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652章 水太冷,我不想死了

第652章 水太冷,我不想死了

  當楊嗣昌馬不停蹄的安排人,再走海上運輸時,京城。

  因為宣政司將徐家的供狀在京城到處售賣,有又錦衣衛派出人手在人群間四處宣傳,將徐家的底褲都給扒拉了下來。

  一時之間,京城之中議論聲沸騰開來,遍及大街小巷。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如果是以前,發生這種大戶人家逼的小民家破人亡,甚至於滅人滿門的慘案,那就真的是屁大點兒事,花點兒小錢就能遮掩過去,甚至於說都不需要花錢。

  但如今,皇帝給自己表現出來的人設是愛民如子,愛兵如子。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在畢自嚴等一眾人親民官的加持下,京城的官場,至少在表面上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種政治正確。

  不管官員們私下裡是怎麼吐槽,心裡是怎麼想的,在明面上,大戶欺壓百姓這種事情,嘴上必須要說嚴懲。

  不說你就是和皇帝不是一條心,和朝廷不是一條心,在明面上就要被人排擠。

  這股風氣,不但將京城之中先前給徐家說好話的人聲音給壓了下去,甚至連袁世振違規先抄家再查案的違律行為都給洗了地。

  袁世振袁閣老在南直隸,一定是被徐家給逼急了,才會這麼做。

  當大理寺卿朱國祚送出徐元春斬首,首級要在松江府示眾,徐家全族流放濟州島後,京城頓時一片歡欣鼓舞。

  至少京城的百姓,在為朝廷又一次為民除害而高興。

  還沒等這股風聲散去,一個消息又在京城的上空炸開。

  戚金以克復大寧之功封侯,皇帝又念其叔父戚繼光抗倭御韃之功,追贈送毅國公。

  北京城的清晨,本應該是吵吵鬧鬧,人聲鼎沸。

  然而今日,從永定門到承天門,御道已經被打掃的乾乾淨淨,街道兩側拉開簾幕做生意的小販以及地痞流氓,也早見勢不對,自覺的將自己藏了起來。

  戚金騎著一匹白色的壯馬,帶著麾下的士卒,列著整齊的隊伍,一路行到了前行。

  而此刻的承天門下,朝廷的在京文武朝臣,已經分兩班立在城門之下。

  承天門上的鳳樓前,朱由校雙手扶著城牆,看著正邁著整齊步伐而來的士卒,心中只覺得無比滿足。

  這是只聽命於他一人的軍隊,是他穩定天下的基礎。

  待所有士卒都已經分營站立,站在朱由校身後的劉時敏,手中拿著一個銅皮喇叭,對著下方開始宣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自永樂元年,寧王內遷,大寧境內韃靼、朵顏諸部紛爭不休,百姓不寧。土木天變,大明國力傾頹,關外之地屢設屢廢,及至弘治,大寧不屬漢土矣。」

  「今有曉將戚金,攜我大明京營並邊關將士,克復故土,再立大寧衛,茲功體大。」

  「祖宗以武立國,朕不敢廢,當封爵以酬壯士,厚勞以賞士卒。」

  「敘戚金前功,並克服大寧之業,封克邊侯,賜世券,世襲罔替。」

  「京營並參戰邊關士卒,俱依國法封賞。」

  「先帝之時,有奸佞張四維,蒙蔽聖聰,嫉閒妒能,使果勇之士不能陣前殺敵,忠貞之人,不能為國效命。」

  「自朕登基,重振武風,整飭吏治,外熄建奴猖獗之焰,內除斗唇合舌之徒,遂使國政清明,百姓安居。」

  「然朕猶不敢忘我大明以武立國之本,祖宗建業之辛,有功之人,自當封賞。」

  「戚繼光者,大明之軍魂也,南征北戰數十載,不避行伍之艱,不畏賊寇之強,挽國家之傾頹,救黎庶於水火。」

  「述其偉功,追封靖國公,恩蔭長子戚祚國登州侯,賜世券,世襲罔替。」

  「欽此~」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隨著劉時敏的話音落下,下方早就知道今天要發生什麼的群臣動作整齊劃一的伏身,高聲呼喊了起來。

