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彭城王
第357章 彭城王
這場戰役,因為地處漳水和白溝之間的平原,主戰場在兩條河之間,因此被稱為夾河之戰。
劉絳以十五萬兵力,對陣二十五萬西梁大軍,取得了一場大勝。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東梁軍隊在取得勝利之後,一路追擊。
西梁方面只有李承嗣所領中軍萬餘人以及薛不疑所部六萬餘全師而退,其餘各部全都陷入潰敗,敗兵四處奔逃,被俘者超過了五萬人。
梁軍斬首兩萬六千餘。
梁軍戰死的國公就有四人,宗王兩人,郡公七人,被俘的將領官員更是多達幾十人。
這場兵敗之後,李承嗣在白溝之南收容敗兵,最後重新聚攏了十萬兵馬,然後一路退回了洛陽。
全面退出了黃河以北之地。
劉絳則一路收復失地,但追到河橋也停了下來。留下趙夜叉鎮守河內,隨後率軍迴轉郵城。
對夾河之戰的功勞進行了封賜。
雖然他不是皇帝,但作為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這種事也只能是他來安排。
此戰之後,劉絳的名望更進一步,對軍隊的掌控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幾乎可以比擬太祖李如願了。
因為這東梁的左右十二衛軍隊,其實就是劉絳一手組建,跟李承宗的十二衛已經不是一個東西了。
北御突厥,南逐西虜,
安定國家社稷,給個王爵不過分吧?
對大梁來說,其實沒有異姓不能封王的規矩,因為毛襄是在活著的時候就封了東萊王。
有理可循,這就簡單了。
於是太皇太后荀氏和李煦商量了一下,有些東西就沒必要讓劉絳開口要了。
一年之內兩次大戰讓國家安定,體面必須給到啊。
於是劉絳被封為彭城王。
畢竟他就是彭城劉氏,一般來說,封王多半會考慮授封者的郡望籍貫。
除了劉絳,左右十二衛的大將軍,國公增加食邑,郡公晉封國公,縣公晉封郡公,侯爵晉封縣公。
有功將士光是封侯的,就有百餘人。
劉絳是在鄴城過了年,才率大軍回返普陽。他就沒打算在鄴城長待。
他打算繼續維持普陽和鄴城的二元制,一個作為軍事中心,一個作為政治中心。
晉陽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能夠同時威脅到關中、洛陽、河北。
在這裡駐兵十萬,河北諸州就等於處在監控之下。
此外,在走之前,劉絳對十二衛重新進行了劃分和整編,吸收了部分降兵和河北豪強,明確了十二衛的駐防地。
首先十二衛的兵員,為首的左右翊衛為三萬人,主要負責拱衛鄴城和河北之地。
其餘十衛皆為兩萬人。
一衛有大將軍一人,將軍兩人,分別統率兩開府。下面還有四個中郎將,有長史、參軍、郎將等。
基本上還是延續了以折衝府為基本作戰單位的模式。
其中,左翊衛大將軍魏王李葵,改封衛王。宿衛鄴城。領兵馬三萬人。
之所以改封衛王,是因為鄴城本來就是魏郡,如今是國都,以國都為宗王之號就不太妥當了。
右翊衛大將軍晉國公韓智積,這位曾經擔任過太宗朝宰相的淮州勛貴,也算是達成了出將入相的反向成就,徹底干回了老本行。領兵馬三萬人,所部兩個開府,分別駐紮在河內、信都。
韓智積本人領一開府駐紮在河內,左翊衛將軍呂昭弼駐紮在信都。
左驍衛大將軍英國公張季布領本部駐紮幽州,右驍衛大將軍國公李熊心領本部駐紮代州。
左屯衛大將軍天水郡公趙夜叉領本部駐紮上黨,把控滏口陘。
這次李衡的突襲包抄讓劉絳把上黨的防務也重視起了。
其餘的七衛,右屯衛大將軍許昌郡公周達,左御衛大將軍淮南郡公王昌,右御衛大將軍穎川郡公曹文振,左武衛大將軍河間王李安上,右武衛大將軍趙王段屈直,左侯衛大將軍襄陽郡公桓修仁,右侯衛大將軍齊郡公劉逢吉。
共十四萬人,全部駐紮在晉陽周邊。
此外,劉絳還組建了自己的護軍府。
共有護軍六千人,皆選拔軍中精銳和心腹猛將充任護軍。
其中左一護軍馮靈官,右一護軍何桂。
左二護軍劉沖,右二護軍郭金叉。
左三護軍徐道林,右三護軍安元。
這些人除了徐道林這個外甥。劉沖是侄子之外,全都是劉絳的親衛出身。何桂還是父子兩代都在劉絳的親衛隊裡效力。
郭金叉和安元這兩個在遼東加入劉絳魔下的親衛,此戰也都是奮勇作戰,這次也算是越級提拔。
而何稀、柳條子、譚長壽、韓桃子這些親衛出身的老部下,如今也都是擔任中郎將級別的將領,統兵五千,也算是進入到了高級將領的行列。
此外,劉絳還讓自己的大兒子劉濟安,進入了朝中,擔任散騎常侍,算是他在朝中的代表。
同時,劉濟安還兼任左翊衛將軍,參與鄴城的宿衛。
他認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安排。
首先劉濟安是駙馬,在劉絳封王之後還被封為燕國公,是代表,也是鄴城和晉陽之間溝通的橋樑。
乾祐二年,三月,劉絳在汾水河岸巡閱大軍。
而此時,李承嗣也踏上了回返關中的道路,不過他在回關中之前,發了一道詔書,任命一個淮州刺史,鎮南大將軍。
此時淮南各州刺史、太守基本在蕭鞅的運作下和武力征服之下,加入了南梁政權。
但一個名叫丘興難的義軍首領,卻在被趕出淮南之後,得到了洛陽方面的資助。包括三百匹馬,甲冑一千等許多軍械。
此人是淮南人,生性豁達,有勇力,在弘業年間為了抗拒沉重的賦稅和役和鄉人一起聚眾反抗,然後滾雪球一樣的成為淮南最大的一個義軍首領。
後來蕭鞅南下建立南梁,率軍接受淮南之地,丘興難率軍跟蕭鞅大戰一場,兵敗逃亡淮北。
接受了西梁方面的官職,隨後他憑著這些資助,將自己原本只有兩千殘兵敗將的隊伍,擴充到了八千人,重新的打回了淮南。
並且一戰攻克了淮上重鎮鍾離。
李承嗣雖然此時沒有餘力南征,但還是給丘興難一個刺史,加上一個大將軍封號。
隨後又第二次撥給丘興難軍械,並提供了二十萬石的軍糧。
丘興難在得到資助之後,更是廣募兵卒,將軍隊擴充至兩萬人,以鍾離為根本,開始在淮南攻城略地。
一度打到廬州,也就是合肥城下。
隨後還是蕭親自率大軍,才逼得丘興難跑回了鍾離。
但蕭勒卻沒有繼續北上,因為上游,占據荊州的李亮基率軍進攻江州,蕭鞅只能留下南梁的右領軍將軍,也就是他的堂弟蕭度守合肥,虎責將軍陳顯貴守壽春。
而後親自帶水陸大軍十萬人,去往江州會戰李亮基。
此時的蕭鞅,已經和東梁的劉絳,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