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問答

  第85章 問答

  有曹嵩在一旁幫腔,場面一直沒冷下來,只是聊著聊著曹嵩忽覺得問題的走向逐漸不可控了。

  譬如在聊到如太學生這樣的在京士人時,曹操直接銳評道:「現在外面的人都擔心殿下被宦官矇騙。」

  曹嵩很想揪著曹操的耳朵問一問,這是你該說的話嗎?看不到旁邊的郭勝正在咬牙切齒嗎?

  劉辯則反問道:「若我將身邊之人換成太學生,就一定不會被矇騙嗎?」

  又論起地方不法橫行。

  劉辯問道:「孟德歷任地方,見是宦官子弟為禍更甚,還是豪強惡吏為禍更廣?」

  曹操並不正面回答,只說:「臣見權貴子弟仰仗權勢,恃強凌弱,凡有地方長吏不能制者,民皆苦之。」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稍後又談及一些問題,不過這些問題也都是表象,沒有觸及最根本的土地問題,劉辯決定再說上一句。

  「我見往年上計簿,自中平初年因黃巾賊而大減以來,近些年人口、田畝亦年年減少。國家租稅也因此減半,此事率更令應最清楚不過了。我亦時常憂慮。」劉辯雖年紀不大,可說起此話,在場之人竟都不覺得有異。

  曹操冷靜地回答道:「殿下,臣以為應當整頓吏治。」

  汗流浹背的曹嵩,聞言總算鬆了口氣。

  但他卻沒發現曹操比他輕鬆多了,顯然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曹操自己是心裡有數的。

  曹嵩沒那麼不學無術,他很清楚地方上的貓膩,隱瞞人口、田畝,將豪族的田租轉移到黔首的身上,諸如此類。

  如果想要直接解決這些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重新度田。

  但他很清楚重新度田會造成什麼後果,上一次因為國家對上計的結果產生懷疑而重新度田還是光武帝。

  那一次,共殺了十多個刺史、郡守,全國多地不約而同地爆發了大規模叛亂,甚至包含了光武帝起家之地幽州。

  在這個話題之後,談論的內容再度平和起來,諸如沛國飲食與雒陽的區別?那裡的人愛吃粟米還是稻米?

  ……

  等到曹嵩攜曹操告辭離開,劉辯也準備回宮去了。

  他原本就沒想過曹操一見面就對他掏心掏肺,倒也稱不上失望。

  曹操話語中有所保留之處並不少,可劉辯自己也沒做到坦誠相待。

  至於劉辯最後所提出的上計,指的是每年年末前,各郡國需要將治下的戶口、人口、田畝、錢穀等數據由專門的上計吏送達中央的固有制度。


  度田則是上計之前的工作,各縣每年都要調查治下的田畝、人口數據,然後匯總到各郡國。

  當數據匯聚到中央之後,這些數據會和往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如果有對不上號的地方,輕則問責上計吏,重則後面的國相或太守、刺史等都跑不掉。

  而就目前劉辯能看到的上計數據來看,自光武時的那次因度田而產生的大規模叛亂被平息以來,最關鍵的田畝和人口數據變化基本上還算是合理。

  奈何到中平元年,這些數據有了一次巨大的斷層,並且隨著之後各地的此起彼伏的叛亂繼續下降。

  叛亂,尤其是大規模叛亂,是最好的失去人口、田畝的理由。

  失去很簡單,可要想把帳面上失去的人口、田畝找回來,可不容易。

  劉辯想著,曹操所說的整頓吏治,或許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

  回去的路上,曹嵩問道:「我兒如今心事可還算解了?」

  曹操點頭,道:「怪不得蔡公話語間這般推崇太子。」待回到家後,剛進家門,曹操忽然感慨:「阿父,聽說太子長於民間,被一個姓史的道人養大?」

  曹嵩一愣,疑惑道:「你是想?」

  曹操又道:「子脩年紀大了些,可丕兒才一歲……」

  但曹嵩馬上給曹操澆了盆冷水:「陛下當初想要賞賜史道人都尋不到人,你就別做妄想了。」

  曹操遂罷此念。

  而另一邊,同在回去的路上,劉辯便想著,似乎自從西園八校尉建立之後的這幾個月,各地便沒再有叛亂上報了。

  哪怕是鮮卑人都好像老實了不少。

  這讓他都稍微有些不習慣了。

  於是劉辯琢磨著,這八校尉建都建了,總不能白建吧。

  總要給八校尉部找點事情做,一天天花的可都是實打實的錢啊!

  然後,非常湊巧的,靈帝也是這麼想的。

  他又重新提起了出巡計劃。

  好在這次出巡也不會立刻出發,而是要等到暑氣過去。

  ……

  在之後的時間裡,劉辯接連看到了兩份奏書,分別來自袁紹和馬日磾。

  汝南黃巾賊終於向袁紹投降了,接下來等到袁紹安置好投降之人後,有何進在,其必然還要回京,另擇其他籍貫之人接任太守。

  而來自馬日磾奏書內容則要長一些。

  而受災的七個郡國,其中百姓最終願意遷徙去荊南定居的遠沒有達到預期的五萬戶,實際上只有將近兩萬戶,男女老少加起來不足十萬人。


  此外,劉辯還在奏書上看到了兩個他熟悉的名字。

  華佗與張機張仲景。

  說起來,華佗還是託了張仲景的福。

  馬日磾雖不歧視醫者,但也不會特意把醫者的名字寫進奏書之中,但張仲景好歹是個縣令,於是便在言及張仲景的編書為其表功時說明,一個叫華佗的醫術水平非常高的醫者認為書中的內容是有道理的。

  荊南四郡算是開發程度比較高的,最巔峰時四郡的人口突破了三百萬,單是長沙一郡,就有一百一十七萬人,只在人口密度上比不過中原地區。

  然後,大疫就來了。

  自桓帝元嘉元年(151)正月起、延熹四年(161)正月,包括本朝的建寧四年(172)三月、熹平二年(173)正月、光和二年(179)春、五年(182)二月……

  疫病首先起於北方,隨後向南傳播,荊南也不能倖免。

  而光和七年,即中平元年爆發的黃巾起義,便是在此種疫病肆虐、天下大旱、賦稅不絕、郡縣壓迫的背景下發生。

  最近的一次的大疫則是黃巾之亂後的中平二年春。

  而對於這種快速傳染類的疾病,時人稱之為傷寒。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