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去新來

  雲南省是護國討袁的首義地區,護**的主力幾乎全是滇軍。當時護**分為三路:一軍由蔡鍔率領出四川;一軍由李烈鈞率領經貴州向湖南和兩廣發展;一軍由唐繼堯領導,在雲南坐鎮。

  護國討袁戰爭期間的軍費全部出在雲南。雲南本是一個協餉省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需要財政轉移的困難戶。不用兵時還要靠中央協餉,護國期間為了大敵當前,軍事第一,全省出兵出餉,悉索敝賦。但是討袁戰爭結束後,軍餉問題並沒有解決,加以蔡鍔去了北方,滇軍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發言人,於是省外的滇軍變成了孤軍。

  蔡鍔留在四川的軍隊起先由羅佩金統率,後來便由顧品珍統率。四川的將領都反對滇軍在四川駐防,因此護國之後五年間,川軍一直對留川的滇軍採取敵對態度和不斷的攻擊。滇軍在川日久,也有回鄉之心。 老實說,雲南在護國倒袁時期,擴充軍隊太快。袁世凱死後,這些部隊沒有妥善地安置,一支留在四川,一支留在廣東。人們或許以為唐繼堯有野心,想霸占四川,其實這些軍隊在外,唐繼堯也不一定能夠控制,不過唐總希望他們在省外發展,不要回雲南,因為回雲南,雲南在財力上養不起這麼多的兵,同時有兵在手的將領們,說翻臉就很危險。所以,唐繼堯實行了弱川強滇的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弄得四川人很憤怒。

  遭到四川實力派熊克武的反對,於是唐繼堯下令免去熊克武四川靖**總司令職,任命呂超、劉湘為四川靖**正、副司令,又命駐川滇軍第一軍軍長顧品珍、第二軍軍長趙又新聯合黔軍進攻熊克武。呂超等推舉顧品珍為「追擊總司令」。顧率滇軍金漢鼎、田鍾谷、胡若愚三個旅,黔軍兩個旅,川軍唐明德師追擊熊部,將熊克武趕往川北。同年冬,熊克武聯絡川軍各部分別向成都、重慶及川南進攻。1918年10月18日,瀘州失守,軍長趙又新倉惶跳牆而走,被追兵打死。趙軍所部歸顧統領。滇軍退出成都。形勢已發生變化,顧品珍遂以「士兵厭戰」為由,班師回滇,部隊在畢節、昭通一帶集結。

  滇軍退出四川時,有900萬元軍餉未發,這是滇督唐繼堯的責任,唐曾請求廣州政府接濟,但孫中山在廣東一樣是很拮据,所以無力為助。唐繼堯於是和美國商人代表安迪生接洽,准許美商組織明興公司,在雲南採礦,交換條件是美商先墊借200萬元,並贈唐繼堯本人乾股 200萬元。這個消息傳出後,雲南省內外的人士一致反對,美商為此不敢投資,唐繼堯籌款發餉的計劃便無法實現。

  當時雲南內外對唐繼堯有一種潛伏性的反感,因為唐寵信他的堂弟繼虞,唐繼虞原名繼禹,綽號唐三瞎子,曾私運煙土到上海被通輯而改名。雲南人叫他唐三,唐繼堯對他言聽計從,曾擬讓予省長一職,因部下反對才改派秘書長周鍾岳為省長,但唐三仍任靖國聯軍總參謀長、昆明衛戍司令等職,權傾一時,使滇軍頗為不滿。

  從四川退下來的滇軍軍長顧品珍取道畢節進抵宣威,外間便傳出顧要取昆明,奪帥印。唐也風聞軍心不穩,乃派省長周鍾岳到宣威,擬請顧品珍擔任東防督辦,劃出雲南迤東為顧的防地,並且答應迅速發餉以安軍心。當周傳達這個意見給顧後,顧立刻表示接受,同時發出通電聲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所謂進軍昆明完全是謠言。


  唐的安撫政策並沒有收效,因為欠餉沒有發下,軍心仍然搖動,因此謠言還是沸騰起來。唐繼堯為安撫顧,任命他為雲南東防督辦,但此時顧品珍已有反唐之心。

  

  這時候,顧品珍的老上司蔡鍔來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1918年10月29日,葉荃所屬靖國聯軍第八軍之一部在雲南尋甸、宜良發生鬧餉風潮,準備進攻昆明,唐繼堯派兵前往鎮壓。雖然唐繼堯的省軍戰勝了葉部,把被俘的叛軍官就地槍決。然而因為唐的軍隊調出了昆明,城防空虛,使在宣威的顧軍得以乘虛而入。

