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鐵血大軍閥> 《對日作戰計劃》啟動

《對日作戰計劃》啟動

  對於日本來說,他擁有和英國同樣的一個優勢與劣勢——日本是個島國。身為島國的日本,雖然有海洋隔絕本土避免遭到敵人陸軍攻擊的天然優勢,但不可避免地需要一隻足夠強大的海軍來保護自己與海外航線的安全,即使他沒有海外殖民地亦是如此。這種優勢和劣勢是孿生兄弟,這就是為什麼在原本的歷史上,日本即便後來將陸軍擴張到幾百萬,在中國大陸上大舉侵略時,仍然必須維持龐大海軍的原因了。

  如果日本沒有足夠的海軍,那麼美國隨便派一隻艦隊便可封鎖日本,即使日本有再龐大的陸軍也只有坐以待斃的結果。因此日本即使能放棄陸軍,也絕不能放棄海軍,比起陸軍來說,海軍才是日本生存的真正根本,這就是英國和日本作為島國所必須承受的。

  這就是李默涵認為自己的妥協有可能換來另一種妥協的理由。自己絕對會組織日本往中國大陸方向的擴張,但自己同時主動提出限制中國的海軍,不會在海洋上威脅到日本的利益。這樣一來日本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因為沒有強大海軍的中國是不可能對隔著日本海的日本本土造成威脅的。自從1895年之後,中日兩國海軍拉開的差距已經是雲泥之別了,這20年的差距恐怕需要好幾個20年的全力追趕才可能勉強跟得上。

  如果日本放棄在大陸發展,則日本便可以放心全力往海上發展,且這也成了日本最後且唯一的選擇。而這將造成日本最終無可避免的與英美對抗,並且是不死不休,毫無退路與和解餘地,這和現在的中日對抗日本還有退路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此後日本的目標只能放在南洋,原因很簡單,失去大陸,限制陸軍並往海上發展,那麼日本就只剩下大造艦隊這條路。而日本一旦將主要財源放在艦隊上,那麼他的艦隊將會遠超過原本歷史上日本海軍的規模。

  如此一來,僅僅光是為了維持這些艦隊的存在意義本身,就會迫使日本不得不往南洋和東太平洋發展。這些地方是英美殖民地,除非他們願意完全放棄南洋殖民地,甚至放棄自己的安全保障,否則不可能拿出更大的利益來收買日本對抗中國。而即使英美真有魄力放棄南洋殖民地,但試想,此時日本有一隻用大部分財源建造與維持的龐大艦隊,如果他要對抗中國,勢必發展陸軍,然而其財源不足以同時支持陸海兩軍,於是他就必須削減艦隊。而日本面對英美的優勢海軍威脅,他會願意自廢武功嗎?如果英美海軍在日本入侵中國時,從背後插上日本一刀又怎麼辦?

  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從深層原因上來說,眼前日本與中國的對抗不是必然的,與英美的對抗才是。巴黎和會上,英美法等國家並沒有高看日本人一等,在民族情緒上給了日本人相當大的刺激。當然在18世紀以前,航海技術不足以支持日本往南洋等地發展,這時經朝鮮往中國的大陸政策便是日本唯一的選擇,其與中國的對抗便是必然,這時日中之間就是自然天敵。但是航海技術的改變已經改變了這一點,現在日本有南洋這個更好的選擇,因此中國之間不死不休的根本原因就消失了。如果拋開地緣政治不顧,就單從資源的角度來看,中國和朝鮮眼下能提供的資源只有糧食和棉花、大豆之類的原料,而南洋則有日本發展繼續的石油、橡膠、錫。


  相反的例子是歐洲,18世紀以前中國和歐洲不是敵人,因為互相均無法造成威脅,只有貿易利益,因此從短期眼光來看有共同的利益,是互補的關係。但是18世紀以後,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歐洲具備了殖民中國的可能,因此自然成為天敵。如果從陸上的例子來看,十九世紀以前俄國和中國經過一場小規模戰爭確認邊界,從此之後和平相處。但十九世紀後鐵路的發展讓俄國有力量往遠東投送大量兵力來發展勢力,這時俄國和中國便由和平相處的鄰國而一躍成為成為不死不休的天敵了。

  錯誤的戰略方向選擇,將會給自己帶來錯誤的敵人。最經典的例子就在眼前,一次大戰前,英國秉持其傳統政策,本來選擇德國作為盟友以對抗歐陸上最龐大的陸權強國俄國。但是德皇威廉二世不願聽從俾斯麥的建議,不懂蹈光養晦,反而大造公海艦隊,其海軍軍力之膨脹對英國造成了威脅,到最後迫使英國與德國進行造艦競賽,並拉攏法俄來對抗德國,最後形成這次歐戰的格局,使德國落入失敗的深淵。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對於中國來說,陸權才是根本。在李默涵看來,至少在1930~1935年之前是這樣的。即使出現了最惡劣的情況,中國遭到美英日的聯合封鎖,只要中國已打好工業基礎,憑著這個基礎可以自我進行工業擴張,憑著世界第一的人力儲備和廣大的國內市場就足以自保,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威脅到對方,從而避免敵人登陸。這種情況,在李默涵的那個位面空間裡有很好的實例。

