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一路向南
第376章 一路向南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喋血宮城之後,就是勝利者主持的清算。
荀氏一族,除了當日沒有進宮的荀毅之子荀智慧,全都被判斬決。
荀湯則被劉絳給了個體面,賜毒酒。荀智慧則因為沒有參與過叔父荀瑤等人的謀劃,
而倖免。
這也是因為劉絳在給剛剛故去的太皇太后一個面子。
太皇太后諡號「昭穆」,因為洛陽光復了,所以安葬於邯山與太宗合葬。
劉絳又對郵城的官員進行了一次梳理,同時還把宮城的宿衛全都撤換了。
讓三子劉德威擔任左翊衛將軍,負責宮中宿衛,同時廢除中領軍和中護軍等官職。
中書令衛仲升遷尚書右僕射,原本的尚書右僕射韓智積則前任左僕射。
崔肅任中書令,蘇逵、李元壽任中書侍郎。
三省的重要崗位,如今全都被劉絳收入囊中。血宮城之後,劉絳也絲毫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
開始了擅權專政。
小皇帝不明白的是,楚王李煦這個伯祖父也好,太皇太后也好,雖然是他頭上的大山,也是他的防火牆。
這兩人不在了,劉絳就是真的大山。
劉絳原本還想著要把小皇帝供起來呢,現在看,得換個人供了。
不過在廢立之前,劉絳還是要解決一個隱患,原本鎮守幽州的英國公張季布。
此時率軍出現在了漳水之北。
很明顯,這是小皇帝請來的外援。
左驍衛大將軍張季布畢竟是太祖的外甥,所以李權是覺得這位大將軍是能夠派上用場的。
他真的按照小皇帝的私下發布的詔書來到了鄴城。
此刻他也是騎虎難下的局面。
劉絳也很有力,直接帶著十幾個騎兵,去漳水之北的左驍衛大營。守營門的士卒見到是劉太尉親來,直接打開營門,拜伏在地。
劉絳就帶著十幾個人直接入張季布的中軍大帳,擂鼓聚將。
此時,天色尚早,張季布還在休息呢聽到擂鼓聲音當時就驚訝了,不是我是主將啊?
我沒到誰敢擂鼓聚將啊?
於是匆忙穿戴衣袍來到中軍大帳。
見到坐在主位上穿著一身黑色袍服的劉絳,當時就驚呆了,原本他是騎虎難下的局面,但劉絳這麼一來,他也只能俯首聽命了。
當即下拜道:「拜見太尉。」
「英公不必多禮。且入座。」
隨後左驍衛的將領們陸續入內,見到劉太尉坐在當場紛紛下拜見禮,一個個執禮甚恭劉絳則笑呵呵的跟眾將打著招呼。
這些將領,雖然是張季布的部下,但這一刻他才明白,劉絳這個從太祖時代就已經是名震天下的大將軍,在大梁軍中是個什麼地位。
還有一點,劉絳是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也就是十二衛大將軍的頂頭上司。
坐在這裡,名正言順。
張季布出兵之前,只是跟眾將說是接到了詔書,從來就沒敢提是要幹什麼來的。
也就是只有他的幾個心腹知道,但若是要是讓在場的知道他們是要來跟劉絳作對的,
這消息可能早就被劉絳知道了。
一席寒暄過後,劉絳直接下令,讓左驍衛準備南下,參加中原大戰。
一眾將領聽到後那都是摩拳擦掌,紛紛表示早就想南下建功立業了云云。太尉還是沒忘了咱們。
隨後張季布跟著劉絳回到了鄴城,直接就被幽禁起來。又命三子劉德威為左驍衛大將軍,率軍南下。
以極快的速度,和沒有任何流血衝突的方式結束了這場可能引起內戰的衝突。
不過劉絳還是沒有啟動廢帝程序,因為這個時間不合適。
中原戰場還在戰之中。
許昌和穎川一帶集結了將近二十萬東軍,而占據了懸弧和城,奪取了睢陽的南軍,
擁兵三十萬。
周達和趙夜叉率先對沈穆之發起了進攻。
雙方會戰於新汲,大戰之中南軍缺少騎兵,無法對抗東軍,敗下陣來。
不過沈穆之到底還是經驗豐富,沒讓大軍潰散,而是一路退到了雕陽。
另一路的李葵也發起了進攻,雙方在城大戰一場,東軍失利,李葵正準備退還穎川,但韋齊物卻勸說他,現在不能退,就在城跟南軍決戰,可以讓周達和趙夜叉派遣援兵,進攻蕭鞅的側翼。
李葵聽從了韋齊物的建議,跟周達和趙夜叉求援。
