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誅三族太重,移個九族吧
見到禮部和翰林院在這個時候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的要掰孔家,這段孔府正統性的大腿,朱由校滿意的點了點頭。
得到了皇帝的示意,劉時敏高聲道。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可有人有本上奏。」
「禮部尚書孫如游所言之事,有人有本要奏嗎?」
「臣有本要奏。」
劉時敏的話音落下,前內閣大學士,現在的另外一個翰林大學時,神宗、光宗實錄總裁官葉向高出列高聲道。
「啟奏陛下,北方孔府血統不正,言行不法,是否請衢州孔氏族正進京,奉祀孔廟?」
此時的葉向高,在做出一個嘗試。
讀書人不能沒有衍聖公,就像是西方沒有耶路撒冷。
「這個不急。」
聽到葉向高的話,朱由校嘴角露出一絲冷笑。
這恐怕就是禮部和葉向高做的政治交易了。
清流一系認可幹掉北府孔家,但得將南衙孔府封為衍聖公。
而且,葉向高剛才的話也已經代表著士林拋棄了孔家,先執行了自己的條件。
不過,這交易成不成,得看他這個皇帝。
「昔年,太祖爺敕封衍聖公,乃是為安天下士人之心,教萬民之生養。」
「然,時過境遷,如今孔家不法,朝廷若是再要敕封衍聖公,當要仔細的查一查,這血統正是不正。」
「。。。臣遵旨。」
聽到了皇帝的話,葉向高心中嘆息一聲,只能拱手應道。
皇帝這就是在態度鮮明的不封衍聖公了。
詳查血統正不正,這能查清嗎?
今天的朝會之上,他可是清楚的知道,很多人都準備了反對削衍聖公之爵的說辭,但在禮部拉著翰林院一個孔思晦他爹孔浣貌似是捏造的說法面前,全都被堵了回去。
血統都可能不是孔子後裔,其他的說什麼都是多餘。
那孔浣到底是什麼人,或者說是不是人,如今已經三百多四百年了,屍骨都可能散架了,誰去查?怎麼查?做DNA驗證麼?
而且,血統正不正,這是個送命題,他老孔家在胡元那會兒,能保證沒娶過夷人女子嗎?
「廢除衍聖公爵位之事,沒人反對了嗎?」
一手拄著臉龐,朱由校看著下方的眾臣問道。
「臣才疏學淺,不敢妄自尊大,但確實沒有找到孔浣是何人。」
見到皇帝開口,禮部尚書孫如游開口到。
「禮部、翰林院廣納天下古籍,鮮有未收錄者,若是真有人找到了,臣等定當虛心求問,嚴格察查。」
一群難得上朝會的各道都御史、給事中,以及零零散散的其他官員聽到孫如游這話,頓時心中嘆了口氣。
孔浣是誰,他們也不知道。
或者說,根本就不在乎,孔家,一塊牌坊罷了。
現在禮部從這個方面著手,給皇帝找補,他們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反駁啊。
現在孫如游的話很明白,想要反駁這個事兒,先把這個孔浣是特喵的什麼人給考證出來,衍聖公延襲之事才能接著談。
但問題就在於,禮部、翰林院,若是再加上宮裡的古今同集庫,那就差不多可以說是囊括了天下圖文,他們都找不出來,其他人何德何能,可以將這個孔浣給考證出來呢?造書嗎?
而且,就算兗州府的孔家你給考成真的了,那個緊接著和南衙孔家還有的掰扯,那牽扯到了南北宗之爭,到時候更難說。
同時,這兗州一直沒挪窩的孔府血統味兒都不對,你個南逃了的血統味兒就一定對?