  「這皇帝還真的大方,這就世襲罔替了。」

  跪在地上行完了禮,從地上爬起來,禮部侍郎魏廣微不由的小聲嘀咕了一句。

  「啥?」

  聽到身後的動靜,刑部尚書李征儀疑惑的回頭望了一眼。

  「地上有石子,磕到腿了。」

  皇帝大賞之日,魏廣微自然不敢跳出來掃興,小聲的解釋了一句後,就不再言語。

  糾儀官已經望了過來。

  重新站直了身子,魏廣微琢磨著給戚繼光的封號,不由的撇了撇嘴。

  這個「毅」字,可是他們禮部苦思冥想,掉了好多頭髮後才研究出來的。

  大明已經封出去,或者曾經封出去的字號有魏、鄂、宋、曹、衛、信、黔、潁、慶、涼、英、成、淇、定、忠等。

  再加上要儘量不能和各個藩王的封號相同,而戚繼光祖籍又和皇帝同鄉,封號和被封之人的功績還要相合,可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查閱了大量的古籍之後,禮部才定下了「毅」這個字。

  禮部給出的理由是,《左傳》曰: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戚繼光一生為國殺敵,戍邊護民,自當稱毅。

  當然,毅這個字,還有另外一種解法。

  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戚繼光可以說用他的一生來踐行了這九組,三十六個字的含義。

  惟一的問題就是,用諡號給人做封號是損了些。

  不過前番皇帝給張居正平反時,順便也給戚繼光將諡號從武莊改成了武毅,禮部現在直接拿過來用,也沒人能說什麼。

  「這戚家,一門兩侯了。」

  看著承天門前,看著戚金帶著戚繼光的四個兒子接下了朝廷的封賞,魏廣微心中不由嘆了口氣。

  「臣戚祚國,叩謝聖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雙目中滿是熱淚,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後,戚祚國鄭重的接過送到自己手上的托盤。

  這不是給他恩蔭的侯服,而是朝廷追贈給戚繼光的國公朝服。

  而戚祚國的身邊,在同樣的磕過頭後,戚昌國替自己的長兄接過了登州侯的侯服。

  有些慚愧的看了眼身邊的幾個堂弟,戚金又重新跪在地上,沖正站在承天門上的皇帝磕了三個響頭。

  明面上仿佛是皇帝趁著他立功,又重新想起了戚繼光的功勞。

  但戚金清楚的知道,這其實是他從戚繼光的恩蔭中分了一份功勞。

  克復大寧,再加上前番遼東的功勳,頂了天就是封侯,沒有資格被賜予世券的。

  這份世券,是皇帝對戚繼光兒子沒有繼承國公的補償。

  至於說原因,給戚繼光追封國公已是極限,朝臣們不可能看著一個被打壓了一輩子的人突兀的成為國公,在互相妥協之下,就只能讓戚金,這個有本事的人來分潤戚繼光的功勞了。

  一場大賞之後,自然就是與民同樂。

  承天門前,一張張桌子被搬了過來,京中的大師傅們也被請到了承天門兩側,現場明火明灶做菜,將自己的拿手好菜做給京營的兩萬餘將士嘗嘗。

  金水橋前的宴席上,打量著坐在戚金身側的四個人,朱由校心中感嘆這戚繼光基因的強悍,這四個兒子的相貌都稱的上是儀表堂堂。

  戚繼光和元配夫人王氏是生有孩子是生有孩子的,但因為當時的戰事,孩子都沒有保住,而王氏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戚繼光的五子,分別名為祚國、安國、昌國、報國、興國,最大的長子生於隆慶元年,次子早夭,都是三個小妾生下的。


  根據民間野史的說法,張居正猝逝,戚繼光被調廣東後,王氏嫉妒戚繼光納妾,又看他失了勢,卷了錢財跑路。

  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當時戚繼光的後台張居正沒了,本人又正被人攻訐,朝堂上大有要殺了他的節奏。

  為了保住家人,戚繼光讓王氏帶著四個還沒成年的兒子,拿著錢財跑回了登州衛籍老家,登州那世襲的老部下們好歹能照顧一下。

  這萬一要是出了事兒,他戚繼光一個人抗了。

  而後的結果,自然也就不用多說。

  借著萬曆對張居正的厭惡,好不容易才讓萬曆個蠢貨自斷臂膀,文官們怎會讓戚繼光重新起勢。

  萬曆十五年九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建議再次啟用戚繼光,結果喜提罰俸兩月。

  同年臘月,大明軍魂在貧困交加之下,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歲,落的個和替北宋力挽狂瀾的名將狄青一樣的下場。