周達等人少商量了之後,決定讓王昌帶著萬餘騎兵支援廓城戰場,周達和趙夜叉繼續率領大軍壓制沈穆之所部。
李葵則繼續出戰,雖然連續進攻失利,但隊伍士氣卻沒有下降多少,蕭鞅面對李葵這邊只有自己一半左右的兵力,還打的這麼強勢也無可奈何。
因為對方就算進攻失利了,還是能夠全師而退,反而南軍即便取得優勢也很難追擊擴大戰果。
說來說去,就是一個問題,缺少騎兵。沒有騎兵就很難進行追擊。
而對方擁有上萬人的騎兵。
之前在懸弧的時候,掘了汝水讓地變得泥濘,現在在城就沒用了。
這邊的地又沒被水淹過。
不過對於南軍來說,還是有利好的消息傳來,進入六月之後,大雨連綿。
各條水脈的水位全都上漲了,而騎兵則因為道路變得泥濘開始失去了機動性。
雙方因為大雨的原因,也被迫的進行了休戰。
戰略決戰,在七月開始打響了。
連著幾個日頭讓天氣開始轉好,不再那麼潮濕了,熱氣蒸騰之下,道路也不再那麼泥濘,雖然還有些小水泡和小泥坑,但已經不影響騎兵驅馳作戰了。
但此時的南軍,因為長期在外作戰,軍心士氣已經出現了鬆動。
用兵四個月,除了最初東軍主動放棄的汝南,也就是沈穆之借著李岱開門獻城拿下雕陽算是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
此外在中原南軍的戰績也實在是乏善可陳。
越來越多的將領們開始鼓動蕭鞅退兵。同時洛陽戰場的消息也隨之散開了,眾人都開始畏懼,如果劉絳親自統兵前來怎麼辦呢?
西線戰場已經失敗了,洛陽已經完全被東軍拿下,也就是說現在開始他們要獨自面對東軍了。
要是劉絳那個大魔王率軍而來,想想都可怕。
蕭鞅被說動了,因為他發現很難在這種的戰之中取得戰果,現在沒了西線的壓力東軍可以持續調集精銳進入中原戰場。
本質上蕭鞅其實就是想趁著劉絳無暇東顧的時候拿下中原,但現在很明顯,失敗了。
李葵也不是個好對付的。
於是蕭鞅開始命令各部匯集汝陽,準備全軍陸續從穎水撤退。
但你想走,也不是說走就能走的。
戰爭一旦開始,也就不是一方說的算了。
東軍的大批騎兵追擊南軍撤退的南軍各部。
利用高機動性的優勢,持續的進行襲擾,時不時的假裝沖陣,時不時地衝到近處射一輪箭矢就走。
不跟你正面作戰,這讓南軍很屈,很難受。但又不得不隨時保持高度戒備,是因為對方的假裝沖陣,可能隨時轉變為真的!
只要你掉以輕心,陣型散亂,就有可能被騎兵沖的大亂,最後兵敗如山倒。
這就是以往南朝出兵北伐的時候,很難破解的一個戰術,放風箏。
李如願的北伐成功,在於他手下有幾個很厲害的騎兵將領,李峻、毛襄等。
把南朝的騎兵越滾越多,同時還有了段屈直父子的加盟,羊忻的反正,都給當時的梁軍帶去了大梁的戰馬和騎兵。所以最後梁軍北伐的時候,已經可以和對面打騎戰了。
尤其是完全占據了中原和關中之後,打河東就更是靠騎兵了。
蕭勒的北伐,就完全沒有這些際遇。整個南朝就三千騎兵,他是真不捨得一把投進去,這要是折損了,那就徹底沒希望了。
所以南朝的騎兵數量少,同時也沒有發揮出該有的作用來。
這成為了這次北伐失敗的很重要一個原因。
如果就這麼退卻,也就是無功而返,結果蕭鞅也能接受,
但蕭家不是李家,沒有給他湧現出一批能幫他打天下的人才,他親自教導,還算成器的長子蕭嗣業目前留守建郵,坐鎮後方。
而他的兄弟蕭戈,堂弟蕭文選,不過是因為是他蕭家人的關系所以能得此高位。
本質上都不是什麼特別有才能的將領,因此面對東軍的風箏戰術,也終於是被撩起了真火。犯了兵家大忌,看見人在襲擾過後退去居然把蕭鞅的交代拋之腦後,發起了追擊。
蕭戈和蕭文選率領的殿後大軍六萬餘,追著段屈直和段炎父子兩人的率領的數千騎兵跑了十幾里。
他們哥倆是沒咋滴,因為他們騎著馬。
手下大軍是全都力竭了,氣喘吁吁。
段屈直和段炎父子在稍微休整一下之後,立即反身來個回手掏,同時給右軍各部發出了信號。
狩獵開始了。
騎兵調轉馬頭沖陣,蕭戈和蕭文選充忙組織士卒防禦。
但剛剛經過十幾里的行軍,體力消耗嚴重,倉促結陣又沒有足夠的防禦效果。
