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玄奘:我歸朝去白給啊
第332章 玄奘:我歸朝去白給啊
「魏師,我是真不想勞動你的。」
李承乾如是說道:「但這次科舉,乃是建立健全科舉取士制度的首次施行。」
「我交給他人負責,擔心他不能公平公正,藏有私心。也害怕他能力不夠,無法勝任。」
「思來想去,唯有我魏師,才能堪此大任。」
「我想,這可能也是天下廣大學子的期望。」
魏徵聽得臉色是一片紅潤,呼吸也急促不少。
太子話里話外,都是在說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
天下學子也對他崇敬欽佩。
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一個行將就木的老臣,高興與快慰的呢?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殿下,臣的身體臣知道。」
「臣願意擔此大任。」
魏徵急忙說道,說著就覺得有一股劇烈的咳嗽之意,但他生生的強忍下來,忍不住還狠狠的掐著自己。
不能咳嗽。
絕對不能咳。
「既然如此,就將此事交給魏師負責。」
李承乾不知道魏徵的行為,他繼續說道:「科舉的章程,魏師也清楚。」
「張師,孔師,賈公彥,壽杏侯,新邵侯等人,那邊會負責出題。」
「你審校查閱便是。」
本來,這次科舉取士,是不準備把天工院與醫學院列入科舉試題中的。
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孫思邈與李淳風找到他。
試題要出,但可以簡單。
如此,李承乾也就應允了。
簡單無礙,送分也行。
此舉可以讓兩院的試題,在科舉試卷上有個開端就成。
往後的科舉,等到學子們對這兩院熟悉後,逐步增加難度便是。
而在這一過程中,學子們肯定會去學習兩院的教材。
這樣就能讓學子們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臣明白。」
魏徵道。
「試卷的姓名籍貫等,必須嚴格執行糊名的規定。」
李承乾強調了一下:「確保審閱批卷的考官,沒有客觀因素影響,保證公平公正。」
「是!」
李承乾沒有多留魏徵,奏對完後就讓他離開了。
魏徵走出東宮,上了馬車後,再也忍不住捂嘴咳嗽起來。
咳嗽的很是劇烈。
臉色都憋紅了。
等到平復後,他看著手帕上染的絲絲紅色,悵然出了一口氣。
「馬上回府!」
回到府邸後,魏徵坐下休息片刻,喝了湯藥,神色稍稍紅潤了點。
外面傳來聲響,是張士衡等人送來的鄉試考題。
魏徵不敢怠慢,鄉試要在今年八月底舉行,明年春還要舉行會試以及殿試。
所以,鄉試的考題要先出。
在去年,朝廷就提前下了公文,各地官府要通知學子,做好八月參加鄉試的準備。
考題是今年春末時分,就開始由張士衡等人擬定。
因為科舉主考官的人還沒確定,懸而未決,所以等到現在。
朝中大臣都知道,魏徵也明白。
科舉主考官為何懸而未決。
因為主考官的首選人,是他魏徵。
只是身體一直不好,讓兩宮難以決斷。
朝中也不是沒有聲音,催促確定主考官。
但都被太子給壓下來了。
直到魏徵身體好轉,李承乾立馬拍板,並且立馬把消息傳達,所以考題才會這麼快送來。
「太子還是念著我這個老師的。」
魏徵心裡不感動才怪了。
太子硬生生拖了這麼久,就是等著他身體好起來。
這是何等恩典啊。
「試題不能在家審閱。」
「太子關心我,允許我在家辦公,但我不能這麼做。」
「若是傳出去,未免有泄漏考題的非議,引起不必要的質疑。」
魏徵道:「我還是去天啟殿審閱。」
他穿戴好衣袍,準備再去東宮。
其實他並沒想到,天啟殿的諸公,動作會這麼快。
張士衡等人確定要為科舉出題官後,就待在天啟殿,不得與外界聯絡。
試題能送出東宮來,不是太子的授意,他們絕對不敢的。
「太子如此為我考慮,我豈能坦然受之。」
「若是這次科舉遭受非議,我死不瞑目……。」
魏徵默默的想著。
但他身邊的魏叔瑜,卻滿是揪心,「阿耶,你身體都這樣了。」
「還是把這主考官給推了吧,我相信殿下會體諒的,不會怪罪的。」
魏徵轉頭罵道:「糊塗。」
「我豈能辜負了殿下的信任與重託?」
他喘息了一下,道:「二郎,你長大了,應該知道我為什麼要堅持。」
魏徵拉著魏叔瑜的手,道:「你是錦衣衛一期出身的,是太子親軍。」
「出身很好,相信殿下也會多重用你。」
「但我啊,還是得做些事情。」
「你不懂,阿耶不怪你,以後你就知道了。」
魏叔瑜護送著魏徵到了東宮,他並沒有進去。
看著阿耶蒼老的背影,魏叔瑜嘴唇蠕動。
他不懂嗎?
