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臨陣機變,劉封決斷荊北事
第122章 臨陣機變,劉封決斷荊北事
曹仁的行動很快。
為了拔掉關羽在麥城的據點,曹仁令擅長突進的徐晃和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四將引了五千步騎為先鋒南下。
而此時荊山義兵的白壽和馬玉已經率義兵返回了荊山,在麥城駐守的是都督趙累、校尉陸文和校尉牛憲,麾下只有三千餘人,還有部分是傷兵。
探得曹兵前鋒是在樊城外長驅直入斬了降將胡修、傅方的徐晃,趙累不敢大意。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一面派人給江陵的關羽傳信,一面在麥城外深挖圍塹、多置鹿角。
信使剛至中途,就遇到了要返回房陵的劉封。
得知曹仁以徐晃為前鋒,不日將抵達麥城,劉封亦是吃驚不小。
「來得好快!」
劉封當機立斷更改了返回房陵的原計劃,決定折道去麥城。
雖然心憂上庸三郡,但眼前的局勢也容不得劉封有半點猶疑。
從這裡返回房陵,再讓關平自房陵帶兵來麥城,前後少說也得二十天。
二十天的時間,足夠徐晃攻破麥城了。
眼下江陵城內的兵馬尚未整頓結束,關羽麾下的精兵強將又都分別派去了陸口、沔口和枝江三路。
短時間內是很難派出精兵強將來支援麥城的。
這來勢洶洶的第一波強攻,劉封得先替關羽擋住。
「徐晃驍勇,治軍嚴謹,麾下將士亦是悍勇。仲翔公可先與樊成去臨沮暫避,待我助趙都督守住了麥城,再來臨沮匯合。」
劉封不想讓剛招募到的虞翻出現意外,也不想讓樊伷的兒子夭折在麥城,決定先將虞翻和樊成送去臨沮。
卻不料。
話音剛落,虞翻聞而怒道:「將軍是嫌我老邁嗎?即便日行三百里我也能拉弓揮矛,豈能見危而避?」
劉封不由一愣。
想到史載虞翻也曾對孫策這般自吹過。
別的名仕都是吹才學,虞翻直接吹身強體壯能拉弓能揮矛走得還賊快。
雖說有些誇張,但虞翻被流放到交州這樣的蠻荒之地後還能活到七十,這體魄也的確非常人能及。
樊成也道:「我知將軍護持之心,怕我亡於戰場而無法向家父交代。家父早有告誡『才學不如人,不可恥;貪生畏死,可恥也』。將軍若讓我去臨沮暫避,我情願自刎也絕不受辱!」
接連被虞翻和樊成當眾反駁。
這要是換個器量小的,都得大罵虞翻和樊成不識好歹,又不是害你們,在這嗶嗶什麼?
劉封卻是不怒反喜。
虞翻只是初降,根本犯不著為劉封效死力,只需要當個上賓盡當前職責就行。
然而虞翻卻是個不願違心的性格。
雖然虞翻先後在王朗、孫策和孫權麾下效力,但不論在誰麾下虞翻都是盡心盡責的力求做到最好。
如今跟了劉封,亦是如此。
樊伷這個人喜歡指點江山天下唯我,真才實學不多,昔日設宴款待荊州士人結果到了中午都沒開飯,氣得十幾個士人餓著肚子離開。
潘濬更是嘲諷樊伷「侏儒見一節而長短可知」。
而今日,樊成那句「家父早有告誡『才學不如人,不可恥;貪生畏死,可恥也』」,以及樊成寧自刎也不願去臨沮暫避的態度,讓劉封對樊伷樊成父子也有了更高的評價。
劉封大笑,當即向虞翻和樊成賠禮。
眾將校見虞翻和樊成都是這般不畏死,亦是士氣大振。
「先前老聽盧義等人稱徐晃驍勇,能在外圍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礙下一舉破寨斬殺胡修、傅方,每每提及時盧義等人還有畏懼之意,我倒要瞧瞧,那徐晃是否真有這般本事。」
「將軍亦曾帶我等雪中奮兵斬殺韓當,其中的艱難亦不會比徐晃破寨斬胡修、傅方差,誰更厲害,打了才知道。」
「我等追隨將軍救江陵以來,大小惡戰也有近十場了,何懼曹賊!」
「徐晃是一個頭,我也是一個頭,頭沒了都得死,又不是鄉野傳聞的妖魔,有何可懼?」
「.」
見士氣可用,劉封亦不再遲疑,肅容下令。
如:令牙門將李平引千人為前鋒在麥城東面的險要處立寨,偃旗息鼓以作疑兵。
如:令信使前往臨沮,令臨沮長謹守城池,防止有魏兵走山道奇襲。
如:令信使前往荊山,讓白壽和馬玉引荊山義兵協防上庸三郡。
如:令信使前往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分別給房陵太守鄧輔、上庸太守申耽、西城太守申儀和主簿鄧范送信。
等等。
之所以給鄧輔、申耽、申儀、鄧范送信,劉封是怕三郡的地方豪族見勢不對又暗投曹魏。
以關平如今的影響力,是不足以震懾和恩服三郡地方豪族的。
給鄧范送信,則是在檢驗鄧范這幾個月的成果。
若三郡防守不利,鄧范能否聚三郡的山民蠻夷協防,也是很重要的。
白壽和馬玉的荊山義兵先後跟潘璋、徐盛和馬忠打過幾場,又有繳獲的吳兵盔甲武器,同樣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戰力。
將逐項軍令下達後。
劉封率眾前往麥城。
得知劉封到來,麥城的趙累等眾亦是士氣大振。
如今的劉封,在荊州軍中可以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連敗江東諸將、陣斬韓當、摘帽退徐盛、勇奪江陵城等等事跡也被眾口相傳。
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劉封「一柄環首刀,從南門砍到北門」「吼一聲吼死一個吳兵」「抓住吳兵當武器,手殺數十百人」,以及最誇張的「窮奇轉世,大口一張,一個吳兵就被生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
如今的荊州軍中,關羽的聲望第一,劉封的聲望第二,就連關羽的親兒子關平都不如劉封的名頭響亮。
哪怕劉封一個人來到麥城,都足以打消趙累等人對徐晃的驚懼,更不用說劉封還帶了三千精銳。
將乃兵之膽。
這句話在劉封身上得到了鮮明的印證!
