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535章 魏廣微:這把高端局

第535章 魏廣微:這把高端局

  如果將張居正和王安石兩人搞的變法放在一起,論個誰的變法更好,恐怕支持者論上三天三夜都論不明白。

  但相比於張居正,王安石在如何將變法保存下去上是要更有想法的。

  老王的變法,即便是宋神宗死後,高濤濤主政任用司馬光,搞了一處元祐更化,新法盡廢。

  但當高濤濤故去,宋哲宗親政後,卻還是可以任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又搞起了紹述新政,再啟河湟之役。

  其根本原因,就是王安石在任時,給新法留下了日後再興的種子——三經新義。

  𝐬𝐭𝐨𝟗.𝐜𝐨𝐦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熙寧八年,耗時三年時間的三經新義編撰完成,即:《周官新義》、《詩經新義》、《書經新義》。

  其中以《周官新義》最為重要,是王安石作為托古改制的熙寧變法的理論根據。

  三經新義在編成僅僅一個月後,就被宋神宗頒賜給宗室、太學及諸州府學,作為全國學生必讀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依據。

  為此,哪怕是王安石本人變法失敗了,但當章惇、曾布等人復起後,卻依舊有大批的新人可用,直到蔡京等人把「新法新黨」的招牌給砸碎,變成了禍國殃民的奸黨。

  而隨著靖康之難的發生,趙宋南遷,社會風氣與思想也隨著社會主流一般,隨之一起變的更偏向於保守,這也就給了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生存土壤。

  而作為理學老祖宗的朱熹,是怎麼對三經新義評價的呢?

  他的評價是:附會經義,以鉗儒者之口。

  現在大明朝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有的人太多嘴了,需要讓閉嘴。

  而想讓儒家的那些個夫子們將嘴閉上,恐怕那群人是真的寧換腦袋不換思想。

  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用皇權對此進行詮釋了。

  「鬥蛐蛐兒咯。」

  午時的眼光照耀下,朱由校從椅子上站起來,長長的伸了一個懶腰。

  文人這種生物,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亂殺的,亂殺容易造成人心混亂。

  現在南直隸鬧的人心惶惶的東林逆黨案,他也就只是挫骨揚灰了那創始的幾個人,殺了些個教書先生,連葉向高這種曾經講學,但卻是朝廷高官的人都沒動,而剩下的人更多的都是流放到了遼東,還是給了人一條生路。

  根本原因還是朝廷高官,能致仕,能病逝,但不能砍頭。

  朝廷的體面還是要的,人心若是散了,這隊伍就真的不好帶了。

  當皇帝曬太陽時,皇帝的聖旨也到了禮部。

  「。。。」

  看著皇帝令人傳來的聖旨,孫如游頗為頭疼的伸手撓了撓頭。

  這次的任務難度是小些了,總算不是公布出去就會引起一片動盪的那種了。

  前番,皇帝讓公布的二十四條,這孫如游都已經上路了,他現在還壓在手中沒有公布呢。

  「召天下名儒,重修考綱。」

  看完了皇帝令人送來的紙,孫如游腦海中第一時間就冒出了這個念頭。

  看了看皇帝最後寫的,內帑特批二十萬兩白銀作為經費的內容,孫如游捋起了自己的幾縷鬍子。

  別誤會,他倒不是想貪污銀子。

  而是這皇帝內帑出錢修書的事兒,已經多少年沒有發生過了。

  所以,皇帝的此番作為,是想要修補一下和士林的關係?

  畢竟,奪情之事,皇帝剛打死了去年的狀元郎,士林現在的輿論,那皇帝除了沒給自己整個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其他的都已經和正德劃等號了。

