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熊廷弼封侯
第445章 熊廷弼封侯
印者,信也。
給畢自嚴賜印,那自然是文武百官都要到了,不然這印就沒個公證。
文華殿之中,丹陛之上是空的,皇帝並沒有親自到場。
小官小吏都在大殿之中看著,六部尚書則是在丹陛之下,一同觀賞劉時敏身側太監手中托盤上的大印。
「畢公。」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看著畢自言用打綬將印掛在身上,劉時敏又令人呈上來一個木盒。
官印,不管古今,作為行使權力的信物,保管自是有一套規矩,專人專管,還有專門的印盒。
以唐代為例,尚書省二十四司印,系納值廳,每郎官交值時,吏人懸之臂以相授,可見保管之嚴。
而在官印的使用上,也是有一套流程的,凡是需要加蓋此印的公文,必須由主管長官簽字,並經校對後,再由「堂頭」審核無誤後,方可蓋印。
而如果把印丟了。。。輕則降職罷官,重則掉腦袋。
當然,再是嚴格的保管措施,在利益的面前,都會促使人鋌而走險,就比如,暗中給鎖印的匣配個鑰匙,用的時候偷出來,用完再還回去。
這事兒歷史上不是沒發生過。
李唐憲宗時期,名臣裴度在政事堂當宰相時,某日發現政事堂大印不在印匣里,左右一時驚惶,但裴度卻不慌不忙,而是命人接著奏樂接著舞。當大伙兒喝酒喝到後半夜時,左右來報,印自己回來了。
當大家酣飲到後半夜時,左右給裴度報來喜訊,說官印莫名其妙地又回來了,於是,大家盡興而歸。
裴度能有這辦法很好,但其他人還是很害怕,最終就又想出了個辦法,根據南宋王明清所撰的《揮塵錄》記載,北宋時,宰相入省,必先以秤秤印匣而後開。
如果稱出來的印匣重量不足,乾脆就別開了,免得需要上報失印,大家一起吃瓜落。
據說,蔡京任相時,就碰到過一次,「一日秤匣頗輕,疑之,搖撼無聲」。
於是,當日蔡京就說「不須啟封,今日不用印」。
待到第二天再秤,分量正常,遂開匣用印。
能讓蔡京都瞞著等人用完再送回來,可見古代印信這玩意兒有多重要。
待到劉時敏等一眾太監離開,周應秋等人紛紛上前恭賀。
「好東西啊。」
看著被用紫色大綬掛在腰後的大印,尤其上面那金絲楠木所獨有的木紋,周應秋雙眼都有些沉醉。
這哪怕是初入官場的雛鳥,都能明白這東西象徵著什麼。
這是相權啊。
有了這塊印章,大明的內閣首輔,才算是名副其實。
「可惜,是塊木的。」
站在周應秋的身側,袁世振小聲的道。
「不可惜,不可惜。」
聞言,周應秋搖頭道。
「有一就有二,焉不知你我不可呢?」
又看了一眼那塊首輔之印,周應秋心理喃喃道。
「恭喜畢公啊。」
對畢自言拱了拱手,韓爌口不對心的恭賀道。
此刻,韓爌是真的心涼了。
皇帝給畢自言一塊首輔之印,不但充分的表明了對畢自言的支持,還給了畢自言行文各部的權力。
這是昔年的高拱、張居正都比不上的權力。
昔年的隆萬變法,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隆慶用自己的死,給大明的變法開了個口子,靠的是用自己的遺詔,給高拱、張居正二人站台。
而且,在高拱上書逼宮後,即便他手中有遺詔,李太后還是反手就將高拱給抽回家了。
而畢自言拿到的這塊印是什麼,這是皇帝的鼎力支持。
更通俗的說就是,皇帝將自己的那塊印,拆開後下面的印面給了畢自言,而自己手裡就剩下了個印紐。
如此信任朝臣的皇帝,大明多少年沒有出現過了。
「諸位。」
雖然腰上掛著個木頭印有些不習慣,但畢自言還是很快就適應過來,同現場的官員一陣寒暄之後,他轉頭對在場的眾多官員道。
「後日,熊經略就要率軍從遼東回來了。陛下令其午門獻俘,各衙門要做好迎接準備,萬不可失了我大明的臉面。」
「謹遵首輔之命。」
聽到畢自言的話,周應秋就帶頭拱手到。
皇帝名為賜的是「首輔之印」,但實為「宰相之印」。
在場眾人在南海子領了一頓軍棍後,這傷才好的差不多,還沒忘了痛,當即跟著一起拜道。
「謹遵首輔之命。」
「陛下。」
看著在場百官下拜的身影,畢自言一手背在身後,可能是印有些重,畢自言第一次在大明的朝堂之上,下意識的將腰杆子挺了起來。
對於畢自言在文華殿上的敢想,朱由校沒興趣知道。
他此刻,正在對自己新的軍事制度構想進行最後的修改。
熊廷弼就要回來了,到時候和熊廷弼商議之後,待他對遼東的軍政進行最後一次大改,然後熊廷弼就能從遼東抽身了。
這自己一個沒上過戰場,粗通理論基礎的鍵盤俠,見一個戰場拼搏,打崩建奴的帥才,突然有些緊張是怎麼回事兒?
