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養精蓄銳
第692章 養精蓄銳
「郎君,大夫人到了殿外,卑職請她進來,大夫人執意不肯,只是跪在階下,聲稱請郎君恕罪……」
李承志聞言一頓,放下筆管,閉目不言。
常言薑還是老的辣,果然未出大伯所料,高文君終是探望高肇了。
探望也就罷了,竟未予自己這個夫君言語一聲,便帶著李元去了?
高肇視她為己出,如掌上明珠一般呵護二十載,不是生父,更勝生父。高文君不忍他身首異處,不得善終,故而苦心救他,此乃人之常情。
但千不該萬不該,她不該以李元做伐。
這不但出乎了李承志的預料,更是突破了李始良等李氏宗親,並西海文武的底線。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西海與高氏乃是死仇,高肇亦為國賊,更是李承志舉兵起事的大義所在。是以誰都可以活,高肇是絕然活不了的。
更惶論如今李承志暫時就只李元這一個子嗣,既為長子,又為嫡子,故而如今西海上下,大盤已在心中盤算,日後李承志是不是會立李元為儲君。
但若是讓他與高肇有了牽連,便等於釘上了一輩子都洗不掉的污點,還儲個毛?
不管以後如何,李承志絕不允許自家孩子過早的陷入權力鬥爭的旋渦之中,所以又令李始良,提前做好了防備:若如李始良所料,便直言不諱,與高文君講明其中利害。
高文君雖然聰慧,但畢竟才是二十出頭,少經歷練,怎知李承志所謀,更不知人心複雜,只是一心想救高肇罷了。
不過還未到囚禁高肇的別院,便被李始良攔了下來。而後便如當頭棒喝,駭的高文君花容失色。
此時,她怕是腸子都悔青了吧……
沉思一陣,李承志又道:「此乃軍機重地,軍務繁忙,我就不見她了。予我代話,待晚些回府,我再與她計較……」
李孝先恭聲應諾,出殿予高文君傳話。
待聽到「回府再與她計較」那一句時,高文君就如卸下千斤重擔。
李承志若不與她計較,才是真正的惱了她。若真害了李元前程,她這個親娘就是百死也難贖……
待李孝先復命,稱夫人破啼為笑,欣然回府,李承志才失笑般的搖了搖頭。
稍傾,他又交待道:「傳令下去,今日之事莫要多嘴亂傳!」
「遵令!」
李孝先口中應著,心中卻是一片茫然:他到此時,也不知大夫人為何來此請罪,更如失魂落魄一般。
心中猜忖,聽李承志喚他,李孝先連忙搬來了文書……
……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時間就如沙子一般,悄然從手縫溜走,使人不知不覺。
轉眼便過去了三月,如今已是深秋,再有半月,就要立冬了。
草葉枯黃,大地變色。鎮城外的田中圍滿了民曹的官吏,李承志正帶著崔光、李始良、李始賢、張敬之、魏子建等人細細查看。
自李松交卸民曹主事之後,政務先是李始良掌負。待李始良轉任工曹主事後,便由張敬之兼領。之後張敬之助達奚領軍,李承志索性重立六曹,並立尚書省,而後一骨腦的全丟給了崔光。
這六曹,只為吏、民、工、刑、農、學,崔光自然為尚書,李始良等人則為各曹主事,分管各部。
這六曹之外,另有軍、金兩曹,歸兵部直屬,由李承志直轄。
如今大戰暫歇,軍事暫時告一段落,李承志也終於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民生。
今日帶一乾重臣,便是來視察民生之政。
這裡如今是一片菜地,也是農曹「以菜補糧」的良種地。開春時並無耕種,只是翻犁、曬養,然後等天氣更暖一些,大致到四月無霜之時,才會播下菜種。
如今已三月有餘,菜葉菜花早已落斤,菜穗已然半枯,正是收種的季節。
而其中最多的,則為菘與菔,也就是白菜和蘿蔔。
這兩種最好種,最好打理,而且產量還高,更能與夏糧完美錯開,自然就成了李承志的不二之選。
而且留種也很簡單:都是在壯苗期時選好種苗,然後割掉外圍的莖葉,就會自然抽穗、開花、結果。
這樣年復一年,優中選優,自然就能選出良種。
就如李承志剛穿越時,白菜比拳頭沒大多少,如今已經比人頭都大了。蘿蔔更是細的可憐,就只有指頭粗,但現在卻堪比壯漢小臂。
而這兩樣儲存起來也極其簡單,挖個小窖就可存放一冬。若是再蓋一層濕沙,可存到次年立夏。
再者西海不缺鹽,醃成鹽菜更是能存放一年不腐。
除此外,能代糧的還有苜蓿。這東西更是不挑地,鹽鹼地中能長,沙土地中也能長。種起來更簡單,都不用翻犁,更不用施肥,將草種撒入地中就能長出來。而且水澆的越多,長的越是茂盛,一年至少可以割三茬。
更能改良土壤,最多種上三年,荒田就能改造成良田。所以短短兩年,西海的苜蓿已從表是縣種到了居延湖畔,東西才至兩百里,南北卻足有七八百餘里。
但這東西屬豆科,澱粉含量很高,牲畜稍吃多些就會漲死,所以害的牧部不得不往祁連山下遷徙。
所以當做儲備糧,以備救急所用,絕對一點問題都沒有……
看完了菜地,李承志又與幾人到了農曹的倉部,特意看了看糧種,大致都能滿意。
「民以食為天,農桑更為國之根本,是以萬不懈怠……」
眾人轟然應諾,隨即,崔光又皺起了眉頭:「良種自然無虞,無非便是精益求精,優中選優。而如今西海坐擁河西、隴西之地,可耕之良田何止三百萬頃,只需遵四時令節,按步就班即可。
然治下百姓,便是加上鄯善、枹罕、敦煌三鎮,並河、秦、涼三州,尚不足五十萬戶,這般多田,又如何種的過來?」
李承志不由失笑:「哪還有嫌田多的?若是良田,自然分由各戶精耕細種,播以麥、黍。若是劣田,便交由各軍墾之。若是種成苜蓿,只予開春撒種,若是雨多,連澆田都省了,只待小滿一收,大暑一收,秋分再一收。便是雨少,一卒也可伺弄百畝,尚書何必憂慮?」
說的倒是輕巧,難不成一遇災年,無論軍民都得嚼那馬料不成?
