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鯊魚號飛船,現場報喜,應斌:真的
第340章 鯊魚號飛船,現場報喜,應斌:真的!真的!
引力飛船研究基地。
一輛雙開門的軍車開到了主幹道的基地正門。
好多人早早的等在那裡看到軍車開了過來,確認一下,馬上就迎了過去。
其中包括基地的負責人,引力飛船項目總工程師劉成文,也包括前來參加新型引力飛船試飛的幾個老師以及隨行官員、學者等人員。
新型引力飛船試飛工作非常重要,也得到了包括空軍、航空集團、高層機構等多方面的關注,有幾個老師都提前來到了基地。
好幾個老師主動來迎接,換做是其他學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張碩才有這種待遇。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每個來迎接的人都非常熱情,他們爭先恐後的和張碩握手,也幫著介紹一些沒見過的人。
在禮節性的寒暄結束以後,老師們也沒有搶占風頭,而是讓劉成文和張碩走在一起。
劉成文才是最歡迎張碩的,面對引力飛船的試飛,他心裡的壓力是非常大的。
他和張碩一起向前走著,滿臉笑容的開口道,「張院士,你可要趁著時間,指點一下我們的工作啊!」
這並不是禮貌的寒暄,他心裡確實是這麼想的。
新型引力飛船就是技術堆迭的產品,主核心的氫彈電池以及引力技術都是張碩研究出來的,張碩自然有資格來指導工作。
新一代引力飛行器有著這麼多的關注,試飛也來了這麼多的老師,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出問題。
如果有什麼問題,張碩能指出來,就再好不過了。
「指點談不上。」
張碩邊走邊笑道,「各項技術也就是這樣了,劉工,我相信你們能做好。」
劉成文也很有信心,他只是壓力太大而已。
張碩來到基地以後,他感覺心態穩定了一些,至少有什麼問題有人可問。
新型飛船被命名為鯊魚號。
這是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名字,因為新飛船的外形就像是個大鯊魚,鯊魚號性能卓越,比前一代騰雲號先進很多。
最大的升級來自於動力體系,騰雲號還採用螺旋槳驅動,而鯊魚號直接使用高引力為動力源泉。
引力本身作為動力好處是非常大的,最重要的是飛船的靈活性不會受到重量影響。
航空發動機都是有最大推力的,其中推動的重量是有限制的,所以靈活性高的戰鬥機都是輕型戰機,中型戰機再到重型戰機,靈活性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靈活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加速度。
重型的戰機就很難有高加速度。
比如,著名的B2轟炸機,因為本身的重量很高,加速度就很難和普通戰機相比。
另外,最大速度也受到重量影響無法突破音速。
引力本身作為動力,加速度就和重量無關了,不管飛船本身有多重,加速度都是一樣的。
這就直接解決了飛船靈活性的問題。
飛船靈活性確實是個大問題,因為飛船實在太重了,鯊魚號採用全新的引力技術,不需要超大型的環狀管道,比原來的騰雲號小上一大圈,但整體重量也超過百噸。
這麼重的飛行器,想要帶動起來可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說有高加速度了,常規航空動力技術根本不可能做到。
鯊魚號另外一個優點是,外形設計更符合空氣動力學,就讓飛船橫向飛行的速度大大提升,甚至可以接近音速。
一個超過百噸的飛行器,最高速度能接近音速就很可怕了。
更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外形,也讓鯊魚號更加靈敏。
雖然引力技術不需要考慮地球引力影響,但畢竟是在空氣中飛行,飛行過程還是要受到空氣的阻力影響,有了更符合科學的外形,性能自然就會更加卓越。
這是鯊魚號第一次正式試飛,實際上之前已經進行過起降試驗,甚至進行過高空實驗。
「當飛船飛起來的時候,真像是鯊魚在海里游泳。」
劉成文說起飛船,神色明顯非常自豪,「飛船可快、可慢,快如閃電,慢的時候,可以停下來。」
「這方面來說,可能比鯊魚更靈活,鯊魚是無法在海底以外的環境停下來的。」
「在外形設計上,飛船左右和上方有三個擺動翼,就像是鯊魚的鰭一樣,讓飛船在改變方向時更加靈活……」
在劉成文的介紹中,一群人已經走到了大型操作間,鯊魚號飛船就停在中心位置。
張碩看到飛船眼前一亮,馬上走過去圍著轉了一圈。
這艘新的飛船確實有個鯊魚般的外形,看起來比原來的騰雲號靈活,科技感也要強的多。
「還真不錯呀,我都迫不及待看到它起飛了……」
張碩讚嘆的說了一句,隨後問道,「從這個外形來看,裡面應該還有空間吧?有載人的設計嗎?」
「還是張院士你了解技術啊!」劉成文感嘆了一句,「一眼就能看出來裡面有空間。」
「哈哈。」
張碩笑了笑說道,「中心應該是引力裝置,但用不了那麼大空間,我們做過很多實驗,你們肯定又改進了技術,使用空間只能小不能大。」