在皇帝的緊張之下,時間很快就到了獻俘之日。
在已經回京的豹韜衛的護衛下,朱由校帶著徐婉兒,抹黑悄默默的回到了紫禁城。
這種大典,還是要在紫禁城舉行,才能以壯國威。
一大清早,當朱由校來到午門之後時,禮部官員已經身著朝服,帶著城裡城外、京里京外的里正、鄉紳、老人各色人等,在這裡等候。
早在前一日,錦衣衛就已經在午門樓前楹正中設御座。
而在大典當日,錦衣衛在午門前的御道東西兩側設儀仗,教坊司在儀仗之南也按東西兩側陳設大樂,鴻臚寺則是在午門前設兩名贊禮官員,東西相向而立。
設承制官一員於午門前的東側,面西而立(來去是夢)。在承制官員稍南另設宣制官一員,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諸蕃國使者,客人等,侍立位於午門樓前御道之南,按文東武西排班。
午門前御道東側,陳放擺放露布(捷報檄文)的大案,並設宣展官一員,展示官二員。
刑部獻俘官則是位於午門前御道東側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而作為這場大典的主角,熊廷弼則已經帶著眾多將校,在午門前御道西側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待到太陽旭日升起之時,隨著一聲炮響,大典正式開始。
引禮官引導文武百官東西序立,並引導進獻露布官員手捧捷報放置於大案之上,退回就位。
隨著禮樂奏響,朱由校帶著徐婉兒來到午門城樓之上升座。
見到皇帝、皇后這兩口子已經正襟危坐,丁修一甩手中的鳴鞭,全場頓時就安靜了下來。
「進!」
得到信號之後,站在樓門之下的禮部贊禮官一聲高喊,進獻露布的官員面向午門行四拜禮,禮樂再次奏響,平身後樂止。
「臣遼東經略熊廷弼,報捷!」
身形壯碩的熊廷弼,穿著一身大紅色官袍,上前在午門前跪下,高聲奏道。
伴隨著禮樂聲起,由內閣輔臣韓爌親自操刀所擬,兵部尚書黃克瓚親自念出了捷報檄文。
待到念完捷報之後,終於來到了最重磅的時刻。
「獻俘!」
隨著贊禮官的一聲高喊,戚金等人親自壓著建奴代表來到了獻俘的位置,將俘虜們踹跪在午門之前。
就在這時,同樣跟著熊廷弼一起回來的孫承宗上前,跪倒在午門御道前,聲如洪磬道。
「臣遼東巡撫孫承宗,奏請將建奴斬殺,請旨!」
「萬曆四十六年,建奴賊首努爾哈赤,不識天數,作亂犯上,致使遼東百姓流離失所。」
同樣都是從翰林院出來的,孫承宗的文采自然也不是若的,伴隨著他鏗鏘有力的誦讀,在場文武眾人聽的無不握緊拳頭,怒視建奴。
待到孫承宗言罷,向午門伏地而拜。
此刻,全場一片肅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靜靜的等待著來自紫禁城午門之上的聖旨。
「拿去!」
看著跪在午門前御道之上,一文一武的兩個大紅人,朱由校一揮手道。
「拿去!」
隨著皇帝出聲,聚在午門之上的勛戚大臣隨之附吼。
「拿去!」
隨著一傳二,二變四,四變八,自午門由上而下,直至守衛於午門前的三百六十名金吾將軍齊聲應和。
聲震如雷,天威赫赫,這些好不容易活著帶回到京城的建奴頭人早已是被嚇的魂不附體。
按照以往的獻俘典禮,這應該就是完了。
但朱由校是誰,天啟,一個不遵常理的皇帝。
「抬上來,抬上來!」
身著一身嶄新的盔甲,早已等在午門之下的黃得功趕快揮手,示意手下的人將東西抬出來。
看到這一幕,禮部的贊禮官也不意外。
這都是早就排練過的,連草蓆子都鋪好了,防止這些建奴的血污染了大明的紫禁城。
「上鍘!」
隨著一聲怒吼,六十四個建奴同時被押著扣在了鍘刀口上。