再者苜蓿種過三年,便是荒田也能產糧過石,何必再拿良田種草?
更有甚者,你李承志既立反志,豈能久居於一隅,甘願守著這數州之地虛混度日?
見套不出話,崔光索性開門見山:「若是迫不得已,自然只能如此。但老夫思之,若能再更上一層樓,多些百姓,多種些麥、粟,豈不是比吃嚼馬料要強上許多?而眼見三月之期將至,卻不見朝廷有絲毫動靜,是以敢問國公,割地、遷民之事,是否就此做罷?」
聽崔光所言,幾人皆是精神一振,目光灼灼的盯著李承志。
只因他們早就好奇的死,但數次李承志皆是誨謨如深,久而久之,就連李始賢都不敢多問了。
竟是為了這個?
李承志臉上頓時露出笑意:「倒非有意欺瞞諸位,皆因朝廷未曾來過隻字片言,是以某以不知。而予前日,才由快馬自洛京而來,送來的太后與陛下親筆手書的詔書……」
不待他說完,崔光就急不可耐的問道:「詔中如何回的?」
「太后只說進退維顧,:若是應了,必有元氏之罪人,宗室、朝臣必會群起而攻訐。若是不應,又會再起戰端。是以難以決斷,只得再遣使臣,與我相商!」
「予昨日才送來詔書,這分明就是算著時日來的。便是遣使,也定然離京不久,這一路三千餘里,不知要走到何時?且如今已近霜降,再有半月就要立冬,但凡天降大雪,必有延誤,如此一來,便是走到年關也有可能。等再談上幾場,怕不是又到了明年此時?」
李始賢越說越怒,「朝廷這擺明用的了『拖字訣』,你竟能笑的出來?」
不說還好,一說李承志笑的更開心了。
當初向劉芳提的條件有多苛刻,李承志心知肚明。也莫說高英了,就是將慈禧換來,也絕然不敢答應。
李承志目的,無非就是以進為退。一為試探朝廷,若高英真敢玉石俱焚,那就只能見招拆招。
若是朝廷願意拖,李承志更是求之不得。最好能拖過兩到三年,等西海養精蓄銳,配夠了火藥,攢足了糧食,再反攻也不遲。
如今朝廷使出了拖字訣,可謂正中李承志下懷,他焉有不喜之理?
不過是怕李始賢初來乍到,不知輕重說漏嘴,從而走漏風聲,是以知道的不多。
不看崔光等人皆是一臉淡然,而如魏子建這般謹慎之人,更是暗鬆了一口氣。
「父親何必生怒?朝廷不應,那就依當初之約定,開戰就是了。想必太后與諸公必然會有所表示!」
這就是你越軟,我就越硬……
「真要開戰……伱欲從何處征伐,莫非是關中?」
李始賢將信將疑,總覺得李承志沒說實話。
既然隨時都能打,李承志為何不在當初一鼓作氣,打進關中,打過潼關,兵指洛陽?
反而要拖上數月,讓朝廷緩上一口氣?
「隴山易守難攻,不然三國之諸葛就不會數次伐魏,卻無功而返。再者前有崔延伯磨刀霍霍,欲一雪前恥,後有楊氏處心積慮,欲在關中挑起戰端,好讓我西海與朝廷兩敗俱傷。可見如今隴東兵鋒正盛,我何苦予楊氏做嫁衣?」
李承志微微一笑,「柿子當然要撿軟的捏,既然崔延伯不好打,那就轉而求其次,拿刑巒開刀!」
看他胸有成竹,不似說笑,眾人心中一凌:真要打?
但細細一想,又覺得理所當然。
畢竟當初李承志斬釘截鐵,狂稱以三月為期,便是遲上一日,也必然會開戰。
若是不戰,豈不是暴露了外強中乾,虛張聲勢之實。
也更說不定,朝廷便是有意拖延,想看看李承志是真打還是假打。
便是真打,眼見即要入冬,到時天寒地凍,耗費、折損又何止多了一倍,是以此戰定然不會長久。
到時朝廷再稍稍一服軟,李承志十有八九會借坡下驢。
而後再相互拉扯一番,還真就說不定如李始賢所言,會拖到明年此時。
此時西海當務之急並非奪城,占地,而是養精蓄銳,休生養息。朝廷拖的越久,越對西海有利。
何樂而不為?
至於邢巒,麾下就只五萬新降之兵,與李豐兵力相差無幾。且薄骨律與麗子園(邢巒駐兵之處)就只一大河,再無高山險關可守,且地勢平坦,是以易攻難守。
如今西海儲備的火藥已達十五六萬斤,分予李豐一半,只需萬炮齊發,就能將邢巒逼至東岸數里之外。而後再從容不迫的架橋,渡河並非難事。
也更說不定邢巒不敢死戰,只能且戰且退。若元遙救援不及,就此攻克高平鎮也有可能。
到那時,皇甫在南,李豐在北,就如兩把刀一樣,抵在了關中的心口外……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