  得益於武宗最大的黑粉嘉靖的宣傳,正德的名聲真不是啥好聽的。

  「如若此般。」

  思索了好一會兒後,孫如游抽出一張宣紙,開始擬寫奏本。

  很快,一道請天下名儒修考綱的奏本就被送入了內閣。

  看到這奏本後,畢自嚴就忍不住伸手捂住了自己的額頭。

  孫如游,你踏馬不是壞就是是蠢。

  手中提著筆,腦海中閃爍過了萬般念頭,畢自嚴始終落不下筆去票擬個准字。

  這孫如游是看現在天下還不熱鬧,京城還不炸窩了怎滴,這個時候上書要召天下名儒修考綱。


  在是或否儒家子弟的這個問題上,畢自嚴屬於如是。

  既非名家高徒,又非文彩斐然,畢自嚴是靠著卷,從南直隸正七品的推官一路卷到陝西布政使,再從陝西卷到京城。

  半輩子官涯卷下來,畢自嚴早已經褪去了儒生的外皮,成為了一個精通經濟學的官員。

  這就讓畢自嚴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大明儒家的那些個派系。

  這個時候要組織名儒修教綱,孫如游想的是什麼不知道,但畢自嚴心中卻有猜測,南苑的那位皇帝,恐怕是要跳動那些個名儒內鬥。

  那些個名儒進京後,先不說修考綱的事兒,恐怕一個個的自己就先能寫文章罵上個三天三夜不帶停筆的。

  而且,現在的考綱可以了,修什麼啊。

  天順之後,非翰林不入內閣。

  而文教更興的南直隸士子基本上就包攬了科舉前三甲,翰林院多是些個南人,最終導致內閣南人占據多數,你們還不滿意嗎?

  這要是修出的考綱更傾向於文辭,那北方人子們還當不當官兒了?

  捏著筆桿子的手顫抖好一會兒後,畢自嚴還是覺得自己無法同意這道奏章。

  皇帝只管著煽風點火,但他這個內閣首輔卻是要考慮更多的事。

  天啟元年,朝廷的賦稅收入和開支對不上,不用說,兩百多萬兩的虧空,全靠著戶部分家時,皇帝給的銀子補上。

  這天啟二年已經過半,雖然各地的夏稅還沒徵收到位,但畢自嚴用屁股都能想到,今年肯定又是個虧空年。

  遼東那邊的開墾最少需要三年才能看到那麼一丟丟的回頭錢。

  山東被白蓮賊席捲了的幾個府要免稅。

  四川那邊剿水西土司,至今還沒平下去,反倒有越剿越大的趨勢,據報周邊的其他幾個土司也有蠢蠢欲動的趨勢。

  如今四處著火,畢自嚴真不希望皇帝亂花錢,更不想在這個時候看到內部撕裂。

  將筆放回硯台中,打算拿起一張空白票擬往奏本上貼,表示自己的反對時,畢自嚴一歪頭,就看到了放在他案頭的那套《算學寶鑑》。

  剎那之間,畢自嚴腦海中靈光一閃,貼空白票擬的手卻是停了下來。

  「卻是我多慮了。」

  看著那套書搖了搖頭,畢自嚴重新拿起毛筆,在票擬上寫下了一個準字。

  以皇帝那看書看的雜到給內閣輔臣和六部尚書上課的性子,怎麼可能允許禮部給修個辭藻華麗的考綱呢?