  然而,令人齒冷的是,戚繼光病逝後,朝廷並沒有賜下祭葬,一直到兩年後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出了孝期,親自到北京城才求到了恤典。

  而戚繼光的諡號「武莊」,更是到了萬曆自己已是垂垂老矣之時才賜下的。

  而戚繼光這幾個兒子的日子也不好過。

  在皇帝給戚繼光平凡前,戚祚國給戚繼光修好年譜後,還是戚繼光曾經的同袍兼部下沈有容,捐資為其刊刻並作序的。

  大明虧欠了戚繼光太多太多。

  「敬戚武毅!」

  手中的高高酒杯舉起,而後將酒水倒在地上,朱由校看著在場的眾臣高聲。

  「臣等同敬。」

  見到皇帝的動作,身為內閣首輔的畢自嚴連忙站了起來,將杯中的酒水倒在了地上。

  「敬戚武毅!」

  隨著一陣呼聲,承天門前的氣氛漸漸的熱鬧了起來。

  而與此同時,大理寺對徐家的判決,也隨著錦衣衛的八百里加急,向著松江府而去。

  收到大理寺的判決書後,袁世振也不怠慢,當即就親自來到了松江府。

  他一定要看著徐家人被送離松江。

  剛剛到了松江府兩天,才將船上運回來的馬匹卸下,還沒歇口氣,這次的押船船長就收到了袁世振再次起航的命令。

  看著急性子的袁世振,船長祈求道。

  「袁閣老,您老人家就行行好,讓我們歇幾天。」

  「我這船上很多人都是新手,還沒習慣海上漂泊,這麼強行起航,是會死人的啊。」


  「生病的人都留在松江府,缺的水手你到吳淞江守御千戶所挑去。」

  「走這一趟,我再每人多賞一個月的俸祿。」

  沒有理會船長的哀求,袁世振選擇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那些人在江面上都站不穩,讓他們出海那是在害他們。」

  聞言,船長一臉義正辭嚴的拒絕道。

  「不就跑一趟船嘛,我手下的人還能幹。」

  「。。。」

  看著這變臉的船長,袁世振就是一陣無語。

  「想來濟州島那邊也缺精通水性的人,你再去民間招募些水手來,你手下生病的人都留在松江,人命重要。」

  「謝袁閣老體諒。」

  聞言,船長低頭謝了一句,轉身吩咐自己手下的準備交接要送走的人員,同時吩咐人在港口緊急招攬了五十多個水手。

  當一個個徐家的,或不是徐家的青壯年被裝上船隻,隨著港口上方一聲洪亮的「開船!」,海船開始拔錨,揚帆,調轉方向。

  而在這個時候,幾艘船上突然響起了一陣大喊大叫,甚至於有人直接跪在船隻甲板上,對著岸邊的袁世振大哭求饒。

  面無表情的看著已經開始離開岸邊的船隻,袁世振對傳來的哭喊聲恍若未聞。

  這些人他可再是熟悉不過了。

  這些人可不止是徐家的族人,還有徐家的一些姻親家族,松江城內的一些商戶,民間到處瞎嗶嗶的書生,總之都是些不穩定因素。

  「我死也不去海外!」

  突然間,一個大頭巾不知道是發了什麼瘋,大喊大叫著就跳下了船,掉進了冰冷的海水中。

  「我也不去!」

  「海外都是賤民去的!」

  「父母在不遠行!」

  有了一個帶頭,其他的幾艘船上的人也有樣學樣,隨著噗通噗通的落水聲,十多個人一起跳進了海里。

  而其他船上還有更多的人大喊大叫,蠢蠢欲動。

  不過,還不等他們有所動作,現場的情勢就是一轉。

  「救命!救命啊!水太冷了!」

  「快救我,救我,我不會游泳!」

  「不要拉,不要碰我,快點,拉我上去,我不要死了!!!」

  「活該。」

  本來還對有人跳海有些擔心的袁世振,在聽到海面上隱隱約約傳來的呼叫聲後,嗤笑一聲,轉頭對身邊的侍衛道。


  「收拾收拾,我們回南京。」

  而在海面上,那十幾個跳海的人,很快也被船隊中的水鬼給打撈了上來,船隊如期出港。

  這一次,再也沒有人再叫嚷著要跳海以死相逼了。

  不過,這求饒聲、哭喊聲卻是始終未絕。

  ps:寫文查資料的時候,無意間找到一個劇《少林武王》,有攢勁的節目,推薦大家去看看。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