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攻台
大明永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清順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
公元1661年4月21日
金門料羅灣
天公作美,陽光普照。
120艘雄壯的戰船整整齊齊排列在料羅灣海面之上,中軍船、龍煩船、沙船、鳥船、八槳船、小哨、快哨、烏船、小烏龍船等十多種戰船整齊排列,戰船上一門門大炮在陽光之下亮閃閃的發光。海風簌簌,旌旗飄揚,大刀隊、弓箭隊、盾牌隊、銃炮隊整齊排列,將士們雖未著甲,然肅然的軍威、昂揚的鬥志、精良的裝備,無不表明這是一支精銳之師。
「咚-咚-咚」,隨著中軍船響起鼓聲,戰船開始按序排列。
數面朱字大纛迎風招展,數十名文武官員排成兩列,延平王鄭成功內置鎧甲,外罩戰袍,坐在船中央主帥座上。看著眼前的大軍,這是他的依仗,也是他雄霸東南的基石。自隆武二年起兵抗清以來,南征北戰十五載,抗清大業卻日漸飄零,看不到希望,眾多熟悉的身影消失再戰火之中,盟友一次次的失敗,大明統治的區域一日日變少,朝廷再次播遷,北伐失敗,損兵折將。卻不知這抗清大業何日才能成功。
鄭成功始終是心智堅毅、果敢敏銳的東南霸主,壓下心中波瀾,由此雄兵在手,取得台灣為基業,未必不能與清軍再次一較高下。
「錦兒,你初次鎮守思明州,要虛心學習,好好聽幾位叔父的,遇事鎮之以靜,萬不可慌張。」鄭成功對著站在一旁的鄭經說道。「本藩此去收復台灣,多者半載,少者兩月。韃子新帝剛剛登基,年幼無知,朝政混亂,必不敢主動來犯,你要守好基業。」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鄭經此人,為妻子董氏所出,乃鄭成功嫡長子,延平王世子,又名鄭錦,長的儀表堂堂,風度翩翩,敏而好學,性情溫和,武藝出眾善弓馬,長詩書,為人謙遜慈讓,在鄭家軍中地位崇高,頗具威望,深的鄭成功喜愛。此次更是讓鄭經鎮守思明州,掌握思明州軍政大權,其中用意可謂眾人皆知。
鄭經自謙的說:「謹遵父王教誨,事事必當求教泰伯、旭叔、陳師等人,必不負父王重託,守好思明。」
站在一旁的鄭泰哈哈大笑:「世子客氣,藩主但切放心,武有忠勇侯、黃提督、萬義、萬祿等將軍在一旁提點,文有九峰、復甫近前輔助。且韃子自顧不暇,萬不會有事。」
洪旭道:「藩主放心,廈門之戰,清軍大敗,損兵折將4萬餘眾,周圍兵力為之一空。福建、浙江兩省水師也損失殆盡,廣東水師怯弱,李率泰、達素之輩已嚇破狗膽,正惶惶不可終日,若不是順治小兒已死,這兩人怕已被押解問罪了。」
「忠振伯所言極是,韃子已無軍隊可派,殘餘之輩,只能據城死守,必不敢出城來犯。世子果勇睿智,武藝超群,思明州又有八千精兵,藩主大可放心,絕無一失。」前提督永安伯黃廷道。
「不可大意,清軍雖敗,但仍有侵犯之力,萬不可疏忽。」
鄭成功手握劍柄,看著時高時低的海鷗,說道:「金夏兩地,地窄人稠,八十萬軍民擠在兩地,沒有縱深,實在太過危險。為了抗清大業,收復祖業即是應有之義,也是圖謀未來之舉。公業,你常年掌管府庫,又留守金門多年,糧餉一事萬望你協助陳參軍多多費心。」
鄭泰肅然應答:「藩主放心,泰知道輕重,必協助好陳參軍收集糧草。」
陳永華慨然道:「華擔負如此重任,必不負藩主厚望,必將輔佐世子,穩固廈門,格盡職守,務必確保東征大軍糧草供給。」
蕭拱宸、陳蟒、黃昭、吳豪等大將肅然而立,對於攻台他們仍有較大的疑慮,雖然鄭成功已經在秘密會議上多次分析收復台灣的利弊,但荷蘭戰船實力的強大,赤嵌城、台灣城城高險要,火炮眾多。
荷軍據城而守,占有地利,攻伐不利,且鄭家軍多年征戰,身心疲憊,糧草補給不足,攻台軍隊皆是鄭家軍精銳,一旦攻台不順,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到時清軍再趁機南下,喪失大半軍隊的鄭家軍腹背受敵,如何抵擋?
鄭泰看著眼前默不作聲的將領,心中嘆息,抗清還有希望嗎?堂兄的堅持真的是對的嗎?金、廈兩地八十萬民眾前途如何,以韃子禽獸行徑,這八十萬民眾必下場慘烈,該何去何從?若復台順利,鄭家倒有一片基業,若此行不順,我該如何選擇?
鄭泰一時百感交集,看著一旁身材修長、一臉英氣的鄭經,這鄭家二代,能否在這亂世之中守好基業呢?
北伐南京失敗的影響太大了,其軍隊損失慘重,鄭成功眾多心腹大將或俘、或降、或戰死,軍心動盪,民心不穩,暗流涌動,鄭家威望岌岌可危,雖1660年取得廈門大捷,形勢稍微穩定,但加上李定國出師失敗,永曆帝逃亡緬甸,永曆朝廷近乎覆滅,抗清形勢極為不利。
許多抗清義士因此而絕望,或解散軍隊,歸隱山林、或背離祖宗,投降滿清。
此次鄭家軍收復台灣,在一些抗清義士看來就是放棄復明,逃離大陸,為鄭家一己私利考慮,留一安身立命之所,對鄭成功大為失望,極大降低了鄭成功的威望,對鄭家也是極為不利。
金門寸土,不足養兵;廈門丸城,奚堪生聚。金廈兩地,彈丸之地,一無縱深、二無稅賦,兵源不濟,糧餉兩缺,實難養兵,更不要說養出一支能與清軍八旗軍隊野戰的精銳陸軍了。
清朝遷海政策遙遙傳來,若果真遷沿海三十里民眾,那陸上五商籌集物資將會斷絕,影響海上五商對南洋和日本的貿易,收入必將銳減,財源枯竭。
無財不聚兵,無兵不成勢。若想保住海外貿易地位,必須有一根據之地,養民、養兵、養商。此次收復台灣,對於鄭家軍而言,也是破釜沉舟之舉,若不成功,鄭家軍衰敗轉瞬即到,這些驕兵悍將,不介意拿鄭家的人頭染紅自己的頂戴。
若此行順利,攻克台灣,台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遷數十萬民眾入台,屯田養兵,經營外貿,聚財聚勢,修養生息,重振大明聲威。
日上中天,時機已至。
「出征」鄭成功命令道。
嗡嗡嗡…
一時鼓角聲響,120艘戰船一起啟動,澎湖游擊洪喧的船隊作為開路先鋒,乘風破浪駛出料羅灣,第一路水路十七鎮船隻依次開出,二萬五千兵馬,浩浩蕩蕩的向澎湖進發……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