  而且,從皇帝令人搞的官考上來推測,恐怕皇帝對這考綱還有自己的想法。

  如此想著,畢自嚴將手中的奏本放在身側的箱子中,以待送往南苑。

  然而,就在此時,南直隸,杭州,卻是鬧了個更大的樂子出來。

  且不提丁修在杭州那邊去查案查到了什麼。

  按照其叔父張輔之的吩咐,張溥本應該是回到太倉張家府上,不管你是閉門讀書,還是關門造小人,都別在外面晃蕩了。

  但張溥這人,用後世話來說,就是典型的鍵針人,而且他不只是說說,他還真敢幹。

  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散州)常熟縣曹家溝。

  這個地方,在後世是一個出名的古鎮,叫唐市。

  曾經就是在這裡,唐伯虎與沈啟南、許鑒等人在河上同游,在許家藉助之時,唐伯虎觀景有感,作「秋江圖」送許鑒。

  不過,現在唐市在南直隸出名,卻不是因為唐伯虎,而是因為張溥等人,在這裡幹了個大事兒。

  南直隸有三大名樓,分別為楊彝的鳳基樓,毛晉的汲古閣、錢謙益的絳雲樓。

  其中,楊彝的鳳基園就坐落在此,此園四面環水,西靠尤涇河,水面寬闊,水波浩蕩。南北和東面涓涓細流,環園淙淙,園內竹林「應亭」,十分幽致。

  不過,現在鳳基園中聚集著的四五百士子,卻是打擾了此間的幽致景色。

  張溥,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三十多人,乘舟泛江,暢談詩文,抨擊朝政。

  「諸位同鄉,諸位文友,閹賊禍國,氣焰日囂,前有東林諸公被害,後有宦海屠戮我道中人。」

  應亭之中,張溥一身白衣,面容清秀而又透著幾分俊朗,聲音鏗鏘有力,很是能鼓動人心。


  「如今我正人日危,朝局益敗,正是我等登高一呼,救國存亡之際。」

  大明南直隸不愧是文化之地,當地士子本就善於交際,時常聚在一起抨擊朝局,點評時事,很是惹人注意。

  站在人群的最前方,張溥的話語滔滔不絕,字字不離閹賊魏忠賢禍害江南,儼然將老魏當做了生死大敵,給人一種不將之置之死地而不罷休的感覺。

  張溥的話音剛剛落下,同是太倉人的張采跟著開口,一臉憤然的道。

  「諸位,閹賊囂張無兩,天下為之荼毒,侯歧曾侯兄慘遭毒手。」

  「我等士子,理當繼承先賢遺志,與閹賊抗衡到底!我等沒有功名,無聲與朝野,且獨木難支!今日我等齊聚於江上,不若合諸社為一,勠力同心,剷除閹賊,使正人歸位,匡扶天下!」

  張采的話音落下,人群之中,本地的主人當即一臉正色的開口道。

  「二張所言,正是我等正人君子心中所想,不如今日歃血為盟,他日共登朝廷,為國除賊!」

  說著,楊彝高舉自己的拳頭,鼓動道。

  此人卻是萬曆十一年生人,今歲已經三十九歲,但卻連個舉人都沒考上,混在一群士人中也不嫌害臊。

  不過話說回來,科舉考場上,學無老少,達者為先。

  這張溥秀才一次便得考中,在眾人中很是矚目,而楊彝跟著對方混倒也不意外。

  「好,我贊同!」

  「我同意!」

  「我們也贊同!」

  作為本地主人的楊彝已經開口,被邀請前來的士子也紛紛舉手附和道。

  那張溥、張采登高一呼,頓時從者雲集。

  人群鼓舞之下,張溥當即揮動筆墨,洋洋灑灑的寫下《東林諸公記》。

  這次之所以不叫墓碑記,原因也很簡單,魏忠賢的差辦的相當漂亮,挫骨揚灰,平墓毀碑。

  那些個人的枯骨挫成粉後,直接就將之拿去鬧市區給揚了,而墓碑也悉數都被砸碎,根本就沒碑可記。

  在文章中,張溥竭盡讚頌被魏忠賢挫骨揚灰的東林之人,強調『匹夫之有重於社稷』,文章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眾人看罷,都是大喜,其他人也紛紛揮潑墨,一篇篇磅礴大氣,精彩絕倫的文章出世。

  是日,二張組建應社。

  應,就是應試士子。

  而應社,就是應試士子的社團了。

  最初,聚在楊彝園中除張溥、張采、楊彝、顧夢麟等平日裡關係好的十一人外,只有五六十人加入。

  但短短數日,隨著一道道文章在江南各大文社的「朋友圈」中傳播,就有上千人加入。

  其聚集人群,出城之時綿延不絕,泛江上阻河道。

  七月十五,中元節。

  復社領蘇州士子、縉紳上千人,逐蘇州知府龐元景。

  卻是因為這人在魏忠賢查抄東林之時,屢次派人從旁相助,被人視作是魏忠賢黨羽。

  對此,龐元景也是冤的慌,我執行朝廷公文命令還有錯了。

  不過,復社的壯舉也是狠狠的給南直隸上下開了一個大眼——還能這麼搞的?!

  「瘋了,他們瘋了嗎?」

  站在船上,看著聚集在蘇州城門處的一群士子,魏廣微震驚的看著身邊的禮部文書。

  「這些人是覺得朝廷沒有法度了嗎?居然敢驅逐蘇州知府?」

  「魏侍郎,龐元景的事兒還輪不到我們來操心。」

  聽到魏廣微的話,禮部文書趙晶將手中的公文給魏廣微示意了一下道。

  「我們應該操心的是朝廷新頒的這二十四條。」

  「本官自然知道。」

  從對方的手中奪過封著公文的袋子,魏廣微擺了擺手,向著船艙中走去。

  「我們先去南京城,這事兒要有南京吏部來做,不能只有我們沖在前面。」

  說著,魏廣微又回頭看了眼聚在城門處的士子。

  喵的,他得趕快跑到南京城去。

  這要是讓這些士子知道他帶著朝廷嚴格約束士子的二十四條到南京來,還不得活活撕了他。(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