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地域平衡

  第633章 地域平衡

  占領希臘半島的行動出乎意料的順利。特別是在李察將均田令、釋奴令推行到希臘半島的時候,立刻就贏得了底層的民眾的歡迎。

  至於那些希臘半島的高層和貴族,如果他們能夠配合李察,幫助完成這些政令,李察也會給予他們優待,讓他們成為名譽貴族。

  同時擁有前往羅馬學院上學的機會。

  羅馬學院上學的機會,實際上就是參與國家政務的機會,是成為整個帝國官員的機會。

  李察用參與政治的權利來換取這些人對帝國的支持。這種做法,如果那些貴族和上層人士足夠聰明,就知道該怎麼辦。

  當然如果遇到不夠聰明的,那也沒有什麼關係,下輩子注意點就行了。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李察對於羅馬、希臘、高盧、西班牙和北非是一視同仁的,他根據各地區的人口,教育,以及在帝國中占據的實力比重進行了綜合評分,然後給予這些地區一個綜合分數。

  接下來再按照這個綜合分數來給各地區分配名額。這種劃分必然是不會絕對公平的,只能是相對公平。

  不過很多時候,就算是相對公平都做不到。這一點古代東大是很有感觸的。

  唐朝的安史之亂,明朝的南北榜之爭。說到底還是爭的政治話語權。

  唐朝的安史之亂表面上看是安祿山叛亂,可實際上呢?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河北士族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被歧視。

  從唐朝立國之初,這個問題就已經出現了,當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他爹李淵給他埋了一顆大雷,導致河北地區並不信任中央政府。

  這個大雷就是殺竇建德。

  李世民當初抓住竇建德,竇建德願意投降,並且親自寫信給自己的下屬,讓他們也投降。

  李世民答應保證竇建德的安全,並給其相應的待遇。如果事情按照這個發展,河北的問題就能解決一半。

  但是李淵出手了。

  李淵當時應該是看到了自己的好大兒立下如此功勳,威望之高,不要說是太子了,就連他都比不上了。

  這樣一來政治平衡完全就被打破了,畢竟他一直以來都是讓太子和秦王之間進行平衡,然後他穩坐釣魚台。

  結果他怎麼也沒想到,秦王李世民他的好大兒居然一戰擒雙王,不僅攻克洛陽,就連北方都要被其平定了。

  如此戰功,大唐誰人能及?

  李淵於是就開始搞事,在得知竇建德投降,以及李世民的承諾之後,直接下旨強行讓李世民殺竇建德。


  直接後果就是河北降而復叛。

  這正是李淵想要,於是李淵直接任命太子為統帥,率領大軍平定河北。這種做法也是為何讓太子刷名望。

  在他看來,河北的兵力都被李世民打完了,剩下的就是土雞瓦犬,隨便打打就能解決。

  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太子率軍平定河北,非但沒有平定,反倒是給他拉了一坨大的。唐軍連戰連敗,逼得李淵不得不再次啟用李世民。

  然後讓李世民重新平定河北。

  雖然唐朝建立之後,河北也安定下來,但是一直以來河北對中央都不信任。而且因為兩次平定河北,這也造成了河北世家在中樞幾乎沒有多少身居高位之人。

  唐朝幾乎所有的權力都在關隴貴族手中。

  而賦稅方面,河北和關中的區別待遇就更大了。唐朝推行府兵制度,如果成為府兵就不用服徭役勞役。

  當時唐朝有六百多折衝府,這些折衝府就是管理各地府兵的機構,其中關中有289個,而河北只有22個。

  河北的人口是關中的幾倍,結果河北的折衝府居然不到關中的十分之一。

  而因為折衝府少,河北承擔了天下徭役的七成,除此之外還有賦稅也比別的地方多,這種後果就是河北之地苦不堪言。

  這也導致了竇建德在唐朝初年就死了,結果到了唐朝滅亡了,依舊有河北人民祭拜。

  這種情況下,安祿山的出現對於河北人民來說就是另一種選擇。於是在安祿山起兵反叛的時候,河北之地響應者甚多。

  甚至在安祿山史思明已經死了,河北之地依舊要和唐朝對著幹。

  河北的世家這一次直接選擇支持藩鎮,其直接結果就是河北三鎮從中唐開始,一直到唐朝結束都處於半獨立狀態。

  不交稅,不納糧,節度使也由自己推選,完全不理會唐朝中樞,而唐朝朝廷也不怎麼管他們。

  等到了唐朝滅亡,宋朝建立,河北幽州之地直接成了遼國。直接和中原割裂,到了南宋,別說河北了,整個中原都被異族占領。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一統。於是從唐朝遺留下來的問題開始繼續出現。

  北方長期被胡人統治,文道比不上南方,這就導致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

  洪武三十年,大明科舉會試,錄取進士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竟然無一上榜。

  實際上這個案子朱元璋也知道,北方士子寫文章的水平比不上南方,這場考試基本上沒有徇私舞弊。

  但是事情不能這麼辦,一個龐大的帝國,不能僅僅只讓南方人為官,而不錄取北方人,這對於帝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於是朱元璋就下令讓主考官重新閱卷,並且告訴主考官增加一些北方士子的名額,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

  結果當時的主考官劉三吾不干,他身為南方人,很清楚這樣做會擠壓南方士子的名額,同時他也是當世大儒,不願意妥協,認為這是在污他的名聲。

  所以二次閱卷依舊是如此。

  難道他不知道這是政治事件嗎?他知道,畢竟已經當了幾十年的官了,很清楚這件事不是簡單的對錯,而是關乎國家穩定的政治事件。

  或許是為了他的名聲,或許是為了家鄉,又或許是其他原因,劉三吾直接拒絕了。

  這件事情讓朱元璋大怒,直接下詔,將主考會試的二十餘人閱卷考官全部處死。劉三吾因為年老免死戍邊。

  然後朱元璋親自下令再開一次考試,這一次全部是北方士子參加,然後親自閱卷,選中六十一人。

  從此明朝開始南北榜錄取進士。

  帝國的穩定不能僅僅只依靠一個地區,以前的羅馬帝國就是如此,幾乎所有的帝國貴族全部都是羅馬的。

  北非行省只是他們的糧食基地,西班牙只是為帝國提供礦石和各種貴金屬。高盧只是為他們提供兵力人力。

  至於管理國家?只要羅馬人就可以了。至於說上升通道,寥寥無幾。沒有上升空間,這些行省的人怎麼會願意支持帝國,所以在異族入侵之後,很多直接就投了,然後跟著異族升官發財。

  李察自然不會犯下這種錯誤,他推行的羅馬學院就是為了從各地收取有才能的人,給他們機會讓他們來管理國家。

  有了這個上升通道,就能夠讓李察籠絡到各地的實力派,貴族和人才。

  在李察的利益交換下,絕大多數的希臘貴族以及上層人士都同意了,紛紛開始幫助推行均田令和釋奴令,但是依舊有一些人不願意。

  對於這些人李察也不客氣,直接下令大軍圍剿。

  同時因為希臘半島經歷戰爭不久,人口眾多,而土地資源並不充沛,李察又從這裡抽調人口,向其他行省遷徙,以平衡各地的人口。

  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土地問題,還能削弱那些當地豪門的勢力,同時也補充了其他地方的人口,三贏。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