掰扯不清楚的。
「啟奏陛下。」
就在這時,權刑部尚書周應秋高舉自己的笏板,出聲道。
「前番,先山東文社連袂,上萬言書,請封衍聖公。後有山東士子勾結,貢院罷考。」
「今查實,乃是彼輩賊人得知朝廷要在山東施行新政,圖謀不軌,藐視朝堂。」
「臣亦有本奏。」
就在這個時候,戶部尚書袁世振也舉著自己的笏板站了出來。
「經山東黜置使衙門,山東戶部清吏司衙門查處,孔府祀田、湯沐田、學田、投獻田、自置私田、胭粉田等各類田畝,總計約有八十四萬餘頃,分處北直隸、山東、河南、南直隸、浙江等地,遍布十八府數十州縣。」
「而與孔府聯袂之人,其家田畝合計也不下五十萬頃。」
「此等逆賊,不念國家之艱,不恤百姓之苦,偷課漏稅,結黨營私,為害一方,臣請依大明律嚴懲,以儆效尤。」
刑部、戶部兩個尚書的這話一出,朝堂上當即就亂鬨鬨的吵鬧了起來。
兩人現在,就是在往孔府的棺材上打釘子。
周應秋的話,意思是孔府組織了山東文社上書,士子罷考,其目的在於威脅朝廷不能在山東搞新政。
而袁世振,直接就將孔府和參與其中的家底兒給翻了開來。
要知道,順天府新政執行過程中,皇帝親自帶頭,推動諸藩王、勛戚、縉紳一體納稅,特意將皇莊田畝數和納稅數公布了出來。
皇帝的皇莊田畝,也才占據了北直隸的二十多萬頃,而孔府,居然有八十四萬餘頃,還遍布兩京四省十八府數十州縣。
這是想做什麼?
這是想造反啊。
上百萬頃田畝,而且用屁股想就能知道,其肯定都多數都是膏腴肥田,這若是賦稅折銀恐怕超過了兩百萬兩。
孔府如此瘋狂,就是為了阻攔皇帝的新政,這是造反,要出重拳!
「啟奏陛下。」
「陛下,臣誠惶恐,孔子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這個時候,終於輪到了內閣首輔畢自嚴出聲。
「兗州孔府,貪淫暴虐,不遵國法,如不嚴懲,於法有礙,於理無宜。」
「臣請陛下明正典刑!」
「臣請陛下明正典刑!」
隨著畢自嚴的開口,後續又有五六個官員陸陸續續的跟著出來出聲道。
他們都是如今朝堂上山東籍的官員,都已看過畢自嚴從皇帝那裡拿到的那封沒有改印,要禁山東一科的聖旨。
這正考試呢,居然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如果真讓那封聖旨蓋了印,恐怕他們是落葉也歸不得根了。
衍聖公是誰?文社是什麼?
他們能分給山東仕林一個進士名額嗎?
不能!
因為山東士子罷考影響,本該在三月就放榜的天啟二年科舉,這都拖到了五月份,不知多少士子在翹首以盼。
表面上因為國事影響還沒放榜,但誰不知道是皇帝不爽一直壓著啊。
成百上千的山東舉人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就指望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但是卻因為個別的十幾個憨批罷考,將要面臨十年白讀的境況,他們必須要在朝堂上站出來,為整個山東的士子們發言。
不然等到那封聖旨上的內容被傳出去,恐怕這朝堂之上,整個北榜省份,北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等地的官員,立刻就會群起而攻之,請禁山東,瓜分掉本應該屬於山東的進士名額。
現在,他們必須要讓皇帝知道,不是山東士子不恭順,而是群眾裡面出了壞東西。
「有人有異議嗎?」
看了眼跪在地上,高舉笏板的畢自嚴,朱由校抬頭看向在場的其他官員問道。
而回答他的,只有無盡的沉默。
首輔是山東人,附和的也是山東人,要處理的還是山東人,這是山東人自己在窩裡鬥,看戲就好。
「刑部擬判吧。」
「啟奏陛下,依大明律。」
對於如何判罰,刑部,或者說周應秋早有準備,甚至於內閣首輔畢自言已經執行了一部分,當即大聲道。
「孔府不法,孔府之主孔胤植並其黨羽,為紳不恤,為富不仁,乃重罪不赦之徒,當削其首級以傳天下,九族實邊。」
「居中聯袂之徒,謀叛謀反,當斬首示眾,三族實邊。」
「蒙昧受騙之徒,目無法紀,藐視朝廷,當革罷功名,貶黜為民,三族實邊。」
刑部將這次山東的案子分為了孔府不法案、文社上書案以及兗州罷考案,但都突出一個用重典。
不同的案子,那自然是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的。
居中聯袂是謀反,要殺腦袋的。
跟著起鬨的直接革除功名,屬於書白讀了,滾邊方開荒去。
