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風雲變化
第374章 風雲變化
劉絳在李承嗣率軍解了陝縣之圍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謀劃了。
第一,中原戰場陷入了僵持階段,雙方隔著汝水對峙,且汝水之南泥濘不堪,不利於騎兵驅馳。
第二,洛陽通向穎川許昌一帶的關隘全都在東軍手裡。
因此,劉絳就心生了正面決戰,讓中原一帶的騎兵通過繞後突襲的方式,讓西軍後院起火。
中原戰場形勢其實遠比李承嗣等人所知的,要好得多,眼下是這樣的。
本章節來源於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李承嗣也沒想到中原和河北加上左翊衛和右武衛就把蕭鞅拖在了懸弧戰場上,沈穆之這邊雖然占優勢,但也未能攻下雕陽,所以無力支援懸戰場。
中原的亂戰泥潭讓南軍無法繼續北上,反而是劉絳還能抽調騎兵繞後奔襲。
李承嗣的注意力全都在當面之敵,等他收到消息水西岸已經冒起濃煙了。
正在作戰的西軍士卒也因此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劉絳則繼續率軍強攻,西軍大營和輻重被燒,後院起火,人心惶惶。
東軍則是全力猛攻,兵力雖然是劣勢,但各軍戰鬥意志非常頑強,各軍將領也紛紛親自率隊進攻。
西軍在軍心動搖之下,自然是無力支應,紛紛陷入敗逃之中。
東西兩軍這場總人數超過了四十方人的戰略決戰,剛剛打了一上午,就決出了勝負。
東軍將領們都沒有想像得到,這場仗會贏得這麼輕鬆。但一眾將領們的作戰經驗都十分豐富,那順風仗該怎麼打再明白不過了。
東軍各部皆鼓譟向前,步騎同出,追逃逐亡。
西軍各部則爭先渡過水,想要逃回西岸。
水作為洛水的支流其實並沒有多寬,但還是需要浮橋才好渡河的。因此西軍亂軍全都聚集在橋頭爭先恐後。
這次就連薛不疑的隊伍都陷入了潰敗之中,反而是李衡的右軍因為面對的是東軍的左軍,對方缺少騎兵無法追擊,保全數萬人的隊伍。
其餘中軍和左軍全都大敗虧輸。
李承信見到主力大敗之後,沒有選擇回洛陽,因為主力兵敗之後洛陽就是死地了,守不住了,最後只率領數千騎兵脫了戰場逃奔西岸。
二十年後的又一次的部山之戰,又一次成了劉絳軍事生涯的輝煌勝利。
二十五萬西軍,最後成功逃過水西岸的不足八萬人。
東軍斬首兩萬餘,多達十餘萬人的西軍隊伍選擇了投誠,大批的將領和朝臣被俘。
李承嗣回到谷城,看到被燒毀的糧草輻重,還有尚在冒煙的大營柵欄,欲哭無淚,吐血昏闕。
這一仗,基本上讓西朝輸光了未來。
李衡見狀,只能站出來主持大局,召集諸將,徐徐後退。
劉絳乘勢入主洛陽,再次回到了這座天下第一雄城。又命李安上、劉濟安、毛伏虎三人率領騎兵追擊。
李衡親自帶隊殿後,也是仗著函道路狹窄,這才勉強止住了頹勢。
但李安上和劉濟安等人還是順勢拿下了陝州,劉絳這時候面臨一個問題,要不要乘勢西進,一口氣滅了西朝。
目前來看,是有這樣的機會,
西軍新敗。
劉絳已經召集諸將準備進兵了,中原那邊傳來消息。
睢陽失守,梁州刺史李岱獻城,譙州刺史魏蘭因戰死。
這就讓劉絳的不得不按耐下西進的戰略,遣周達為行軍大總管,統帥王昌、趙夜叉、
曹文振等部,馳援穎許。
睢陽失守讓劉絳覺得很惱火,但魏蘭因戰死就讓劉絳覺得很難過。甚至在大帳之中當即就大哭。
這是當年的老兄弟,他手底下就幾條狗的時候,周達帶著趙夜叉和魏蘭因來到了陸家,陪著他一起去鐘山募兵,情分到底不一樣。
