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 第652章 看《渴望》了嗎?(二合一)

第652章 看《渴望》了嗎?(二合一)

  入夜,京郊。

  

  四九城的發展,就是把郊區不斷往外擴的過程。

  八十年代的人絕想不到四九城會修到五環,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啊~

  九十年的人也想不到它能懟到六環,啊,五環,你比六環少一環啊~

  到了2025年,就說不清現在到底有幾個環,反正是真吉爾大!

  這裡以前還算京郊,但現在一點一點地變了。

  以往的一些村子已經開始蓋上高樓,也有的還保持原樣,俯瞰過去,就像沒割齊的韭菜地。

  此時此刻的小屋裡,電風扇呼呼地吹,勉勉強強地散去一點熱量。

  陳嬸兒從井裡撈出剛剛沉下去的西瓜,冰涼冰涼的,麻利地把它切成一塊一塊。

  緊接著端到屋裡,就見小孫子玩著魔方,不時地瞄兩眼電視。

  一老一小有些冷清,但她已經非常滿足,家裡原本很窮,但眼下的日子越來越好,還買了電視。

  「奶奶,我要看《葫蘆兄弟》。」

  孫子玩了會兒魔方,忽地一抬頭。

  「好好,看《葫蘆兄弟》。」

  陳嬸兒拿著遙控器,調了下頻道。

  《葫蘆兄弟》是上影在1985年到1987年之間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和《黑貓警長》、《葫蘆小金剛》等一樣,是華夏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經典中的經典。

  小孫兒雖然看不懂《葫蘆兄弟》隱藏在劇情里的深意,比如,葫蘆兄弟代表著人的七種情感,但單單是葫蘆兄弟跟蠍子精、蛇精鬥智鬥勇的過程,就足以吸引住青少年的注意力。

  陳嬸兒有一搭沒一搭的,忽地一瞅鍾,「大寶兒,咱看別的好不好?」

  「看啥?」

  「《渴望》,就是前段時間電視裡可勁兒宣傳的那個。」

  「哦,那好呀。」

  可憐的小孩子被忽悠過去,陳嬸兒調到燕京台,正趕上開演。

  屏幕先出現一個鐘擺,跟著是掛鍾,黃花樹,音樂起,又轉到一個滴水的水龍頭畫面。

  「悠悠歲月,欲說當年好睏惑,亦真亦幻難取捨……」

  舒緩略帶傷感的音樂,非常生活化的場景,哪怕她欣賞水平不高,也在視聽上覺得很舒服。

  隨即顯出主創人員,開頭第一個:「總編劇:方言。」

  嗯!


  陳嬸兒眼睛一亮,怪不得能被那麼多媒體宣傳,敢情是方大作家寫的新劇本!

  待劇集正式開始,只見京城的護城河,緩緩駛來的公交車,大辮子姑娘,碎花襯衫,一下子承接了片頭的生活氣息,緊跟著在工廠休息室,月娟打飯回來,「慧芳!快快快,接一把!」

