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元光二年的世界
第343章 元光二年的世界
元光二年,
東方的大漢皇帝在積累了足夠的力量後,終於大刀闊斧的掀起了自己的第二次革新。
對內,
他撤去了很多老臣的職務,強令他們回家養老。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隨即,他又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獨尊儒術,表彰六經」的主張雖然這位大儒在江都之時,有過跟兩位隱世的賢人展開激烈的辯論並且落敗;
之後動用儒家傳統,高舉公羊儒大復仇的旗幟,以四十歲的高齡對兩位八十歲的壯土發起比武挑戰卻也慘遭落敗的經歷。
但這並不妨礙他堅定自己的主張。
在「天人感應」這方面,他的確可以退讓。
但在「大一統」上,他寧死不屈!
對此,
孟軻和荀況這兩個老鬼也沒有辦法。
在逼迫董仲舒將其主張中太過涉及鬼神的內容進行修改後,
他倆便拂袖而去,懶得再跟他多糾纏了。
只是私底下,
商鞅韓非幾個法家湊在一塊,仍舊會忍不住的抱怨:
「這兩個老東西,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不過,
他們心裡也明白,
在天下太平安定的時候,
儒、道之說,的確比法家要更加吸引他人。
人都是有惰性的。
治亂世可以用重典,那是因為再嚴苛的法度,也比沒有法度要好。
但亂世過去,
誰還願意遵守舊時的規矩呢?
何況儒家「君君臣臣」的主張也是符合君主統治要求的嘛!
要不然,
年輕氣盛的天子劉徹,又憑什麼接受儒家呢?
他就是要用扶持儒學,打擊黃老的方式,告訴天下人一個道理:
「朕作為大漢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
「你們這些上上下下的官吏、豪強、遊俠,隨意勾結不奉法令,朋黨比周武斷鄉曲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而在此之後,
為了展示自己的決心,
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進一步的打壓朝堂上的守舊之臣,
皇帝跟自己那些同樣年輕氣盛的夥伴們,進行了許久的軍棋推演,最後率軍奔赴馬邑,成功在那裡,對匈奴進行了一次伏擊。
他用對外軍事的勝利,
證明自己並不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天子。
他是可以戰鬥的,
他是不怕戰鬥的!
朝野因此叩拜在他腳下,承認這位年輕帝王,的確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統治能力,
匈奴人也因此震怒。
於是,
當漢朝內部因為革新而出現劇烈變化時,
漫長的漢匈戰爭,也伴隨著無盡的烽煙,還有那紛亂的馬蹄聲,拉開了惟幕。
生活在中原的君子們在用將近六百年的春秋戰國的混戰,消化完了大江大河附近的廣土地,並逐步將嶺南收入懷中後,
再次向更加遙遠的地方,展開了探索和擴張。
他們就像啄破自己蛋殼的雛鳥一樣,
毅然決然的跨過長城界限,迎接一個民族全新的階段。
「.—不過在震撼世界這件事上,漢朝還是晚了一步。」
「老秦人在耕戰這方面,還是很給力的!」
與此同時,
在西海之地,
被秦人崇拜的玄鳥,大環水的水伯,正高高的飛在空中,俯瞰著下方的戰鬥。
當那些穿著清涼的羅馬戰土失落的向西方退去,秦人得意洋洋的進入那座為兩國所爭奪的城邑時,何博便發出了如此感慨。
去年的時候,
羅馬那邊,迎來了一位出身平民的保民官。
跟幾十年前一樣,
當這位飽受民眾愛戴的國家領袖招搖的站在車架上,高舉自己的雙手,在一片歡呼中走向羅馬的中心時,
秦國的使者同樣在一旁親眼目睹。
甚至因為兩國長久結盟、互派使者,以及秦國如今已是大國,而非當年蜷縮在偏遠角落,未曾揚名域外的小國的緣故這位秦使還能夠與之見面對話,交流許多東西。
而在交流之後,
秦使便做出了一個跟幾十年前,太宗贏端出使時全然不同的評價。
他在私底下向同伴說道:
「羅馬應該要動亂起來了,你趕緊返回國中,為大王稟報這個消息!」
「奪取西海海峽,在域外重新設立隴西郡的時機,馬上就要到來!」
雖然秦羅之間,
曾經簽訂過《互不侵犯條約》,
也曾默契十足的,將夾在兩國之間的馬其頓國劃分殆盡,
甚至在秦國征服兩河之前,
兩國還有著親密的往來。
但在近幾年中,
兩國的關係就因為利益衝突,而顯得詭難測起來。
羅馬希望將自己的疆域向東擴張,將那廣闊的,夾於兩塊大陸之間的海洋化為自己的內海,
秦國想要向西擴張,用手裡的刀劍,奪取更多可以耕種的土地,還有那可以保衛國家腹心的天險關隘。
誰讓秦夏之間的那塊區域,著實貧瘠呢?