劉成文認可的點頭,「確實是這樣。」
他繼續道,「不過沒有載人的設計,裡面只留了單獨的空間可以載物。」
「我們最開始考,在駕駛艙後面增加座位,但後來還是放棄了,就只設計了主副駕駛。」
「這樣設計也對。」張碩肯定道,「先造出飛船,讓技術穩定下來再去拓展其他需求。」
載人,並不是有空間就可以,還需要供養以及其他配套設施。
這也是航空載人和運貨的不同。
當然載人這設計也並不複雜,但因為飛船還在研究中,各項技術很難說成熟,暫時用不到的設計也就延後了。
張碩又問了一些飛船的事情,隨後就離開操作間,和老師們到外面一起參觀基地。
之後就去用餐了。
在餐廳的時候,張碩和幾個老師坐在一起,旁邊還有好多隨行人員以及學者旁聽。
幾個老師都詢問他的工作,他簡單說了一下超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以及混亂力場實驗組的需求。
等張碩說完以後,鄧老師好奇的問道,「我一直搞不清楚這些研究的關係。」
「大型強子對撞基地剛修建好,混亂力場實驗也變得更大型,但這種耗資巨大的實驗到底有什麼用?」
他補充了一句,「好像和技術什麼的沒有關係。」
這是在場很多人的疑問。
在場絕大部分都是外行人,外行人,再加上知道各項新物理的科技,就會感覺科技和混亂力場實驗完全不相關。
包括離子炮、引力技術、黃金製造等,都是張碩自己帶隊研究出來的。
混亂力場實驗,在其中做出什麼貢獻?
張碩解釋道,「混亂力場實驗是基礎。」
「如果要去理解其中的作用,可以對照原來的粒子對撞實驗,粒子對撞研究可以讓我們知道更多的基礎粒子,了解更多的微觀物理,也能發現很多新的東西。」
「比如,中微子、希格斯粒子,包括現在宇宙射線的解析,還有一些天文解析,都和粒子對撞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是分不開的。」
「混亂力場實驗也是這樣,研究的是力學轉變的基礎。」
「任何現有的新物理科技,最基礎都是混亂力場的轉變,就比如說引力,區別就在於引力是混亂力場的瞬時轉變,其他也是一樣的,都是瞬時轉變。」
「瞬時轉變,是無法進行測定研究的,而混亂力場實驗中發生的力的轉變,是一個能夠測定到時間、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就能從中測定到很多的數據,並以此去完善基礎的理論,增加對於新物理的理解。」
張碩簡單解釋了一下,讓其他人都明白過來。
鄧老師也思考著點點頭,最後繼續問道,「我來之前關注了一下混亂力場的研究,好像是在做裝置改進,對吧?要測定量子糾纏?」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說的是最終目的,或者說,有個大致的方向嗎?」
他們正說著的時候,其他人都圍了過來,尤其是一些學者人群,更是對張碩講解新物理、講解混亂力場實驗非常感興趣。
新物理就是科技發展方向,是最主核心的研究方向,但絕大部分人對於新物理都不理解。
學者,也是如此。
這主要是因為新物理非常複雜,複雜到外行人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只知道一些籠統的內容,具體就搞不明白了。
面對鄧老師的問題,張碩左右看了看,隨後說了兩個字,「弱力。」
「弱力?」
有人發出了疑問。
張碩點頭,「準確的說,是研究弱力在混亂力場向其他力轉變中的作用。」
有個叫曹啟明的學者,頓時開口道,「張院士,我並不是專業的,但也知道,那些新技術好像和弱力沒關係吧?」
「所以才要研究。」
張碩笑著說完,解釋道,「研究弱力是有一個突破口的。」
「新物理方向的各項科技,也包括各項實驗,有一個共同特性是,力場轉變不穩定,這就會導致最終結果存在巨大的偏差。」
「黃金製造,體現的很明顯,同樣的材料、同樣的技術、同樣的強度,最終製造出的黃金甚至存在五成以上的偏差!」
「如果放在其他實驗或基礎上,這個級別的偏差直接可以肯定出了大問題。」
有了解的人,不由得跟著點頭,「確實啊,偏差太大了,大到已經超出可接受範圍。」
張碩道,「我們認為這就是弱力的影響,在混亂力場向其他力轉變的過程中,弱力是存在直接影響的。」
「現在混亂力場實驗的方向,就是研究出這種影響出現的原因,追溯其最底層的原理。」
張碩的解釋簡單直白,讓在場眾人都明白了一些。
他繼續道,「如果了解了其根本性的原理,也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現象,其中就有可能蘊含新的技術,新的物理邏輯。」
「所以,這項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最重視的方向。」
其他人都明白過來。
朱老師開口問道,「之前去超導實驗室就是為了混亂力場實驗改進問題嗎?」
「對,需要一種超導材料。」
「找到材料了嗎?」
「應該沒有問題吧?」張碩的話語有些不確定,「我來之前已經有了一些突破,並讓溫樹茂教授負責最後的實驗。」
「如果不出差錯,現在已經有結果了。」
「額~~~」
其他人都聽得面面相覷。
張碩很平淡的說出了他們感覺不可思議的內容。
超導材料需求?
