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單機南北朝> 第542章 科舉

第542章 科舉

  

  第542章 科舉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歷史經驗告訴蘇澤,要破除門閥政治,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科舉。

  但是科舉和科舉也是不一樣的。

  科舉制度,是決定了王朝選官方式的根本制度,可以說是一個新王朝的基石,甚至可以說科舉制度塑造了一個王朝的內凜氣質。

  唐代科舉重視詩歌,結果就是唐代選拔出了一批極具浪漫主義的官員,他們重視才華,追求浪漫,在文化上塑造了一個盛唐。

  宋代重視策論,導致整個宋代的士大夫都非常關心國事,整個宋代留下了無數政論的文章,無論宋代的軍事上行不行,在官僚體系建設上,可以說是達到了中古時代的巔峰。

  明代重視八股,士風走向保守,在統治術上卻達到了歷史巔峰,反而是平穩時期最長的時代。

  三種方式各有優缺點。

  唐代的科舉方式首先排除。

  其實嚴格來說,唐代科舉考試的還是很全面的。

  唐代科舉分為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經、雜文等。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分為三六九等,唐代科舉到了之中期,秀才科因為太難,考上的人寥寥無幾,其他諸科都有偏科,最後進士科成為最貴重的科目,進士出身壟斷了朝廷要職,成為天下讀書人爭著走的「正途」。

  明代也是一樣,明初還有恩蔭和國子監生入仕的大官,但是到了中期開始就被科舉壟斷,只有走科舉考上的才算是「正途」,才不會被上司同僚歧視。

  唐代進士科的考試,一共有三項內容。

  一是「帖經」,有點類似於現代的默寫、填空題,主要考察對經書的熟悉程度;二是「雜文」,類似於作文題,主要考察詩、賦等題材的寫作水平;三是「策問」,通常為時務策五道,考察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時政事務的對策。

  不過「貼經」是基礎,算是合格性的考試,如果貼經錯了就會被篩掉,屬於大家都要掌握的基本功。

  「策問」雖然也考,但是占比不高,或者說基本上就是人人都能得分的公文寫作題,只要按部就班就會無功無過,不會拉開差距。

  最主要的還是「雜文」,也就是詩賦的寫作水平。

  沒辦法,任何政策,最後都是要人來執行。

  政策再全面,再完美無瑕,執行的人都是有限的。

  而讀書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必然要有側重方向。


  就像是後世再怎麼強調綜合發展,也總有主課副課之分一樣。

  考察詩賦,固然會選拔出文采出眾的官員,但是詩賦的評定標準過於主觀,而且詩詞的個人風格太過於明顯,加上唐代科舉制度不完善,導致唐代的科舉弊案頻發,甚至可以說不是弊案了,提前給考官或者重臣送上自己的得意詩作,在考前就內定人選,都已經是唐代科舉的潛規則了。

  而唐代中後期的「牛李黨爭」,就是在這種不完善的取材制度下,利用科舉作為武器,結黨營私的政治內耗。

  「牛李黨爭」將大唐最後一絲氣數消耗乾淨,最後這個王朝轟然倒塌。

  蘇澤又想到了宋代,但是他又搖了搖頭。

  宋代科舉重視「策論」,聽起來這是個不錯的制度。

  既然科舉考察的是做官的,那寫政論文章也是本職工作吧?

  但是這也同樣的導致了毀滅性的後果。

  首先還是公平性的問題。

  策論對寒門士子不公平。

  重視策論,從官員選拔角度上講自然是好的。

  但是策論不是空發議論,是需要引經據典的分析的。

  對於寒門子弟來說,能夠通讀四書五經是十分不容易了,想要研究寫策論,他們就沒有這個條件。

  就算是印刷技術發展,降低了書籍的價格,那些先秦散文和史書,也不是普通寒門子弟能夠買得起的。

  甚至買得起,寒門家子弟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讀書,哪裡比得上有專門塾師輔導,從小就脫產學習的世家子弟?

  這就和後世推行素質教育,最後有利的都是城市富人階層一樣的,越是學得多學得雜,有錢有閒的世家子弟更容易出頭。

  寒門子弟連教材都買不到,連策論討論的問題都搞不懂,自然沒辦法和這些世家子弟競爭。

  宋代那些進士家族,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下出現的。

  除此以外,全社會過於重視策論還會導致政治觀點的進一步撕裂,北宋新黨舊黨之爭如此激烈,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相比,還是老朱那一套比較好。

  四書是必修課,五經選修一門,考核內容就在官方教材上,絕對不會超綱。

  八股作文雖然公式化,但是也量化了評分標準,讓大家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

  還是後世糊名、謄抄、交叉批改這些反作弊手段,可以有效的保證科舉考試的相對公平。

  至於為什麼是相對公平,任何制度都無法保證絕對公平,能讓所有讀書人都有一個參與機會,並且能夠靠這個機會出頭,就已經足夠了。


  在蘇澤看來,科舉考試的功能不僅僅在於選拔人才。

  除了那些選拔出來的人才之外,科舉也能讓讀書人有一個希望,讓他們安心在鄉野中讀書,讓他們不是在備考,就是在趕考的路上,而不是在地方上欺壓盤剝魚肉百姓。

  這麼一來,崇文閣的制度已經有些實行不下去了。

  隨著蘇澤控制地區的擴張,雖然早就已經做了規劃,崇文閣是永樂城中僅次於郡公府的建築,但是如今校舍都已經住滿了。

  可就算如此,崇文閣的畢業生依然被供不應求。

  這些新歸附州縣都需要官員,光是崇文閣畢業生的數量,遠遠無法彌補這些缺口。

  蘇澤不得不捏著鼻子,讓這些地方的舊官留任。

  蘇澤提起筆,現在的選官制度需要改革了,光是一個崇文閣已經無法滿足要求。

  而且讓所有學子都去崇文閣讀書,這本身也是一種傾向於世家大族的選材方式,就算是提供食宿,這年頭的交通成本和沿途的風險,也不是普通寒門能承擔的。

  是時候建立州學縣學了。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