秦國之所以要在那裡設立關隘和要塞,更多是希望憑藉那裡的山脈地形,阻擋來自東方的敵人。
即便秦夏約為兄弟之國,
可「兄弟閱牆」這種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該做的防備,還是要做的!
新夏方面,自然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
秦國可以,能夠占有的,也只有西方了。
那個被蠻夷稱之為「安納托利亞」的地方,
那被秦人命名為「西隴之地」的所在,
就是秦國的下一個目標!
不過,
秦國在旋滅西邊的蠻夷之國塞琉古之後,並沒有因為跟羅馬大面積接壤,而直接對之發起戰爭。
他們只是靜靜的消化著,那已經被吞吃入腹的資糧,
靜靜的等待著,羅馬這個縱橫於海上的霸主,爆發內亂,無暇顧及東方的時機。
而當秦使了解到那位保民官有心改革,
羅馬民間也對公民長期征戰卻沒有獲得足夠回報,貴族靜坐元老院卻能吃的滿嘴流油這樣的情況極為不滿時,
他就意識到:
秦國的機會已然到來!
畢竟改革國政這樣的大事,,
怎麼可能輕易實現,
又怎麼可能毫無波瀾呢?
尤其是對羅馬這個國家來說,
貴族的力量猶如大樹,
即便其根本已經腐朽不堪也不是一時之間可以推倒的。
而且這顆大樹倒下之時,也必然掀起無數塵土,砸死無數草木。
在秦使眼中,
那名為提比略的保民官,其結局已然可以預料!
他對此有些嘆息。
秦使很欣賞這位年輕有為、身居高位卻心懷國民的官員,
但他並沒有對他說什麼,
只是轉頭告訴秦王:
預備好充足的糧草、將士和武器,做好結束秦羅友好的準備!
果不其然,
當秦使找理由返回秦國,踏入安都城之時,
羅馬城中便因為保民官主張土地制度進行改革,想要割取貴族的莊園,將之分給公民時,爆發了激烈的內鬥。
提比略和他的擁護者們,在國民議會的場所被公然殺死,戶體被拋入流經羅馬的台伯河中。
親歷這場變亂的羅馬學者們甚至不知道該用何等殘忍的文字,記錄下當時的慘烈。
於是在思考良久之後,
學者們抬起筆,決定引用來自遙遠東方,那位能文能武,長相十分英俊的先賢名言,
來描述這場剛剛開始,便以鮮血告終的革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隨後不久,
許多羅馬國民也因此發起暴動,要求那些騎在自己頭上,毫無作為卻侵占了大量土地的貴族,將財富吐出來,還給自己。
元老院的披袍者們氣的腳。
他們先是出動羅馬附近的軍隊,要求鎮壓這些刁民,結果並沒有成功。
老爺們隨後便感慨:
連本土的軍隊都搞不定,
這已經不是普通的暴民了!
哪裡還能猶豫,
必須要出重拳!
於是,
元老院的命令又往下傳,傳到在外征戰的將軍手中:
趕緊率軍返回!
給老爺我狠狠鎮壓這些刁民!
羅馬布置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防備力量因此空虛,
秦國的虎狼之師,
便趁著這樣的機會,緊隨其後來到這裡,攻占了原本為羅馬所占據的土地。
大秦與羅馬的濃情蜜意,
在動人的利益面前,
終究化為了那海中的浪花,河裡的流水,一去不回。
不過,
這又有什麼問題呢?
為丙讓鬼神以後能夠更好更輕鬆的管理那屬於他的山川、那依附於而存在的陰間冥仙,
域外蠻夷們犧牲下自已的生命,讓諸夏的種子憑藉他們化身而成的養分生丞繁衍,
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嘛!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