應該……研究出來了?
他們好像明白了為什麼張碩會在超大實驗室待這麼久,原來是做一項超導材料的研究?
這件事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仔細琢磨一下就發現問題了。
某一種實驗需要一種超導材料,結果發現找不到符合性能的,然後就去超導實驗室專門去研究?
這正常嗎?
當然不正常!大大的不正常!
「也就是張碩了,換一個人,我絕對認為他在吹牛……」
好多人心裡默默的想著。
有個對於超導材料有研究的教授,名字叫做You,他好奇的問道,「張院士,混亂力場實驗組那邊需求什麼樣的材料?」
「電流承載力強的,臨界溫度相對要高一些。」
張碩說的有些模糊。
應斌卻直接道,「122材料的電流載力高,只是臨界溫度不高。現在最好的材料臨界溫度只有三十幾k。」
他們說著的時候,其他人都並不在意。
一則是因為對於超導材料不了解,二則他們已經足夠驚訝了。
反正是研究出來了,至於提升多少……
重要嗎?
張碩只是在超導實驗室待了一段時間,作為一個外行人士,如此短的時間裡,即便只是研究有小小的突破,讓材料性能提升一點點,就已經足夠讓人震驚了。
不過還是有人關心材料性能的提升。
應斌就很感興趣,他直接問道,「混亂力場實驗組那邊需求的臨界溫度……」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看到有個人跑過來,還擠開了周圍人來到張碩身邊。
是王強。
王強湊過來對張碩驚呼道,「郭華那邊有消息了!」
「達到預期了嗎?」張碩待人的問了一句,明顯表現的非常有信心。
王強很用力的點頭,「達到了。」
「具體呢?」張碩問道。
王強左看看右看看,發現有這麼多人在場,明顯有些猶豫。
朱老師直接開口道,「有什麼話直接說,沒關係。」
「直接說吧。」鄧老師也說了句。
王強又看見張碩,張碩也輕輕點了下頭。
他這才帶著激動的語調,說了一個數據,「83K!」
張碩愣了一下,追問道,「臨界溫度?」
「對!」
「多少?」
「83K!」
當聽到再確認一遍的數據,張碩都直接愣住了。
應斌也反應夠來,確認般大聲問道,「83k?122材料?」
張碩也認真道,「你慢慢說,說清楚一些。」
王強深吸了一口氣,調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緒,才開口道,「最新製造出的材料,臨界溫度為83k,電流載力比上次再提升百分之13。」
「這個性能遠超預期,而且122材料,臨界溫度超過80K……」
他說的有些激動了。
應斌已經反應過來,他走過去抓住王強的肩膀,滿是激動的追問,「真的嗎?83k!122材料!」
「真的,真的!」
「那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應斌激動的連續說著。
周圍有好多人都不了解情況,馬上就有了解的人解釋道,「臨界溫度超過80k的122材料,代表能夠大規模進行工業應用。」
「如果製造成本不是太高,就可以頂替現有鈮鈦超導合金,並讓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現在應用範圍廣的泥鈦合金,臨界溫度不到10k,需要用液氯來冷卻,使用成本非常高……」
「這可是完全頂替,具有非常大的經濟價值!」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