  「誒!」

  劉慧芳一轉頭,露出那張標準臉。

  陳嬸兒砸吧了下嘴,「喲,這姑娘真俊兒啊!」

  《渴望》成功的相當一部分因素,便是劉慧芳的個人氣質,這種溫柔端莊,是中老年觀眾心中最典型的傳統美。

  第一集交待了很多內容,王滬生怎麼回事,劉慧芳和宋大成什麼關係,王滬生的姐姐又怎麼樣……

  小孫子無聊的已經睡著了,陳嬸兒卻津津有味。

  她說不上什麼東西,就感覺挺親切。

  尤其看到那報紙糊的牆,門口掛的蒜,劉大媽穿著老太太坎肩,跟慧芳嘮叨:「國強去兵團有一年多了吧?」

  「也就半年多點,不是過春節才走的麼?」

  「哎,要不怎麼說,小子是小子呢,也不捎個信來。還是老人們說得對,娘心操在兒身上,兒心操在自己的額靈蓋兒上。」

  她邊說邊把屜布鋪在蒸籠里,放好雜麵窩窩,又用兩條布裹好,免得跑熱氣。

  末了一揭蓋子,呼的白氣升騰,一手拿碗一手撿,還不時吹吹。

  「……」

  陳嬸兒不明白啥叫代入感,啥叫生活化,但就這麼一下子,她覺著這劇特好。

  不知不覺,一集終了。

  陳嬸兒咂摸著嘴,意猶未盡,正想叫孫子去睡覺,忽聽外面「咚咚」敲門,鄰居郝大媽進來了。

  「老姐姐,這麼晚咋還來了?」

  「閒著沒事,找你嘮會嗑。」

  大媽往坑沿一坐,瞄了眼電視,樂了,「你也看《渴望》啊?」

  「是啊,這不剛完事麼?」

  「哎喲,我就想說這個,我家那口子還不耐煩,這戲多好啊!」

  「我也覺得好,說不上來,反正跟別的不一樣。」

  「對對,現在都鬼啊神啊,早看煩了。這戲有生活,劉慧芳那房子我以前就住過……哎,你說她是跟王滬生,還是跟宋大成?」

  「我覺著王滬生,長的俊,有文化,姑娘就愛這個。」

  「是啊,我年輕時候也跟王滬生,到老了才知道找個宋大成。」


  倆人嘮了半天,好比書友在群里口嗨猜劇情,都很盡興。

  「這樣,你明天上我們家看去,老劉太太也叫上,人多熱鬧。」

  「行啊,明天準點去!」

  80後對《渴望》的印象,多來自於家長。

  小孩子誰看這個啊?都是家長看,尤其母親、姥姥、奶奶等中老年女性受眾。

  而且不僅這個時代,再過二三十年,還是同等群體霸占著家庭苦情劇、倫理劇、鄉村劇收視率。

  又一天夜裡。

  郝大媽家跟過節一般熱鬧,村裡的電視機越來越多,可聚眾看戲的習慣沒改,一起看有氣氛,瓜子花生都能多嗑二斤。

  「劉大媽是個明白人,王滬生油頭粉面,看著就不是好東西。」

  「大成多好啊,老實能幹,這才是能睡一被窩的老爺們。」

  「喲,您這詞早幾年就流氓罪了。」

  「屁!我孫子都有了,我流氓,我倒想了……」

  「行了行了,開始了!」

  瞬間鴉雀無聲,只有嗑瓜子喝茶水的細響。

  劉慧芳撿了一個女嬰,並決定跟王滬生交往,可談婚論嫁時,這孩子成了王滬生的心病,一直想把她處理掉,於是偷偷扔在了醫院的觀察室里,出來就跟劉慧芳去登記。

  「慧芳!慧芳!你怎麼了,我主意不是挺好的麼?」

  「好?我真沒想到你能說出這個字來?她才兩個多月,是個人!我不知道她父母怎麼想的,但我不會這樣做,你要能找到合適的地方送出去,我當然不會反對,可你怎麼能把孩子扔了呢?完了還去登記結婚!」

  嗡!

  屋內一片吵嚷。

  「我就說吧,我就說吧,王滬生不是好東西!」

  「壞!」

  「也不是壞,頂多是自私,涼薄。」

  「涼個粑粑,丫就一火坑,劉慧芳自個願意跳!」

  「哎呦,看的我這心口疼,真的是太窩火,明天我可不看了。」

  「你忍得住?」

  「我,我看重播不行麼?」

  一集結束,眾人並未散去,又爭論了好長時間,才心滿意足的回家睡覺。

  這段時間以來,大夥的作息都在變化,下班,吃晚飯,有聚會的不去了,好溜達的也早早回來,八點準時坐在電視機前,就等著看《渴望》,看完以後,一群人聚在一塊,討論著《渴望》的劇情。


  播出十幾集後,里程碑式的一代神劇開始顯現威力。

  儼然已經有前世的風采,當真是「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

  ………………

  就在《渴望》漸漸紅遍大江南北之時,六月也如約而至。

  被夜色籠罩的街道上,兩個警察正在在片兒區巡邏。

  儘管嚴打了以後,社會治安環境大大好轉,但小偷小摸的情況仍然時有發生。

  特別是到了晚上,是盜竊案件的高發階段,這塊住宅密集,以往都是重點關照的地方。

  只不過這一路走下來,怎麼走怎麼不對,四下人跡罕見,半天都看不見一個人影。

  「你發現沒有,最近好像消停不少?」

  「嗯,從咱倆出來到現在,我就瞧見一個能喘氣兒的。」

  「媽的真不習慣,光溜溜跟鬼城一樣……哎,那不是老周家飯館麼,以往這個點兒,就數他的飯館最熱鬧,時不時就接到鄰居的舉報,說是擾民,怎麼今兒卻沒聽到什麼大動靜呢?」

  「咱們過去看看,別是出了什麼意外。」

  倆人湊過去,就見坐在前台的中年男子手拿蒲扇,邊扇風,邊打哈欠。

  「老李,你這是怎麼回事?生意怎麼這麼淡?」

  「喲,你們值夜啊……」

  老闆很是無奈:「還不是《渴望》給鬧的,大傢伙都在家看電視,哪還有心思跑出來吃飯喝酒啊。」接著掃視了一圈,視線落在角落的那一桌,坐在輪椅上的男人正和自己的朋友們有說有笑。