  實際上,對中國海路的封鎖沒有任何意義,中國只要把隴海鐵路與中亞的鐵路相連,再往前延伸修建就可以把鐵路直接修到中東。這樣對中國的海上封鎖就毫無意義。中國唯一需要經過海洋的利益就是未來中東的石油,但是對於中國而言,這條海路完全可以由鐵路來取代。這和日本、英國乃至於美國非得需要通過海運不可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中國遲早要建立相當規模的艦隊來謀求海權,這是中國要實現大國夢不可避免的一步。但即使要建立艦隊,李默涵也必須要盡力避免同時一個以上強國對抗的情況。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等日本人南下南洋,挑起太平洋戰爭之後,美日英大戰開打,死上幾十萬幾百萬人,已達不死不休的血海深仇地步時,中國再開始大造艦隊。在此之前李默涵覺得中國只需要維持一隻足夠在近海進行防禦的海軍力量即可,一來可以鍛鍊海軍人才,而來也不會過早地引來列強的打壓和敵視。

  當然,如果眼光在放的長遠一點,想的再遠一點,李默涵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選擇東海以外的海上戰略方向。那時候,中國的陸軍已經十分強大,在亞洲可以橫著走的程度,那麼李默涵完全可以吞併緬甸或者泰國,直接面向印度洋建立艦隊維持印度洋上的區域海權,並以這個區域海權來保護通往中東的航路。

  這是中國唯一的海外利益,而日本的利益在南太平洋和東太平洋的方向,中國如果在印度洋方面建立艦隊,則不至於與日本衝突,最多只可能與英國發生衝突而已,長遠來看則可能在美國成為全球海權時與其發生衝突而已。但這時中國就有機會聯合日本對抗英國或美國,而不是在東海岸與太平洋直接建造艦隊,與美英日三國同時發生衝突。李默涵覺得,眼下中國最重要的就是練好內功,並不急著找日本人報甲午之仇。如果必要的話,在不犧牲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和日本人合作。當然了,如果有必要在日本背後捅上一刀,李默涵也會毫不猶豫地出手。


  果不其然,對於顧維鈞遞出的橄欖枝,牧野伸顯驚喜不已。他知道如今日本沒有鯨吞中國的能力,就算日本也許有能力贏得幾場戰役,但是相比於土地廣大,人口基數也非常龐大的中國,日本因為國土狹小人口密集,損失還會大的多。而且現在的中國統治者顯然有比當年清政府更加堅決的戰鬥決心,有比袁世凱更加有效的國家控制能力。如果中國人採取了那份令日本心悸不已的《對日作戰計劃》,那麼陷入戰爭泥潭的日本可能會把明治維新以來獲得的所有勝利果實都喪失殆盡。

  若能有中國背後的經濟支持,那麼日本是很有機會吃下東南亞各島嶼的。如果努力一點,未來甚至有可能吞下澳洲。事實上,南洋諸島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澳洲地廣人稀,物產富饒。而且雖然它們是英國的地盤,但是一旦日本真得對這些地方用兵,遠在歐洲的英國人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對於日本來說,中國有的只是一個龐大人口基數帶來的消費市場,而且還是低端的那種。日本若能占領南洋和澳洲,日本大可以往上遷移大批移民,從而紓解日本本土的人口與耕地壓力。

  只是牧野伸顯並不是日本代表團的團長,日本代表團的團長是西園寺公望。西園寺公望聽了牧野伸顯的匯報之後,差點沒給牧野伸顯兩巴掌。

  「牧野君,這些假設的前提是支那人有和我們對等的勢力。甚至支那人能在陸地上擊敗我們,強迫我們放棄大陸政策。但是他們能做到嗎?很顯然不能。」西園寺公望很失望地看著牧野伸顯,「弱國無外交。但是在我看來,弱國更加需要外交,這樣它們才能在強國林立的世界中生存。所以,這次支那人是絞盡了腦汁的。」

  牧野伸顯很自責地一縮脖子,說道:「多謝前輩的指點,我知道錯了。」

  之後,牧野伸顯很直接地拒絕了顧維鈞,顧維鈞把消息第一時間傳回國內。李默涵把電報重重地拍在金絲楠木製成的辦公桌上,「看來小日本是瞧不起我啊。」

  李默涵抓起桌子上的一部紅色電話,「喂,給我接總參謀部蔣方震。」

  不多時,電話那頭傳來蔣方震的聲音,「喂,我是蔣方震。」

  李默涵一個字一個字的說道:「全面啟動《對日作戰計劃》。」

  蔣方震在電話那頭愣了幾秒,然後說道:「我重複一遍命令:全面啟動《對日作戰計劃》,是嗎?」

  「是的。命令無誤。」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