烹肉的香氣,也恰好抵達。
為首者灼灼的視線,第一時間落在海玥身上,帶著如沐春風的笑容,大步走了過來:「海小相公,一起用膳吧!」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