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南洋公學與創刊號(上)
等待黨內各地分部的人趕回閩城開擴大會議的這段時間,陳健大部分時間都在忙著為三五年後的展覽會的稀奇古怪的奇技淫巧做準備、編寫教材和做淺顯易懂的知其然原理。
花了兩個月完成了大部分短期可以完成的古怪圖紙和構件之後,陳健第一次前往閩郡的第二個權力中心,在提議和說服了組織內成員後,陳健向閩郡的第二個權力中心請求了一件事,並且很快得到了允許,還得到了不少人的捐款。
他求批了閩城外、靠近子午線天文台的一大片土地,開始籌備成立免稅的「南洋公學」。
此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或是農田,並沒有展開建設,不過籌備工作已經開始。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南洋公學肯定是都城所不承認的學歷,但獲得了閩郡的第二權力機構新的郡議事會的承認,可以作為等同於學宮地位的學歷成為閩郡的地方公務人員。
這一點已經很難得,也算是閩郡的各方勢力開始為長遠打算的一個信號,或者說是十多年的灌輸之後造成的知識過於有用論的反饋。
這所籌備中的南洋公學將會合併藍翔技校、科學與技術實用研究院,同時開辦高等中學和大學,以及偽裝成航海用的軍官培訓學校。
教材的世界觀完全是按照陳健所編寫的各種「假設」或是「猜想」的世界觀為基礎,第一批基本上從閩郡的墨黨之前控制的教授自然常識和代數幾何的學生中考核挑選,而且大學暫時是空的,先從高等中學開始招生。
大學的先生也是以陳健的師兄師妹、制鹼公會科學會議的參與者、被閩城的科學吸引來的學者、被陳健誘騙或是出面相請的老先生為主。
這十年來閩城作為共和國的第二個學術中心,吸引了不少人在此定居,經常舉行的各種研討會也讓這裡的學術氛圍很濃,就算在舊時代的知識上比不上學宮那些人,在新世界觀下的理工科知識並不比北方的學宮差。
大學暫時先開辦十三個學科,外加三個對外交流的文學科。
師範、數學、化學、物理學與建築工程、冶金採礦及爆炸學、地理學、博物學、農學、簡易機械原理、天文學及航海測繪學、醫學、政治經濟學、會計記帳和統計學,這是擬定的十三個先行開辦的學科。
三個對外交流的文學科是法學、史學與國家關係、對外譯書所。
十三個正式學科中,除了師範生外,暫時並不招生。
所有報考的學生暫時進入高等中學中學習,包括自己帶來的那些師弟師妹也是如此。
等到高等中學的三年制學完之後,選拔其中的優秀人才,再進入大學學習。
高等中學中,除了數學、冶金、農學、簡易機械、天文學和醫學外,並沒有先生教,有也是一些預備的大學先生每旬進行一次指導。
包括力學、化學之類的內容,由陳健和那些來自學宮的先生一起,如同《化合與分解新教材》一樣,編寫一套詳細的有世界觀基礎的教科書,同時設置大量的習題由這些通過考核和選撥進高等中學的年輕人學習,每一旬會空出一天時間專門講學。
在高等中學的選拔結束後,按照各自的成績和側重點進入到不同的學科中學習。名義上是學習,基本上就是直接進入第一線的研究當中,成為那些大學先生的幫手,完成一系列的有目的的實驗或是技術改進。
只要通過考核進入了高等中學,包吃包住,每個月還有少量的補貼。這個錢黨產還是出得起的,也是被認為是絕對值得的。
名義上只要通過了考核,都可以參與進來,但實際上並不那麼公平。
從環球航行之前就開始的基礎教育準備,基本上可以確定能夠考入高等中學的,大部分都是受墨色思想宣傳的、要麼就是被墨黨控制的開蒙先生和批量培養的自然常識先生們教育出來的年輕人。
至於十三個學科中唯一直接招生的師範生,只進行類似於九年義務教育的數學和理科教學,這些師範生的作用是作為孵化者,為下一批高等中學的理工科人才做準備,不求他們在進入高等中學之前明白太多,但是最起碼對世界有個基本的了解、對世界觀有個基本的成型。
這些師範生的招生簡單的很,大量的年輕人在之前的藍翔學堂中就接受過類似的教育,也批量地畢業去當墨黨控制的一些學堂之中當自然常識和算術幾何的先生,只要選拔其中優秀的回爐就行。
暫時空出的大學學科不招生,但是學科的先生已經準備好,由陳健出面邀請,同時給予足夠的薪水和支持,還提供大量的、幾乎免費的試驗器具和一些試驗申請的經費支持——反正此時的大部分實驗也花不了幾個錢,但是效果往往顯著。
實際上很多學科的大學「先生」也是在這三年裡進行一個學習的過程,唯獨不同的就是沒有老師,而是用一些陳健弄出的奇怪的方式進行學習。
包括實驗室的一些定向實驗嘗試、陳健提出的一些「猜想」的驗證、資本出資的一些實用技術研究的帶頭人等等。
每年都會進行一次「科學會」的評選,任何被選入「科學會」的人,都可以享受同等的大學先生的待遇,也可以直接前往大學任教。
