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我妻武則天> 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核

第二十七章 李治的考核

  十二月初十,大雪化的差不多了,路邊枯枝上俱結了冰霜。

  一輛馬車駛入長安,剛過城門,便被一大群人給圍住了,簇擁著前往宣陽坊一座豪宅。

  此人正是剛被召回京的戶部尚書盧承慶。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宣陽坊有條街,街前街後,住的都是范陽盧氏一族,前街有座大宅,上書「范陽公府」四個大字。

  盧承慶回府之後,先去祠堂拜了先祖,這才回到正堂與家人敘話。

  盧夫人絮絮叨叨叨,將家裡近日的事都說了,比如又有哪家親戚借住府中、家中又增多少田產。

  盧承慶是個詩酒放誕之人,不喜內事,聽了兩句便不耐煩了,只推說要去中書省述職,便離了家,坐車前往皇宮。

  他先去吏部一趟,辦好轉職流程,又想去兩省拜見幾位相公,以後交接公務也方便。

  誰知剛到門下省門口,便聽裡面傳來一陣爭吵聲。

  盧承慶探頭一看,吵架的竟是剛上任的戶部侍郎杜正倫和侍中韓璦。

  盧承慶細細聽了幾句,似乎是為褚遂良在潭州寫下「大唐興寺」之事爭吵,分明是件小事。

  盧承慶又注意到一名十二三歲的小內侍,正站在屋內一張桌子旁邊,整理誥書。

  不一會,那小內侍拿著十幾份誥書離開了。

  盧承慶一下就明白了。

  杜正倫故意在門下省跟韓璦爭吵,還讓拿誥書的內侍看到,不過是向皇帝表明忠心罷了。

  他是個清高自傲的人,做不出杜正倫這種惺惺作態之事,搖了搖頭,離開了門下省。

  另一邊,小吉抱著誥書,步履輕快的來到甘露殿。

  李治正在批閱公文,他小心翼翼的將新誥書放在御案上,要退開時,李治忽然問道:「小吉,你去拿誥書時,門下省官員們都在議論什麼?」

  小吉道:「回大家,奴看到韓相公與杜相公在吵嘴。」

  李治抬頭道:「哪個杜相公?」

  「戶部侍郎,杜正倫相公。」

  李治心中一動,命人將王伏勝喊了過來,問:「杜正倫和盧承慶都入京了嗎?」

  王伏勝道:「杜正倫昨日入京,盧承慶今日剛入京。」

  李治點點頭,道:「傳他們來覲見。」

  王伏勝提醒道:「大家,盧承慶剛到家,估計還沒去戶部。」

  他猜到李治要問二人戶部的事,所以才提醒李治,盧承慶還未接觸公務,現在問話,怕他沒準備。


  李治聽出他意思,道:「他若真想辦好差事,入京路上那麼多時間,不會閒怠,就現在傳。」

  王伏勝領命去了。

  未過多久,盧承慶和杜正倫都到了。

  李治抬頭打量二人,這盧承慶身材頎長,儀表不俗,杜正倫與他一比,差了許多,是個其貌不揚的小老頭子。

  兩人見禮之後,李治笑道:「兩位愛卿一路入京,舟車勞頓,朕卻急著把你們喊來,可別怪朕。」

  盧承慶正色道:「陛下召我們入京,就是為辦事,臣一進城就入宮,就是等著陛下召喚。」

  李治點點頭,道:「既然你們知道朕召你們進京的目的,那朕就直接問了,長安缺糧的事,你們可有解決辦法?」

  杜正倫聽了,暗吃一驚。

  他進京後只顧著寫彈劾褚遂良的奏章,又去找來濟、韓璦吵了一架,還沒來得及顧戶部的事。

  正當他額頭冒汗時,一旁的盧承慶緩緩取出一份奏章。

  「要解決眼下長安缺糧困境,臣想到一主一次兩個法子,請陛下過目。」

  李治接過奏章,慢慢瀏覽了一遍,心中暗暗點頭。

  盧承慶眼光不錯,看出了長安缺糧的兩個主要原因。

  一個是關中土地越來越少,人口越來越多。

  一個是洛陽運糧不便。

  他也分別想出應對方法。

  針對前一個問題,他提議將長安一部分人口向東遷移,減少就食壓力,剩下的百姓也能分到更多良田。

