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道難論第五難,猴子反當金蟬師
第四章 佛道難論第五難,猴子反當金蟬師
(後面還有幾小章,都免費了,基本宣告完結了呢親~3~)
(學業繁重,不要全勤了,後面寫個大概和重點,不再細寫了,晚安。)
玄奘法師本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名喚「金禪子」。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那日大會之上,金蟬子在佛祖講法之時,心中並不認同佛祖口中之法理,犯了睡。
無塵真君當日也在場,問金蟬子道:「你乃是佛祖座下弟子,為何卻屢屢輕視怠慢?卻不知有多少人想聽講佛祖之法。」
金蟬子卻打著哈欠,待到懶腰伸完以後,方才回道:「真君說笑了,佛法若是真無邊,為何世間還有疾苦無常?當真是好笑!」
總而言之,金蟬子顯然誤會了一些東西,畢竟時常待在靈山之上,少有下界。
而佛祖則是覺得他驕傲自滿,尚不明悟,還需歷練,因此被如來佛祖貶去真靈,轉生東土成為凡人,也就是玄奘法師。
陳玄奘的父親陳光蕊是當朝一名新科狀元,母親溫嬌是當朝丞相「殷開山」的獨女。
其父母二人成婚不久,也便是陳光蕊攜帶妻子溫嬌及老母親張氏趕往江州任職的途中,不幸遭受歲人劉洪與李彪的謀害。
在那之後,南極星君奉觀音菩薩法旨送金蟬子投胎到殷溫嬌腹中,從而生下兒子陳玄奘,
第二天殷溫嬌把這孩子拋到江里,讓其順流而下,自生自滅。
陳玄奘被拋江後,得金山寺法明長老搭救,取乳名江流兒,養到十八歲取法名玄奘。
之後玄奘得知身世,到江州尋母殷溫嬌,得溫嬌家書到長安告御狀申冤。
最終,玄奘為父親報了冤讎,這一難也成功度過。
金蟬遭貶第一難,出胎幾殺第二難,滿月拋江第三難,尋親報仇第四難。
而如今,玄奘的取經路上,遇到了他的第五難,那便是與這『猿大師』辯駁。
這事還得從四十八日前說起,
這「往生大會』」是由朝廷主辦的,請了佛道雙方的高人前來,雙方為那些死去的地府幽魂,尤其需要超度在那場李治上位的變故中死去的人。
玄奘認真修明,做了二十四日,而『猿大師』」孫悟空也做了二十四日的法事。
而區別在於,玄奘是按正規儀式來的,一步步地令人信服。
而那猴子可了不得,他從耳朵之中,掏出一根繡花針,吹一口氣,便化作碗口粗細。
而孫悟空在超度法會上說道:「若是行善事者,地府自有人渡;若是惡貫滿盈,我這便超度亡魂!」
那孫悟空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召來了地府亡魂,其中便有那李承乾。
那猴子棍棒開,直直砸下,頓時地動山搖,敲得那些亡魂魂飛魄散、鬼哭狼嚎。
這一番作為,嚇到了城中不少的高人,以為是妖孽作祟。
但在稟明祖師後,方才不了了之。
而李治,原本與「猿大師』稱兄道弟,而從幾日過後,便稱呼孫悟空為『亞父」了。
一時之間,來到往生大會觀摩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而佛家這邊卻倍感壓力。
卻說玄奘,更是被眾人架了出來。
有和尚言道:「玄奘法師,那猿大師有本事,想必你也有,待到第四十九日時,你去與他論論如何?」
有人附和道:「誠然,誠然!當是如此,玄奘法師,你便露出兩手,好讓那幫道士也看看,我佛家的手段!」
「這..:」玄奘頓覺為難,只得閉眼,合掌皈依道:「阿彌陀佛!出家人不打逛語,小僧本事低微,做不得如猿大師那般。」
眾人聞言,都是面露難色,似他們這般,定是算不得高僧的,哪裡願意落下臉面?
哪怕明知不如別人,也想爭口氣。
隨即有人出計道:「莫慌!我們有玄奘高僧在!陛下所言的,乃是辯佛與道,定可贏他!」
眾人都紛紛點頭,懷著期盼的目光望向玄奘,玄奘合掌道:「小僧只是略懂些許,算不得高僧!但願意盡力一試!」
眾人議論紛紛,但都不擔心玄奘法師會落敗,甚至半點都不關心他,只知道玄奘親口答應,要去與那猴頭辯駁。
對於這幫僧人而言,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頂上去,就是輸了,他們也有背後的對象,反正不是他們上。
要是玄奘贏了,他們會驕傲,會各種吹噓,並讓玄奘和自己搭上關係;
要是輸了也不怕,至少有了玄奘這個背鍋的對象,事後可以說是玄奘不行,不是他們的佛法不行。
今日眾人齊齊來此,也害怕玄奘跑了,那才是真丟人了,而且需要有新的人頂上去,他們都不希望那個人是自己,因為清楚自己有多少墨水。
所以,他們才不是高僧。
玄奘並不是什麼都不懂,自然看出來了他們的意思。
但若是去都不去,還修什麼佛法呢?