而到了劉絳如今這個程度,已經完全不必在意這種情緒外露會讓人輕視,反而會讓人覺得劉太尉重情重義。
而原本陷入僵局的睢陽戰場之所以出現重大變化,主要還是因為梁州刺史也就是李岱接到了蕭鞅的連續勸降書信之後,動搖了。
因為兩人本來就是姐夫小舅子的關係,之前關係就非常好,蕭請劉絳過府做客的時候,李岱都在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李岱,他對東朝目前面對的東西夾擊的情況感到淚喪,他不覺得劉絳能同時打贏兩個強敵,雕陽戰場的局勢東軍又陷入被動,所以選擇了投誠。
魏蘭因雖然拼死抵抗,但怎耐勢單力孤,最後拒絕南軍的招降,力戰而死。
睢陽陷落之後,青徐之兵也不得不退出了戰場,退往許昌。
沈穆之則乘勢西進,跟蕭鞅率領的主力成椅角之勢。
李葵見到這種情況,也只能命令懸弧的數千人馬棄城渡過汝水,而後也把軍隊收縮到了穎川一帶。
周達和趙夜叉得知老兄弟戰死,也心急如焚,迅速率軍趕到了許昌。
此時,穎許一帶匯集的兵力,比起剛剛結束的東西兩軍在洛陽戰場上兵力還要多,達到了五十萬人的規模。
按道理說,劉絳這個時候應該南下主持大局了,洛陽已經成功拿下,西軍大敗。
但劉絳在這個緊要關頭不得不回返郵城。
因為太皇太后荀氏病故了。
荀氏起到的作用其實沒多大,但作為太宗的皇后,地位和象徵性非常重要。
而且荀氏活著,就能幫助劉絳穩住政局,讓郵城的局面達成平衡。
現在這位皇家的老祖宗沒了,劉絳自然而然要回去郵城。因為權力這個東西,對任何人都是致命的誘惑。
皇帝已經十六了,去年剛剛成婚,如果這個時候他接著太皇太后病故要親政,那可是個麻煩事。
少年皇帝其實並不容易對付。
因為少年代表著希望,又有天下最正統的名義。
李梁立國二三十年,還能沒有幾個忠臣嗎?
別說別人了,荀太皇太后是個聰明人,有他在荀氏等於是被綁在劉絳的戰車上。
但作為外戚,太皇太后死了還有皇后,他們在失去了頭上的保護傘之後,會不會以為這頭上的保護傘其實是一座大山,讓他們失去了權傾朝野的可能性呢?
這種情況下,劉絳必須回鄴城,命長子劉濟安、三子劉德威、外甥徐道護和侄子劉德威四人各率五百精銳,加上自己的六千護軍,共八千精銳,迴轉鄴城。
畢竟小心使得萬年船。
進入鄴城,太皇太后的靈樞還在宮內。劉絳如果按照禮法來說是要直接入宮祭拜的。
但是在入城之前,劉絳就見到了尚書左僕射韓智積的小兒子韓修范。這小子穿的破衣爛衫的打扮的跟個乞弓一樣。
韓修范上來就對劉絳說,家父前日入宮之前曾經囑咐我,如果他進宮之後沒有口信傳來,就讓我出城告知您。
劉絳一聽當時就笑了,好好好,跟玩這套是吧?
其實他已經在回來的路上就已經打算好了,大兒子劉濟安是京畿大都督、左翊衛大將軍,所以他肯定是要讓兒子先帶兵進宮之後,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入宮的。
因為這一路上,他都沒收到衛仲升的消息。
擔任中書令的衛仲升是劉絳在鄴城的代表,發生了這麼大的事,不可能沒有消息傳給他。
所以可能性也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現在傳不出消息來。
現在韓修范報信更是能夠說明問題了,宮中現在應該是有「驚喜」等著他。
好好好,這個是你們先要動手的。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