  後一個問題,他提議修改運糧路線,通過水陸並進的法子。

  在三門峽險谷前後,安置兩支運糧船隊,糧食先走水路來到三門峽險谷,然後再改走陸路。

  等過了三門險谷,再重新換上水路,如此一來,大部分都走的水路,只有中間一小段是陸路,可節省大量運力。

  若非李治想到更好的法子,盧承慶後面這個辦法,倒可以採用。

  至於前面遷移人口的做法,並不治本,盧承慶並未意識到,關中耕地面積越來越少,是水土流失的原因。

  李治點頭說了句「不錯」,轉頭看向杜正倫。

  「杜卿,你可有想到法子?」

  杜正倫頗有幾分急智,又當過戶部侍郎,趁著李治瀏覽盧承慶奏章的功夫,已理出幾分思緒。

  他拱手道:「回陛下,據臣所知,兩漢時期,關中可耕土地有四萬多頃,如今卻只萬頃不到,故而關中糧產,難以供給長安。」


  李治目光一亮,道:「說的好,那為何可耕土地減少了呢?」

  杜正倫道:「應該是因戰爭的緣故,自秦漢以來,關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損毀了大量良田。」

  李治道:「為何戰火會損毀良田,荒田難道就不能再開墾嗎?」

  杜正倫道:「這……」他畢竟也只是坐在辦公房,看一些相關史籍,再聽手下官員匯報,並不清楚深入原因。

  「也許是民力不夠,難以開墾。」杜正倫想了半天說。

  李治搖頭道:「不對,戰火燒不了土地,只能燒樹木,樹木有儲蓄水的功能,沒有樹就會變成一片荒漠,良田沃土,自然就沒有了。」

  杜正倫忙道:「陛下說的極是。」

  李治緩緩道:「長安人口多,不僅吃的多,所需木材也多,秦嶺山脈,已被砍伐的很嚴重了吧?」

  杜正倫連聲道:「陛下聖明,貞觀八年,臣擔任戶部侍郎時,便聽下面官員匯報,秦嶺山脈被砍伐嚴重。」

  盧承慶道:「既是如此,不如下令禁止百姓隨意砍伐樹木。」

  李治瞥了他一眼,道:「關中寒冷,百姓若沒有木頭燒,冬天還不凍死?」

  盧承慶面色微紅,道:「臣失言。」

  李治道:「這個問題要兩方面解決,一來是找到替代木頭的新燃料,比如石碳、瑞碳。二來是廣植樹木,你們心裡要有這樣一個念頭,樹木就是田地糧食,需得重視!」

  唐朝已有煤炭,被稱為石碳。瑞碳則是西涼進貢的焦炭,產量極少,只有皇家和權貴能用。

  杜正倫遲疑道:「陛下,石碳、瑞碳產量稀少,且難以開採,恐無法大量供應。」

  李治道:「那就加大勘探,找到更多礦脈,讓工匠們想法子,降低開採難度。與缺糧相比,這些又算什麼問題呢?」

  杜正倫道:「臣領命。」

  李治擺手道:「這件事你一個人去做。盧卿,你需要做另外一事。」

  盧承慶心中一振,道:「陛下是想讓臣負責長安與洛陽的糧食調運嗎?」

  李治搖頭道:「你的法子雖不錯,但並非最好的法子。你可去過三門峽?」

  盧承慶搖頭說沒去。

  李治道:「那你就去實地考察一下,尤其仔細觀察一下人門、鬼門、神門三地,瞧瞧那裡的礁石有多大,地形又是如何。」

  盧承慶吃驚道:「陛下是想徵調勞力,鑿破那些礁石嗎?」

  李治緩緩道:「朕確實想破開那些礁石,不過並非徵調民力,你只管去辦便是,破礁石的事,朕自有主意。」


  盧承慶暗暗疑惑,心想不用勞力,如何能破開礁石,卻也不好多問,拱手道:「臣遵旨。」

  頓了一下,又道:「陛下,臣能否請一人同行?」

  李治笑道:「你想要誰?」

  盧承慶道:「工部尚書閻立本。」

  閻立本曾做過將作大監,和他哥哥閻立德一樣,都是建築大家,而且他還有一手妙筆丹青。

  盧承慶是想借閻立本的能力,將三門峽的礁石給畫下來,好讓皇帝看個明白。

  李治擺手道:「准奏。」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