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起行
武功郡王府邸,趙德昭已在書房獨坐次沉思良久,就連晚膳也未出現。
這個時候也不便去石守信府上,石守信亦是要從征漢國,此時正是敏感時機,至於王溥不提也罷。
隨即吩咐王順將王府諮議參軍事李攸、鄭國夫人陳氏、韓國夫人王氏、以及諸子俱叫了過來,待諸人聚齊之後,趙德昭想著此次行事萬分兇險,不成功便成仁,用一種託付後事的語氣開口說道:「寡人將要隨官家北征漢國,我離去之後便嚴守府邸,閉門謝客。府邸諸事便由二位夫人主持,如有遇事不決可問李先生。」
說完便轉身朝李攸拜下道:「先生,府邸諸事便拜託先生了,如寡人就此一去不回,先生便可自行離去。」
李攸先是惶恐,隨即面色又恢復正常,像是明白了什麼,難道此次北征漢國會發生什麼?大王之前說的時機便要來了嗎?緩過神來的李攸神色鄭重拜下道:「攸必不負大王所託。」
陳氏、王氏以及趙惟正、趙惟吉則驚惶難制,韓國夫人王氏便更是眼眶微紅,就要落下淚來,見狀趙德昭只得溫言撫慰,半響才止住。
這日,天際掛著一輪血紅的朝陽,為即將展開的壯闊出征圖添上了一抹蒼涼而堅定的色彩。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潘美率久經演練的大宋禁軍,在初春的寒氣中,浩浩蕩蕩開出東京汴梁,北上征伐漢國去了。禁軍身著鐵甲,手持長矛利劍,列隊整齊,如同鋼鐵洪流,蓄勢待發。戰馬的嘶鳴聲、兵器的碰撞聲、以及士兵們沉重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激昂的戰歌,迴蕩在天地之間。
趙德昭也在送行之列,遠遠一觀,旌旗烈烈,兵馬雄壯。
大宋伐北漢的統一戰爭開始了。
而趙光義也將在潘美之後,率部親征。趙光義本人開始制定中國軍事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圍城打援」戰役:包圍太原城,阻擊北遼。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趙光義先在太原周遭布局,並盡力在太原附近州郡解決攻城器械和戰備糧草問題——這些笨重物資全部由東京汴梁或其他州郡轉運,成本過高。
於是趙光義下令,以劉保勛為隨軍轉運使兼勾當北面轉運使,會同侯陟同勾當軍前諸事。專督晉(今山西臨汾)、潞(今山西長治)、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永年)、鎮(今河北正定)、冀(今河北冀縣)等距離太原較近的州郡,命其按規定備好製造兵器和攻城戰具,如果沒有,那便加緊要製造,待所需時,聽候調遣。
此外,上述州郡,必須儲備未來大軍北上的足夠糧草。攻城、打援,幾十萬人,大部分物資要從這些州郡調運。當然,不足部分也開始從外部漕運輦送,一時間,河北、山西兩道,車船不斷。
這類戰略準備工作從趙光義踐祚之初就開始了,可見其志不小。
除去上述糧草後勤事宜,趙光義最擔心的便是留守京城開封的人選。在慣性思維下,原本是預備差遣齊王、開封府府尹廷美為留守,但經呂端提醒,卻是不能再如此,趙廷美也被主動上表請求跟隨大軍北行。
便是對北伐漢國不積極的宰相薛居正亦不能留守,其次便是趙普這廝,恐怕也要將其帶上放在眼前。
那麼除此之外便沒有太多選擇,想到此處趙光義不由眼神微沉,大半響之後只能傳下旨意去:「改派宰相沈倫為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
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十五日,趙光義從東京開封城出發,主力經鎮州、承天寨(今山西娘子關)分兵西進,直趨太原。
四日後,傍晚時分,趙光義所率御營人馬剛過黃河到達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近侍來報澶州所轄的臨河縣主簿跪拜路邊求見官家,要獻上「封事」。
趙光義神情愉悅,謂左右道:「此乃祥兆也。」
說完便令近侍取來「封事」,趙光義便在馬上翻閱開來,甫一入眼便是:「臨河縣主簿宋捷」字樣。趙光義便大笑起來:「宋捷......宋捷......宋師大捷嘛,我軍必定大捷啊!此乃大吉大利之兆也,出師便報捷呀!傳朕旨意授宋捷為將作監丞。」
趙德昭也作為這場鬧劇的旁觀者,不由感嘆道:「這廝確實好命,用自己名姓換來一個京官,只怕以後史稱『以姓名盜爵祿者也』,看來這拍馬屁,也要天時地利人和啊。」
繼而又再度冷笑起來:「只是不知道這廝的將作監丞還能做得多久,這廝一躍由流外官晉升為京官,有待來日便要因此付出相應代價。」
要知道,宋朝的管制極為複雜,除去那些不切實際的品階,官名之外,真正劃分官員地位的,共有四階。
即流外官、流內官、為京官、朝官!
此四階中,最金貴便是朝官,也就是有資格列席朝會的官員,地位最高。其次便是不能列席朝會的官員,但卻是在京城任職的京官。
而這廝雖是個正八品上的將作監丞,但確確實實是個京官,即使他並不在京城中長期任職,但這廝官名卻是掛在京城衙門,一經轉任,可以說一句前途無量。
除去這宋捷外,一路倒是再無意外。
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初一,趙光義便到達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
這時,前方探馬來報,郭進軍已進至石嶺關。
趙光義聞訊,便是不再前行,打算將此處作為臨時行在,一邊防範北遼國兵馬從北邊來犯,一邊調兵掃清太原外圍的州縣守軍。
漢國太原城,劉繼元聽聞宋朝起十餘萬軍北伐漢國後,驚惶難置,竟不知所措起來,只是在宮殿內來回踱步,口中喃喃自語到:「這可如何是好......這可如何是好......」
宰相李惲站出來說道:「陛下,此時應當遣使前往遼國求援,我朝本是遼國扶持,遼國必然不想看見宋國一同中原。」
「對......對......對......宰相是說的對,那就速速遣使往遼國求援。」劉繼元此時像是抓住最後的救命稻草,慌亂著安排道。
隨即頓了頓,似是想起了什麼,又緊接著道:「且將吾兒劉續遣到遼國為人質,催促遼國速速派兵援助。」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