  「是《渴望》啊!」

  「這電視劇我也看過,特別是我媳婦兒,天天跟瘋了似的,逮誰跟誰罵王滬生。」

  「可不是嘛,我媽、我媳婦兒最近也五迷三道的,昨天更出息,跟孩子搶電視,不聽話就雙打,一邊打,一邊還罵王滬生,簡直是把氣都撒在他頭上了。」

  「喲,那你回去不變仨人了?」

  「陪著看唄,看看或許還挺好呢。」

  警察見飯館一切無事,提醒一句:「最近小偷多,平時留點神啊!」

  「嗨,您甭擔心,小偷都特麼擱家看電視呢!」

  老周不以為然,撇了撇嘴。

  「哈哈哈,這話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可聽說了,上頭非常重視,說最近治安狀況非常好,很大程度因為這《渴望》電視劇。」

  「喲,那上頭肯定會表示表示,發個獎狀什麼的。」


  「差不多,警民一家親嘛。」

  「………」

  聽著他們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坐在角落餐桌的王碩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聽聽,聽聽,咱們的《渴望》火到小偷為了追劇,都顧不上偷了!」

  「的確有這麼回事。」

  石鐵生笑了笑,據鄭小龍的來電說,收視率高達98%,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公安正打算要給燕京電視藝術中心,以及他們工作室分別頒發「維護社會治安獎」的錦旗。

  「竟還有我們的份兒。」

  方言挑了挑眉,頗為意外。

  「那必須有咱們的一份,若非不是咱們攢出來的劇本,又怎麼能讓鄭小龍他們拍出來呢!」

  余樺說,頒獎地點就定在燕京台,而且在頒完獎以後,還會舉辦有關《渴望》電視劇的座談會。

  「燕京台這回要邀請全國各地的兄弟電視單位來京,借著分享《渴望》製作經驗的機會,好好地出一出風頭。」石鐵生說,魯曉威,乃至燕京台台長,都特意指名道姓地往方言能夠參加座談會。

  「我就不去了吧,否則豈不是喧賓奪主,搶了燕京台的風頭?」

  方言半開玩笑道。

  「怎麼會呢,這回的座談會要是少了您,那這檔次和風頭只會大打折扣。」

  王碩說的這話,便是在座所有人都想說的。

  石鐵生點頭說,「你必須得去,群龍不能無首,你這《渴望》的總編劇可不能缺席。」

  方言思慮了一番,最終答應了下來,然而前腳剛同意,後腳耳畔邊又傳來余樺的聲音:

  「另外,方老師,最近編輯部收到了不少媒體的電話,都想找我們做個有關《渴望》的專訪。」

  「這些媒體幫了我們不少忙,在《渴望》開播之前,就積極主動地幫著宣傳……」

  石鐵生提醒了一句。

  「既然是這樣的話,那這個人情我們必須還。」

  方言環顧四周,做下決定。

  饒是眾人做好了準備,但媒體的熱情程度還是超乎他們的預料。

  單單是《燕京晚報》,就用了三個版來介紹《渴望》:

  「就像《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詞一樣,《渴望》傳達的是理想化企盼。每個觀眾對生活的渴望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劇中人物隨著觀眾的思想和感情會形成不同的渴望,從而找到共鳴。

  ——編劇石鐵生談《渴望》熱。」


  「許多觀眾被劉慧芳的無私大愛感動,但也有觀眾質疑:我就不信有劉慧芳這種人!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好人?魯小威坦然回應:『劉慧芳不是一個做人的楷模,如果把她作為一個模式就錯了,因為《渴望》想歌頌的是一種道德規範——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監製兼總編劇方言談《渴望》。」

  「為節省劇組資金,演員們不住賓館飯店,每天凌晨起床前往拍攝基地,晚上8點多鐘回家。趕上天氣寒冷,卻正好拍夏天戲,攝影棚內沒有暖氣,劇組給每人發了一個暖水袋。

  有一天李雪健拍完戲下場,別人問他,肚子上怎麼有塊紅記,他低頭一看,才發現是暖水袋燙起的一片紅泡。

  ——《渴望》誕生記。」

  緊跟著,整個首都文藝圈也搭上班車,無《渴望》不談,談必及《渴望》。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