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劉備:我也會背出師表
第412章 劉備:我也會背出師表
諸葛亮略微吃驚,沒料到天子會對他有這樣的期待,叫他以管仲、樂毅自許。
怎看不出天子的細心提攜,想把他放到太傅身旁作刀筆吏,名義為小吏,實際則讓盧太傅授業解惑,太子且還沒交給盧太傅蒙學,卻令他諸葛亮跟隨前去雒陽。
「陛下……」諸葛亮神情凝重,拱手伏拜欲要拒絕。
多少貴權子嗣想要這樣的殊榮,琅琊諸葛氏哪能蒙受天子如此重恩,一旦傳出必遭天下士人所妒忌。
哪怕兄長諸葛瑾在幽州任職,也會受人議論。
劉備好像早有所料,立馬擺著手,笑謂其道:「孔明勿急,此事你知我知,以及太傅知曉,舍此外,就算是令兄諸葛子瑜,也勿書信實言相告。」
「管子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今天下看似逐漸平靜,實際釜底已暗藏熊熊烈火,非深謀遠慮之人不可見。」
「如若不早做打算,待天災人禍齊至,大漢三興不到百年必有垂倒之勢。」
「設使不造後起之秀,那天下人的心血就白費了。」
sto9.𝘤𝘰𝘮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劉備猶記得歷史上從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都是小冰河災害的嚴重時期。
不但氣候轉寒且連續乾旱,導致夏霜、夏雪的記載也非常多。
晉咸寧三年八月,平原、安平、上黨、泰山四郡霜害三豆,是月河間暴風寒冰,郡國五隕霜傷谷。
五年五月,鉅鹿、魏郡雨雹傷禾麥,雁門雨雹傷秋稼。至六月,汲郡、廣平、陳留、滎陽雨雹,傷秋麥千三百餘頃,壞屋百二十餘間,安定郡雨雹。
七月魏郡、新興郡雨雹,八月河南、河東、弘農三郡降雨雹,傷秋稼三豆。
太康元年三月,河東、高平霜雹傷桑麥,四月,河南、河內、河東、魏郡、弘農雨雹傷麥豆。五月,東平、平陽、上黨、雁門、濟南雨雹傷禾麥三豆。
二年二月,隕霜於濟南、琅邪,傷麥。五月,城陽、章武等十五郡國雨雹傷禾稼。
六月,郡國十七雨雹,九月,南安大雪折木。
不斷地天災又將掀起人禍,什麼東西都沒得吃,最後只能淪為人食人。
就是知道後面的無數慘劇,劉備才要悉心畢力地打通西域,造船發展近岸航海,沿著海岸一路往東,找到漢家所需之物。
這是不計成本,也必須要做成的事,不然不到百年,天下必定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到那時候,就算他劉玄德在天有靈,見到如此慘相,也只能在陵墓內乾瞪眼。
諸葛亮即便不能猜測出數十年後的事,也可從天子急迫之心,管中窺豹得出幾分推斷。
想了想,他便再度拱手說道:「陛下,急需良才,若不嫌棄亮之愚見,願舉薦志慮忠純之輩數人,與我相交已久,論其才可一縣一郡之事。」
劉備聞言朗笑,指著說道:「舉賢不避親,孔明但說無妨。」
即便聽見陛下這麼說,諸葛亮也不敢有絲毫的逾越,仔細斟酌了言語,躬身拜說道:「潁川石韜石廣元、博陵崔鈞崔州平、汝南孟建孟公威……徐庶徐元直,皆有任刺史、郡守之才,且心智純良,無貪婪之心,可為良臣,陛下若需賢才,可徵召而來,任之縣吏以試其才幹。」
諸葛亮說完,對天子又行禮一拜。
在推舉徐元直時,原想將他放在首位,後又想到元直是從潁川避難逃去了南陽,稍作猶豫了一番,便把他放在最後,省略了潁川二字。
等到天子真有徵召之意,再讓徐元直親自解釋罷。
其實荊襄之地還有一俊才,名為龐統字士元,去歲曾前往潁川拜訪有知人論世之能的司馬公,被司馬公豎拇指稱為:「南州士之冠冕!」
從此名聲漸顯,在南陽有鳳雛之美名,可惜他數次拜訪龐德公,也未見到盛名的龐士元。
有心向天子再舉薦荊州俊才,奈何素未謀面,不敢托於言論而薦,於是諸葛亮便打消了念頭。
殊不知一旁的劉備聽見孔明的舉薦列表里,出現了徐元直的名字,卻忍不住想拍腦袋,劉表歸降之時,怎就忘記去把元直尋回來。
只怪雜事太多,沒看到具體官吏的名錄擺放在他面前,都險些忘記徐庶了。
至於其他諸葛三友,也算是意料之外的附贈吧。
劉備想到這裡,便轉頭讓法正立即撰寫文書,以天子名義徵召數人前來關中,恰好關西各縣一片狼藉,急需良吏。
而諸葛亮望見天子聽見他的話,不加思索就令中書台的書佐忙碌起來,也是有些微愣住。
天子待他全然不像剛見一面的臣屬,不僅親近甚密,還能如此信任,簡直太奇怪了。
恰好劉備餘光瞥見孔明的愕然,露出笑意解釋道:「孔明有所不知,光武昔日即位,則夢有乘龍而御天,然近日以來,朕常夢另一異事,非但孔明,還有孝直亦出現在我夢中,嘔心瀝血助我匡扶漢室。」
天子的這句話讓埋頭撰寫文書的法正聽到,也忍不住抬頭張望,更不提已然怔住的諸葛亮。
劉備說著便起身負手,沉吟說道:「朕記得孔明為漢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說罷,卻望見兩人神色仍有不信,只好用怪異神情追憶道:「朕在睡夢之中,還猶記得一篇奏疏,書寫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劉備帶著複雜的神色,踱步將出師表朗誦出,而後停在諸葛亮的面前,收起了悵然的情緒,輕拍了他肩膀,嘴角含笑地道:「孔明,朕異夢之事,真假難知,但漢冕已續,漢室已興,中原已盡復,卻是真真切切。」
「草廬雖好,可安邦濟民,還需你我攜手,共濟世業啊!」
「孔明,去雒陽毋覺勞苦,當勉之,勉之!」
「陛下……亮實在……」
諸葛亮忍不住為之涕淚,不知言語,惟有叩拜而請罪。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