刑部的三判,就是在告訴天下人,這大明,是皇帝的天下,是朝廷的天下,輪不到士紳豪右聯袂做主。
「罷考之人再加一條。」
聽到周應秋的判罰,朱由校出聲補充道。
「革除功名後,三代禁舉。」
說著,朱由校坐直了身子,看向在場眾人。
「還有人反對嗎?」
提前商量好的處理結果公布,就等反對的雞跳出來了。
不管是他的聖旨,還是後面禮部、刑部、戶部、內閣首輔的言語,都是要體現朝廷的正義性。
今天的這些話,都是要登在京報上,傳閱天下,告訴天下人,大明的天,沒有人能遮得住。
然而,事情卻是令朱由校失望了。
滿朝文武,兩三百人,卻沒有一個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
不過話說回來,也沒人是傻子。
朝堂上眾多高官的言辭,這明顯是早有定論,今天也只是宣布。
「平身吧,別一直跪著了,像是請罪一般。」
點了點頭,朱由校看著跪在地上請殺人的畢自嚴等一行人道。
待到畢自嚴等人歸班,戶部尚書袁世振又開口到。
「啟奏陛下,去歲北直隸順天、天津諸府,有蝗蟲作祟,雖朝廷遣人滅蝗,但恐今歲有遺種復生,臣請督詔各地官員、巡檢,令軍衛、有司掘捕,以防蝗災。」
這個問題,去歲已經在京城鬧騰了一次,最終以京城派了些人出去轉了轉,但結果到底如何,現今還不知道。
如今袁世振故事重提,目的並非防蝗,而是防備京城糧食不濟。
畢竟山東經歷了那一出亂子之後,今年的產糧必然下降,因為很多地方的春耕都受到了影響,不要朝廷出糧賑濟都是好事兒,更別說是收賦稅了。
所以,必須要重視。
「去歲,朕令防蝗之後,讓對經驗教訓進行一個總結,刊印成冊,這件事情辦成了嗎?」
看向禮部尚書孫如游,朱由校開口問道。
「啟奏陛下,有工部尚書徐光啟相助,如今已經整理成冊。」
被提問,孫如游當即將事情一五一十的道出。
「防蝗之事,分為蝗災之時、蝗災之地、蝗災之源、昔人治蝗之法、事先預備之法、事後清除之法,共六卷,如今俱已雕版,刊印百冊,發往北直隸各州府衙門,以觀後效。」
防蝗這事,禮部的那群掉書袋自然是不會的。
但好就好在,徐光啟這個農學家,也是翰林院出來的,和禮部有淵源。
故此,皇帝讓整理冊子後,孫如游就親自上門,請了徐光啟出山帶頭編撰,為了防止出現紕漏,禮部還專門做了雕版。
「將此事登在京報和邸報上,刊行天下,若是有人對其間方法、紕漏有所補充、斧正,朝廷要做出獎賞。」
「陛下聖明。」
聽到皇帝的話,孫如游和徐光啟當即拱手到。
今天朱由校將孔府和滅蝗的事情放在一起說。
一個原因是將孔府比作了蝗蟲。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對此事的重視。
今年北方若是再起蝗災,皇帝可是有言在先,到時候輕則摘地方官的烏紗帽,重則就摘的是人頭了。
現在,朝廷對蝗災的處理,已經總結出了一套方法,你再是不會,也要照著書去做。
隨著文華殿上的一陣山呼海嘯,天啟二年的第一場朝會,算是落下了帷幕。
而文武百官們下朝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各回各衙,各辦各公,而是集體來到了菜市口大街上。
此時,作為首要案犯的孔胤植,已經被人按倒在了菜市口的鎏金龍頭鍘刀之上。
「斬!」
隨著畢自嚴將簽子從高台上拋下,鍘刀口狠狠落在了孔胤植的脖頸之上,頓時血流如注。
隨著早有準備之人拿著石灰,將孔胤植的腦袋醃製起來,送到各城展覽,孔府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不過山東,卻是還有另外一樁妙事發生。
孔家人,聯袂上書的文社,貢院罷考的舉人。
三種類型的流放犯,早在朝廷公布最終處理結果之前,山東黜置使衙門就已經開始令抓人了。
待到朝廷的正式公文到位,開始流放,那可真的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沿途負責看押護送的山東衙役們,沒少收到各路人士遞來的條子。
不是讓這幫人活,而是有很多人遞條子,希望這些人死!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這幫人惹怒京中的大皇帝,差點兒斷了山東士人的科舉之路,現在被開除山東籍,在他們看來還不解氣。
如今,唯有挖墳掘墓,方解心頭之恨。(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