「鍘!」
伴隨著咔嚓咔嚓聲響起,一顆顆建奴腦袋被砍了下來。
接下來,這六十四顆腦袋就要傳送天下,以正視聽。
接下來,就是皇帝在午門之上,接受百官朝賀,同時令英國公張維賢收回酺醢果酒頒賜內閣、六部主官。
同時,一封《平建奴詔》昭告天下。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建奴小丑努爾哈赤,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建州,役屬明土。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大明之境,開原鐵嶺之間,鯨鯢四起,瀋陽遼陽之境,鋒鏑交加,致使人民離散,士卒苦楚。
於是少命大軍,第加薄伐。撫順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京營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兩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居所付於烈火,林海盡沸,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行惡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建奴賊首六十四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待到兵部尚書黃克瓚念完《平建奴詔》,接下來的事情,就是要在文華殿上了。
閒雜人等被送離午門之前,文武百官入殿議事。
待到皇帝在龍椅上坐下,劉時敏一甩手中拂塵,往前走了兩步,而後就有兩個小黃門拉開了一封長一丈,寬兩尺,犀牛角,祥雲紋路的聖旨。
「遼東經略熊廷弼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以幼沖,初踐大位,常恐有負祖宗之託,萬民之奉,惟以承祧為重、固社稷之攸,兢兢夙夜,懼不克堪,尚賴文武親賢,化理爰暨,與民更始。」
「自戊午以來,遼東失陷,百姓無存,我國家威嚴盡喪,皇考聞廷弼經文緯武,謀勇雙全,詔卿都師遼東,征討建奴。」
「今遼東大捷,軍威沖振,又敗賊兵,斬賊三子,敗其眾兩萬有餘,朕心甚悅。」
「錄破建奴之功,茲特進後軍都督府右都督,論平奴拒敵之功,封江夏侯,歲祿千石,縷縷之忠,惟天可鑑!」
「累朝成憲,布德施惠,詔告天下,咸使聞知。」
「欽此!」
隨著劉時敏拉長聲音念到最後,整個文華殿上,寂靜非常。
臥槽,封侯了。
對於熊廷弼在遼東立下的功勞,大明的文官們都知道,也有很多人想撈這個功勞,摘現成的果子,雖然沒成功。
但他們根本就沒想到,這個功勞在皇帝的心中這麼大。
封侯!
要知道,昔年李成梁擱遼東打生打死,也就封了個寧遠伯,而戚繼光更是沒撈到。
這皇帝上來就給熊廷弼封侯,雖然沒賜下世券,只是個流爵,但這也足夠的讓人心驚膽戰了。
這尼瑪誰提出來的?
不知道封侯這種事情需要文官審核嗎?
熊廷弼這廝在朝堂上就是個孤臣,沒人幫他說話,他一輩子都別想封侯!
「熊愛卿平身。」
知道自己這一手突然襲擊,有些不地道,朱由校笑著從御座上站了起來,對下方的熊廷弼道。
看著上方一臉和煦的看著自己的皇帝,熊廷弼連忙將頭磕在地上,大聲的道。
「臣,臣謝陛下隆恩!」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