這也給了很多年輕人機會,如今論資排輩的意義不大,有陳健在這攪和,以往的論資排輩毫無用處,很可能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就發現了一些之前沒有被發現的東西。
很多方向基本上是空白的,很多學科完全就是十年之內正式出現的,但幸好力學和數學不分家,這個可以找人客串,最基本的力學原理學會之後剩下的就是完善整個體系。
化學一科稍微簡單一些,受陳健影響頗大的、數年前就在閩郡編寫教材和十萬個為什麼的很多人都是他最早接觸的圈內人士,他們對化學這門學科的世界觀基本固定,剩下的就是按照這個世界觀去嘗試發現新東西、測量舊東西、改進新技術。
航海測繪和天文學最為簡單,這個不需要受陳健影響,天文台就在附近,望遠鏡八分儀也都成型,之前的三角測量術也很成熟,有的是可以當先生的。
實在不行,從之前的航海學堂中,弄出一批名為航海學、實則一直在學習力學數學和編寫炮兵實用手冊的那些年輕人,也可以直接暫時將這門學科帶起來。天文學這邊,陳健也有不少的熟人,這個面子還是可以賣的,送了對方一個本初子午線的大名頭,如今也是該還債了。
博物學可以暫時讓林曦去帶,這個名聲足夠,剩餘的則從各地邀請一些人來加入。政治經濟學可以讓黨內的一些最早接觸到這些基礎的一批人客串,完全勝任。
農學上問題也不大,有數百年的育種學基礎,加上已經提出的氮磷鉀理論、外加偽裝為陰陽的遺傳學基礎,只要陳健按照已有的沒有走歪的體系稍加修正,就可以獨立出來,甚至可以與數學儘快結合成優選學。
醫學有解剖學、血型學和顯微鏡出現後剛剛開始研究的微生物學為基礎,再從歐洲調回一批在名為「救死扶傷國際協會」之中救死扶傷、實則拿兩國僱傭兵和貴族們練手的外科醫生回來,最起碼截肢手術的體系可以嘗試建立。
諸如史學與國家關係、對外譯書所這兩處,前者需要養一批老學究來教年輕人,後者則完全要靠年輕人挑大樑。尤其是最早跟隨陳健出海、最早留在荷蘭、最早公派前往義大利的那些人,算起來這些人也可以從歐洲接回來一批把這個架子搭起來了。
南洋公學的籌備工作是大張旗鼓進行的,一方面整個閩城都在進行宣傳,另一方面陳健也不斷出面邀請一些知名學者。
同時公學的校園還沒有建立的時候,三個月後的第一次高等中學考試已經開始籌備,並且給出了對一些人而言相當優厚的入學補貼條件。
風聲遍及整個閩郡的時候,陳健又在這風頭上添了一把火。
他和許多在閩城的知名學者們一同為南洋公學的籌備工作做了一項極為讓人覺察到一些風聲的行為,以南洋公學籌備委員會的名義,開辦了四本定期發行的刊物。
《自然與科學》、《數學新發展》、《世界趣聞及博物學》、《政治與經濟評論》。
這四本刊物是和南洋公學綁定在一起的。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除了《政治與經濟評論》這本之外,剩下的三種都城學宮都有類似的刊物,名稱雖然不一樣,但內容上還是有重合之處的,這算是一種半挑明的獨立於學宮的新體系。
作為創刊號,這幾本小冊子的內容相當豐富,而且很多都是陳健執筆,力求一炮而紅。
除了這種公開的新體系意義之外,這些小冊子也算是南洋公學將來的大學先生們的一種教材,不但要新還要有趣,同時還要壟斷將來的命名權和話語權。
為此,《自然與科學》這本刊物的創刊號上,陳健定義了電的正負陰陽、磁的正負陰陽,同時發表了簡易電磁學的基礎。
左手定則、右手螺旋定則、電磁轉化等幾個內容第一次以正式刊物的形式提出,為了讓那些被吸引的「大學先生」們感到好奇和去嘗試,陳健也提出了一種最簡單的、直流電動機的模型試驗。
一個電堆電池、一個銅絲包裹木漆的線圈,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鐵支架、一塊磁石。
銅絲線圈的一端是裸接觸連接到電極上的鐵支架的,另一端則是刮掉了一半的木漆使之一半絕緣一半不絕緣。
直流線圈轉起來的時候,本來需要一個換向器。但是因為半邊的銅絲刮掉了半圓周的漆皮,所以靠著慣性線圈轉到不通電的一半時可以繼續轉動而不會產生反向力,直到重新讓不絕緣的那一半接觸到鐵支架。
這相當於轉動的頭半圈是靠電磁動力、後半圈靠的是慣性。於是不需要換向器、不需要換向電刷,一個最簡易的直流電動機模型五分鐘就能做出來。
這足以讓那些南洋公學的潛在先生們花上一年半載的好奇與心思去研究這些東西,掌握三種定則。
而且除了新的三種定則之外,那半周受力半周慣性的運動,也很顯然地可以讓人思索力學、慣性、力是改變物體狀態的等等數年前已經提出的、需要繼續讓人複習和直觀理解的內容。
順帶著,這也是一種宣言,正式宣告:學術中心南移,還在籌備的南洋公學在自然科學上有不輸於北方學宮的潛力和底子。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