他太懂了。
阿耶把這次科舉主持好了,不單單是青史留名那麼簡單。
還有想都不敢想的遺澤。
「聽說,狄仁傑,晉王他們都要參加這次科舉。」
「阿耶……。」
……
「去天啟殿了?」
李承乾驚訝的抬頭。
狄仁傑鄭重的點頭,道:「看鄭國公的臉色不太好。」
「殿下,鄭國公……。」
李承乾抬手打斷了他。
魏徵的身體如何,他其實心裡有數的。
但老頭兒為了最後的『名』,要燃盡最後的心血。
他要是拒絕了的話,只怕老頭兒心氣沒了,估計更快。
他有個奔頭的話,至少還能支撐他堅持下去。
「隨時關注魏師的身體情況。」
「是!」
「吳王那邊有消息傳來沒有?」
李承乾問道。
狄仁傑掏出一道奏本,道:「正要向殿下說。」
「吳王殿下從天竺陸續運送糧食至吐蕃邏些。」
「預計會有一千萬石糧食,會在七月底由吳王殿下親自押送至長安。」
李承乾打開奏本一看。
是李恪匯報天竺的情況,以及糧食運輸。
糧食輸回中原,是早就定下的計劃。
如何收集的,李承乾不會過問,他只需要糧食能抵達長安便可。
一千萬石糧食啊。
十多億斤的糧食。
這對整個大唐來說,好壞參半。
有句話叫穀賤傷農。
面對十多億斤的糧食衝擊,大唐的糧價必定會受到波及。
最終受傷的,肯定是百姓。
不過,李承乾早就想好了對策,倒是完全不用擔心。
只不過,從天竺運回長安,這途中的損耗,只怕也是天文數字。
損耗多少,這更不是李承乾考慮的了。
反正又不是大唐損耗。
……
天竺。
李恪接收到了長安的信息。
看到大致的內容,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氣。
黨仁弘一案,他是切身經歷了的。
只不過,最終結案,他沒能等到就回到吐蕃,再一步到天竺。
這等到他獲悉結果的時間,齊州案也爆發了。
如今的齊州案進展,讓他感到震怖。
「玄奘,我覺得今年回去的不是時候。」
他把信件遞給玄奘後,苦笑道:「朝中正是多事之秋。」
玄奘一目十行的看完,也是心驚不已。
「殿下說的還真是。」
「這一回去,不沾惹到事還好,要是沾染上,那就麻煩大了。」
玄奘搖頭說道:「晉王殿下在齊州辦事,可以說有好有壞。」
李恪道:「稚奴倒是不用擔心,他以後與我一樣,也會分封在外的。」
「正好他還可以為兄長的刀,狠狠的殺殺世家大族的氣焰。」
「齊州案都敢做,不殺他們一番,他們更加囂張。」
玄奘不語,一味的搖頭。
他這麼多年來,見得太多了。
已經不足為奇。
「玄奘,你這次隨我歸朝嗎?」
李恪轉移了話題,問道。
「殿下,我還是不回去的好。」
玄奘婉言拒絕了。
去年聖天子五十聖辰,玄奘是準備回去的。
但後來一個消息,就打消了他的念頭。
尼瑪,大唐差點把寺廟給連根拔起,寺廟還敢跟朝廷對著幹,把新聞總司的司郎給舉報了。
我歸朝去送啊。
弘揚佛法的意義在哪裡?
玄奘拿了真經原件,想衣錦歸朝,可不是想回去遭受打壓。
生存的土壤都沒了,還回去幹什麼?
哪怕有吳王照顧,但能照顧到哪裡去?
他可不想最後失望,然後再次潛逃出國門。
這次被赦免就算了,下次哪裡還那麼僥倖啊。
「你不回去,倒是可惜了。」
「兄長還說想見見你,跟你討論交流下佛法。」
李恪說道。
這麼一說,玄奘就更不敢回去了。
吳王的兄長,就是太子。
他跟太子辯論佛法,怎麼辯?
辯贏辯輸對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的。
回去扛起復興大唐寺廟的大旗?
免了吧。
還是在天竺舒坦。
這裡的人又多,說話又好聽,對他頂禮膜拜的。
作為一個成功洗白的偷渡犯。
對自己的認知,玄奘一直以來都是極為深刻的。
李恪不再多言,叫來侯君集。
這次侯君集也要與他一同歸朝。
「陳國公,這次歸朝後,只怕你不會再來天竺了。」
李恪說道:「本王真是有點捨不得你。」
侯君集任勞任怨在吐蕃,又是在天竺。
罪責早就洗清了。
代字也早早的給他去掉。
重新變成正兒八經的陳國公。
聞言,侯君集不由苦笑。
「殿下,還未做定論,此時言之,為時尚早。」
侯君集道:「糧食有收集了一批,是否先運回邏些?」
「嗯,陳國公看著辦便是。」
「一千萬石,只能多不能少。」
李恪道:「你我歸朝,也能腰杆更硬氣。」
「明白!」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