數日後。
當陽。
徐晃引兵抵達。
探得麥城東面險要處有營寨卻又不見旗號,徐晃不由起疑。
驍將殷署道:「關羽方與孫權大戰,不僅得分兵去搶陸口和夏口,還得分兵對付宜都的陸遜,江陵城內又有左將軍部降卒兩萬人需要壓制,分到麥城的兵力必不會太多。
再觀麥城外,又多圍塹和鹿角,這定是探得將軍到來心存畏懼。
我以為,此乃麥城守將的疑兵之計。故意在城外險要處設下營寨,又怕將軍攻寨,偃旗息鼓不敢表明身份。
將軍無需理會,率我等強攻麥城,兵臨江陵城下,定可讓關羽驚惶失措不敢出城應戰,也讓關羽感受下被圍的屈辱。」
徐商、呂建、朱蓋三將亦是附和。
這四將都是關羽水淹七軍後跟著徐晃來救樊城的,雖然聽過曹仁和于禁是怎麼被關羽狠揍的,但跟著徐晃的時候又將關羽擊退,這心中對關羽自然是沒有多少的敬畏之心。
兵將無畏,方敢神速。
曹仁讓徐晃帶四將為先鋒,也有這般考慮。
若是讓于禁或呂常為先鋒,估計一路都得謹小慎微而不敢輕易推進。
換而言之:徐晃這五千人,從將到士,同樣士氣高昂,無所畏懼。
「不可大意!」
徐晃沒有因眾將高昂的士氣就輕視這處偃旗息鼓的營寨。
「雲長非庸將,不可能不知道征南將軍在襄陽虎視;可即便如此,雲長也以強硬手段向孫權索要長沙和桂陽兩郡,以及完整的陸口和夏口。
以我對雲長的了解,他必然是篤信即便威逼孫權後也能擋住征南將軍大軍南下。
文將軍又派人稱:劉備之子劉封,用兵善詭,極難料算,光是打江津口都打了四次,前後近十戰,將孫權在江陵的優勢一點點的磨滅。
倘若劉封也在麥城且此寨乃是劉封所設,冒然強攻麥城,反會中了劉封詭計。」
殷署心中不服,請命道:「將軍若擔心攻打麥城時,此寨會有賊人斷我軍後路;不如由我引一營兵馬埋伏在此寨外,若見其兵出,則引兵滅之。」
徐晃蹙眉輕斥:「知己不知彼,兵家大忌。你連此寨有多少兵馬都不知道,怎敢妄言滅之?倘若麥城才是疑兵,你豈不是墜我威風?」
殷署頓時一愣。
麥城才是疑兵這種可能,殷署還真沒去想過。
倘若真如徐晃猜測,那殷署這一營千人去埋伏,就成了純去送死的了。
想到這裡。
殷署也忍不住驚出一身冷汗。
朱蓋問道:「將軍擔任先鋒之職,倘若被堵在麥城,必被怪罪。我觀麥城外多有深嵌鹿角,我軍難入,賊軍也難出。不如先聚三營精兵破寨,一營留守大營,一營盯著麥城,如此,可否萬全?」
徐晃沉思了一陣,同意了朱蓋的提議,下令道:「徐商留守大營,呂建盯著麥城,殷署和朱蓋二人,遂我破寨。」
徐晃的軍令執行得很迅速。
只是片刻的時間,徐晃就帶著殷署和朱蓋二將,引三千精銳來到劉封所在的大寨。
劉封立在坡頭眺望,見徐晃帶的兵馬軍容整齊,不由贊道:「不愧是能讓君侯真心呼為『大兄』的人,徐晃徐公明,名不虛傳啊。」
軍容,是衡量帶兵能力強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軍容齊整,就意味著主將嚴謹有度,令行禁止。
面對這樣的主將,想正面將其擊潰是很難的。
「將軍,是否要亮旗號?」
寇安國立在左側,躍躍欲試。
寇安國初生牛犢不怕虎,這內心自是不懼怕徐晃這樣的老將的。
沒真正打過的時候,誰又會承認不如人?
未戰而先怯,也是兵家大忌。
「不急,先晾一陣。」
劉封在此地立寨的原因,不是為了擊敗徐晃,而是為了拖延時間。
拖延的時間越久,對整個荊州戰局就越有利。
就如同街亭馬謖的任務一樣,擊敗張郃不是核心,守住街亭也不是核心,替諸葛亮拖延時間拿下隴右四郡才是核心。
也只有馬謖這種不分輕重緩急的,才會為了立功屢犯兵家大忌。
劉封不是馬謖,自然不會蠢到為了立功就去跟徐晃硬碰硬。
刀只有在不出鞘的時候,是最具迷惑性的。
只要不出鞘,你就猜不到我這刀是三寸還是三尺,亦或者藏了一柄能自由伸縮的五十米大刀。
話音剛落,劉封不由輕「咦」了一聲:「這麼剛?這就要強攻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