朝聞道,夕死可矣,縱使萬難,他都會去做。
而到了現在,玄奘正與『猿大師』在談經說道,已經有好一會了。
過程沒什麼好提的,大多便是引經據典,各自辯論。
玄奘雖然被對面的猴子穩穩壓制住了,卻倍感輕鬆和高興。
這孫悟空不知在何處學的,道家經文,佛家經典無一不知,甚至還教導了玄奘不少東西。
悟空笑道:「玄奘法師,你可還要與我辯駁?
玄奘笑道:「不了,這一場是我輸了,不過,猿大師可能收我為徒,教我道理?」
悟空一愣,隨即笑道:「你這禿驢,想的倒是美!老孫乃是齊天大聖,你卻想做我的弟子?」
玄奘合掌皈依道:「所謂達者為師!猿大師所知甚多,更是不知幾倍於我!還請收我在身邊學習!」
悟空正要開口,
卻走來一人,連忙喊道:「且慢!我有一言!」
那人疥癩形容,身穿破訥,赤腳光頭,艷艷生光。
縱使變化再怎麼精妙,悟空還是一眼就看出來了,這人的真身乃是觀世音菩薩。
旁邊的眾多侍衛本想動手攔下,卻被猿大師制止了:「且讓他留下,我問你,你來攪和我等論佛與道的優劣得所,是為何故?」
卻說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自領了如來佛旨,在長安城訪察取經的善人,尋個取經人來,與送書人悟空作伴。
日子漸久,卻未逢真實有德行者。
忽聞得城中唐皇帝宣揚善果,選舉高僧道士,開建大會。
又見得法師壇主,乃是江流兒和尚,正是極樂中降來的佛子,旁邊更有那齊天大聖,真是有緣!
來此之前,觀世音菩薩並不知曉金蟬子的轉世在此,趕巧遇上了,那便是命里有緣,合該讓玄奘去取經!
菩薩十分歡喜,就打算將佛賜的寶貝,送與玄奘,但一時之間也不好唐突下場。
佛祖給的寶貝,有一件錦瀾異寶袈裟、九環錫杖,還有那金緊禁三個箍兒長安城裡,有那選不中的愚僧,倒有幾貫村鈔。
菩薩於是便變化個疥形容,身穿破訥,赤腳光頭,將袈裟捧定,艷艷生光。
因此方才有了剛才的一幕。
菩薩打斷了正在辯駁的兩人,直說道:「我是來賣袈裟的,不知二位可否有意?」
悟空見了菩薩,笑而不語,自言道:「我自有衣服在身,不缺衣,不缺衣!」
菩薩道:「你莫急,我且與你先說來!這袈裟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要錢處,有不要錢處。」
玄奘問道:「何為好?何為不好?」
菩薩道:「著了我袈裟,不入沉淪,不墮地獄,不遭惡毒之難,不遇虎狼之穴,便是好處;
若貪淫樂禍的愚僧,不齋不戒的和尚,毀經謗佛的凡夫,難見我袈裟之面,這便是不好處。」
玄奘又問道:「何為要錢,何為不要錢?」
菩薩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寶,強買襲裟、錫杖,定要賣他七千兩,這便是要錢;
若敬重三寶,見善隨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將袈裟、錫杖,情願送他,與我結個善緣,
這便是不要錢。」
玄奘聞言,倍添春色,知眼前人是個信佛的人,即與菩薩以禮相見,口稱:
「阿彌陀佛,只是我一心向佛,為求真佛理,不需這襲裟了!只願普度眾生即可!這袈裟便留給有需之人罷!」
菩薩道:「玄奘法師,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
而你這猴子的做法與說辭,更是下乘!
但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玄奘,此乃是真佛理,你可願意去取,學那能夠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法?此一舉,莫不比比辯駁來的實在!」
觀世音菩薩接著說道:「你那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玄奘正色喜問道,便是對手兼差點成為師徒的悟空也不管了:「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玄奘愣了愣神,好像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
若真是如此,佛法還真能造福於人!
而命中注定了,玄奘會走向大愛世人的取經路,無論是用什麼用什麼樣的方式。
於是玄奘道:「貧僧願意前往!」
而悟空則是哈哈大笑起來:「你這小乘佛法辯不過我,卻不知大乘佛法能不能贏我?老孫也想去看看!」
「況且,那西方多妖,還是讓我把道藏傳過去,好讓人去斬妖除魔!一併讓佛祖菩薩們看看,
什麼是道家經典。」
說來悟空已經學了不少大乘佛法,只是僅僅看過,未曾和人辯駁過。
於是,兩人有了短暫的共同目標,相約從大唐出發,前往西土。
另外,玄奘確實和悟空有一段師徒緣分,只不過這一次,是『猿大師』當老師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