結果就是這六萬大軍直接就被東軍的數千騎兵給沖的七零八落。
段屈直雖然年近五十,但依舊是勇猛無比,親自率領甲騎衝鋒蹈陣。
段炎則率輕騎掠陣,跟在甲騎後面收割戰果,驅趕敗兵。
蕭戈和蕭文選在手下的護衛之下倉皇逃竄,手下大軍成了待宰羔羊。
另一邊,李葵、王昌等人也先後率騎兵趕到戰場,加入追擊的行列之中。
後軍的潰散,引起了的連鎖反應就是中軍也潰了。
東軍騎兵一路不急不緩的追著後軍的潰兵,也不是一直死命追,而是相當的有節奏的防線,讓你覺得自己能逃的掉,讓你去找自己人的隊伍。封堵你逃往其他的方向,就是能按照對方給你留出的防線走。
中軍最後是被自己人給衝散的。
而一旦出現了口子,那接下來就是騎兵們發威的時候了。
就盯著你混亂的地方窮追猛打,最後讓整支軍隊都陷入了混亂當中。
除了沈穆之統領的偏師是從渦水後撤,楊晃所部留守懸弧之外,其餘都在汝陽,除了已經有部分水師登船了之外,其餘的步卒全都陷入了潰敗之中。
南軍則陷入了全面潰敗之中。蕭鞅本人乘坐水師的船隻經由穎水一路南逃,
李葵則在汝陽大戰之後繼續向南,七月底攻克下蔡。隨後大軍繼續挺進,八月初李葵攻克了淮南重鎮壽春。
隨後還去八公山祭拜了祖父等李家的老一輩的墳瑩。
戰事到了這一步了,本應該停下了。
因為打了大半年,東軍也師老兵疲了。
劉絳在鄴城聽說了汝陽大捷的消息之後,也寫信給李葵,告訴他看情況差不多就該收兵了。
但同時也說了,你視情而定。畢竟中原戰事當初就完全交給李葵了。
此刻作為大軍統率的李葵,多少有些想法。想要一戰而定,拿下南朝,立不世之勛。
最重要的是,劉絳沒把話說死,給他操作空間了,你視情況而定。
於是李葵在奪下壽春之後,就把目光看向了淮河上另一個重鎮,鍾離。
他上書郵城,要求自己作為主帥,攻打鐘離。此時,周達和趙夜叉等人也要繼續打,
這是想要報仇雪恨。
平心而論,劉絳是不想打這仗的。
因為打了大半年了快,但李葵和周達、趙夜叉等人全都上書請求繼續進兵,這些人的意見他也不能不在意。
甚至就連韓智積和衛仲升、崔肅等人也覺得,這是可以出兵的。
從劉絳的角度看,李葵那點心思他就算知道了也不在意,因為有些東西是大勢所趨,
你擋不住。
他考慮的純粹是軍事角度。
但眼下的局勢也不由得讓他思考,之前洛陽打贏了,有機會西進一舉滅秦的。
但因為郵城的變故不得不回去。
現在鄴城的局勢穩定下來,如果讓李葵等人繼續進兵,未嘗不能一口氣滅掉南朝。
只能說有機會。
繼續進兵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
汝陽之戰南賊震恐,並且奪下了壽春之後等於是握住了淮河上游,水路並進,拿下鍾離還是很有可能的。
在經過郵城的中樞商議之後,最後還是同意了李葵出兵鍾離的計劃。但劉絳還特別矚附李葵,要修整一段時間再繼續進兵,最少也要一個月的時間。
除了土兵需要修整,劉絳也得在後方給他們調集糧草和軍械。
而且重要的是,天氣轉冷了,還得把冬天作戰的準備做好。
李葵接到了劉絳的回信,以及門下的詔書之後,也是傳訊諸將,準備進兵事宜。
此時,蕭和沈穆之已經先後回到建郵。
整個江東都處在風聲鶴喉之中。
蕭鞅開始反思自己北伐是否草率了,而沈穆之明確告訴他,李葵打下壽春之後沒有收兵,反而是停下來修整,接下來肯定還有一場大戰,而且對方的目標一定是鍾離。
蕭鞅這邊也停止了反思,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軍事上。
先是讓大將軍楊晃率領精銳士卒五千人駐守鍾離,隨後又命鎮守合肥的蕭全義嚴加防備。
另一方面也開始重新組織軍隊,大敗過後軍隊士氣和人心全都失去了,這就不是一時半會找得回來的。
九月中,秋高氣爽,李葵率領修整了一個多月十餘萬大軍水路並進,與周達和趙夜叉等人會師於淮河重鎮鍾離。
坐鎮鍾離的南朝大將楊晃看著淮河兩岸的大軍也是面容肅穆,也罷,這一仗就當報答蕭公的知遇之恩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