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眼球

  奧匈帝國的王儲菲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的民族狂熱分子槍殺,藉以表明這個巴爾幹民風強悍的國家意圖擺脫奧匈帝國的控制和影響的姿態。巴爾幹從本世紀初就是歐洲局勢的火藥桶,不管是奧匈帝國,還是他們背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是英國、法國還有俄國,所有歐洲的強權勢力都糾纏在其中。

  複雜的政治局面,導致這裡的一小點火花就可能醞釀成一場大戰。所有的歐洲人在這個時刻只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大戰就要來了。

  塞拉耶佛的槍擊事件傳到了日本,同樣是驚起了滔天巨浪。特別對於軍隊來說,更是欣喜若狂。遠東的新局面眼看就要開始了!日本在經過日俄戰爭之後連續幾年的衰退與國內政局的混亂之後,終於尋覓到了這個機會。英美等國對中國局勢要不就是只能用外交手段平衡,要不就是接近於抽身不管,放眼望去,已經沒有國際上的力量制約他們的野心,同時也找到了對德國宣戰而攫取在華利益的最好藉口。

  誰都知道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就要爆發了,歐洲各國都收縮戰線,把主要精力和兵力用在歐洲事務上,遠在他國的殖民地就顧及不大上了。德國在膠洲灣只有數千兵力,此時戰火纏身的德國有意識地向中國政府表示願意將青島歸還給中國,但要求中國政府給以建設青島的資金賠償,並要求重新為德國選擇一個適宜的港口,德國這種「歸還」青島的形式對自己並不吃虧,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最好的緩兵之計,金蟬脫殼。北洋政府與德國就此問題進行了秘密接觸,日本得知消息後,向北洋政府發出警告,指責這是破壞中立立場,站到了德國一邊。北洋政府思考之後再也不敢提及此事,怕引火燒身,禍從天降。

  急於從亞洲抽身的德國又放低了姿態,德國駐華代辦馬爾參代表其政府向袁世凱建議把膠州灣租借地立即無條件地歸還中國。袁世凱不敢表示同意,卻建議美國政府從德國手中接收膠州灣,以便隨後歸還中國。然而,袁世凱企圖利用日美矛盾的希望落空了。美國政府不願意干預,怕冒無益的風險。

  對於日本人的蠻橫,袁世凱也甚感無能為力,國家羸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善的。但是縱容日本人,卻也讓許多百姓士紳大為心中不滿。袁世凱自己也知道,作為大總統,居然不能保衛國家領土,只好學鴕鳥把頭扎進土中。

  善於捕捉時機的還有李默涵。在他看來,如果自己是袁世凱,那麼就會乘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收復部分失去的權益,然後努力發展國民經濟,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贏得一次寶貴的契機。但是,這只是如果,如今的袁世凱利令智昏,一門心思想著要稱帝。他居然與虎謀皮,希望得到日本人的支持,最終在日本人想要攫取青島和山東的利益上做出了退讓。

  李默涵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以自己眼下的勢力,根本不足以改變什麼,只能盡力而為罷了。即便如此,這對自己來說依然是一個機遇。


  李默涵首先發布了一份通電,鼓吹中國加入協約國參戰。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塞拉耶佛的槍聲一響,歐洲各大強國之間輸死搏殺就拉開了序幕!值此國際局勢動盪之日,我國應該如何應對?我民國雖處遠東,距離歐洲十萬八千里,但也非世外桃源,遙想1905日俄之戰,東北淪為戰場,我華夏國土化為殺戮之地,華夏子民無辜遭到屠戮。公私財物損失不計其數,更加使得國家顏面威信殆盡,淪為列強笑柄。今日,德占青島、英占威海、日占旅順,渤海之濱,又無寧日。我李默涵願意自領一軍,從德人手中收回青島,使英日無復出兵山東之理由,保我國家顏面,也使山東百姓免受兵災之苦。」

  這份措辭強硬的通電就隨著電波傳遍了全世界,說是全世界,其實中國也就發了各省的省會城市和道一級的城市,外國也就只是往幾個列強國家的外交部門發了一份而已。否則巨額的電報費也將是個天文數字,雖然李默涵不缺錢,但是也不能太過招搖。

  電報一出,各方反應不一,不過上了年紀的勛舊大都以嘲笑李默涵自不量力的居多,而一些少壯派則大多都稱讚李默涵有軍人的血性。袁世凱也象徵性地給李默涵回了電報,說他勇氣可嘉,但是過於急躁,國家大事還需從長計議云云。當然,最後袁世凱還是很肯定地否決了李默涵要求出兵山東的請求。但是,這封通電卻讓李默涵名聲鵲起,現在幾乎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個敢於向日本發出挑戰的李默涵。

  6月的商丘天氣已經有些熱了,在鎮守使署的會議室里,長條桌邊坐著黨衛軍的骨幹分子。

  一台從昌盛洋行買來的電風扇嘩嘩作響,但是吹出來的風還是熱乎乎的。於是,管後勤的去地窖取來一塊很大的冰,這才有些涼意。

  李默涵用毛巾擦了擦鬢角的汗滴,翻了翻手頭的文件,問道:「子彈復裝的事進行的怎麼樣了?」

  因為李默涵有山寨神器在手,所以在黨衛軍的軍火是敞開了供應的,加之李默涵的部隊每天有大量的實彈射擊訓練,由此產生的彈殼越來越多。怎麼處理這些彈殼成了問題,就這麼扔掉太可惜了,好歹都是銅的。那怎麼辦?李默涵決定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利用這些彈殼進行子彈復裝。其實勤儉節約只是其次,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建立大規模軍工廠打基礎,讓工人們先練練手藝。

  負責這個項目的是新晉軍官王啟年,工程師名叫裴餘慶,原來和清朝河南機器局的元老。

  河南機器局與1898年4月建成投產,能仿造2磅子前膛炮、57毫米過山快炮、開花炮彈。1911年時月產槍彈四五萬發、步槍數十支。辛亥革命後,河南機器局歸河南督軍管轄。1913年2月,改名河南兵工廠。廠下設槍炮廠、子彈廠、裝藥廠、木樣廠、翻砂廠、熟鐵廠、白藥房。有機器設備126部,員工163人。日產炮1門、毛瑟步槍1支、槍彈3000餘發。

  不過名字雖然改了,但是管理的模式還是前清式的,動輒打罵、體罰工人不說,還市場拖欠工錢。於是,裴餘慶帶著一幫徒子徒孫就拿著李默涵登的GG來到商丘另謀出路。當時,李默涵的兵工廠還在規劃當中,而且他也不想太過招搖,因此就專門為這批寶貴的技工設立了一個槍炮修理廠,名義上只是修理損壞的槍炮,實際上則是為日後上馬兵工廠做準備。

  裴餘慶一聽說讓搞子彈復裝,當時便胸有成竹的說道:「包在我老裴身上。我保證每個工人每月一千發以上,如果大人你給我配全了機器,我直接為你造新子彈都沒問題。」

  很快,每天都有馬車將一批批空彈殼運到修理廠,裴餘慶就指揮工人們開始利用現有的機器設備進行子彈復裝。其實裴餘慶進行子彈復裝的辦法和後世新四軍二師兵工廠搞出來的那種子彈復裝生產線異曲同工。當年新四軍子彈復裝生產線可以讓八個工人組成的生產小組每年復裝60萬發子彈,而且大大節省人工,設備易於拆卸搬運。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