  顧品珍率軍向昆明疾進,抵達距昆明只有一百里的楊林,唐繼堯不覺手忙腳亂,已無可靠的部隊拒顧,只好再派周鍾岳前往楊林歡迎顧品珍軍入城。唐繼堯宣布裁撤靖國聯軍總司令部,在富滇銀行提出現款50萬元,連同私人細軟移往車站,準備出走。

  2月8日,是舊曆元旦,唐繼堯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昆明,由他的佽飛軍大隊長龍雲的護送下,乘滇越鐵路的火車前往迤南。

  唐繼堯先到了蒙自,再離開蒙自繼續旅途,當天抵達越南邊境老街,法軍駐軍列隊在車站以軍禮歡迎,唐繼堯未下車,火車徑開河內,越南的法國總督特派參謀長至車站迎迓。唐繼堯等一行下榻河內大酒店,法國總督擬挽留唐繼堯等在河內小作逗留,唐繼堯辭謝,第二天即去海防,剛好趕上法國輪船,即搭船去香港。

  唐繼堯出亡赴香港的消息,是當時的一個大新聞,所以引起多方的矚目,廣州方面也非常重視,至於唐繼堯本人的打算如何,更是他個人極大的考慮。唐繼堯自從辛亥革命起,就是西南的實力派,他的影響力及於雲南、貴州、四川。

  民國5年護國討袁成功後,使他的功業聲名達於最高峰,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使時局受其影響。可是6年起,他在四川和貴州都受到頓挫,四川軍人一直集中力量要把滇軍驅逐出川,而在川在粵的滇軍事實上也不完全服從他的命令,他雖然擔任西南軍政府的三巨頭之一(孫中山、岑春煊和唐繼堯),事實上也不過掛名而已。從民國6年到9年,他只不過是雲南王,割據一方的一個軍閥。

  到了四川的滇軍撤回雲南,唐繼堯就為之手足無措,最後且被自己的部下趕走,實在太可笑了。這也看出唐繼堯的局面有限,因為以他的威望和權力,護國以後他就應該在雲南充裕財源,從事建設,並且把軍隊訓練得更堅強,因為雲南偏僻一方,沒有捲入北方和南方的大混亂,正是閉關自守,生聚教訓的大好時機,唐繼堯卻輕輕易易地坐失這個好機會。最後則是因為軍費無著,驅迫自己的部下倒戈,而使自己在除夕晚上狼狽出奔,真可說是太可惜了。所以說,他只不過是雲南王,割據一方的一個軍閥。

  唐繼堯一倒,再也沒有什麼勢力能阻擋李默涵統一中華了。至少,可以專心地為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爭取權利了。


  一戰結束後,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紅俄等戰敗國,與此同時又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戰爭結束了,如何分享這些勝利果實呢?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後改為「四人會議」,即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和義大利首相奧蘭多。後因義大利在大戰中作用不大,貢獻幾乎是負的,本國底子又薄,被英法冷落一邊。所以實際上又變為「三人會議」,他們是巴黎和會的三巨頭,也是主宰者。在會議過程中,三巨頭各懷鬼胎。英國:希望得到海上霸權,殖民霸權,而且希望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等,即大陸均勢。法國:希望得到歐陸霸權。美國:世界霸權。於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每一個國家都會與另兩個國家互為對手,而又都能與另兩個國家的任意一個聯手。

  巴黎和會自始至終在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操縱下進行。凡和會一切重大問題均先由五大國會議討論決定。先有「十人會議」,由美國威爾遜和蘭辛、英國勞合?喬治和貝爾福、法國克里孟梭和畢盛、義大利奧蘭多和桑尼諾、日本西園寺公望和牧野伸顯組成。「十人會議」為五大國「經常的正式會議」,和會期間共舉行60多次。後來「十人會議」縮減為「四人會議」,即英、法、美、意四國首腦就和會中有關歐洲問題私下協商,再後來,義大利首相奧蘭多因為義大利的領土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離會,巴黎和會由英、法、美三國首腦以「三人會議」形式控制局面。

  中國是戰勝國之一,會上中國代表向會議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特權,一,廢棄勢力範圍;二,撤退外**隊、巡警;三,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四,撤銷領事裁判權;五,歸還租借地;六,歸還租界;七,關稅自由權。但是除了美國表示有限的理解之外,並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持。

  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一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警惕態度,並表示支持中國主張。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迫使美國最後放棄了對中國的支持。

  憤怒的中國代表團提前退場,並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也由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