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未來隱患
第358章 未來隱患
王皓和大領導所說的事情,其實是華夏娛樂圈未來幾年乃至十幾年裡一個很常見的現象。
甚至於這種現象也不僅僅只是局限在娛樂圈,還擴展到了其他的,像是主播、網紅等許多方面。
這個問題歸納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四個字——貧富差距。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網上很火的「日賺一爽」,輕輕鬆鬆一天就能賺兩百來萬,而這還只是娛樂圈的冰山一角。
像是楊穎在拍攝《孤芳不自賞》的時候,靠p圖和扣圖就能拿8000萬片酬。
孫虹雷錄《極限挑戰》,薪酬都是按天算的,一天就有300萬。
還有楊蜜,2013年一年的收入就能達到4,730萬。
那些所謂的頂流明星,片酬輕輕鬆鬆就能上億,隨隨便便露個臉就能賺上千萬。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這合理嗎?這很合理,因為這是正常的市場經濟行為。
這合理嗎?這也不合理,因為這種市場經濟行為,也只是國家飛速發展所產生的「泡沫」,那些拿著天價片酬的演員明星,其本身並沒有能夠與之相匹配的實力。
對於演員藝人天價片酬這個事情,王皓倒也不能說有很大的意見,因為他本身也是屬於娛樂圈中的一員,還是個知名導演,本人的導演費或者是監製費其實也不低。
可他還是在今天選擇提前說出了這件事,不是因為其他什麼複雜的原因,單純只是因為相比他的真正目的,天價片酬這個娛樂圈未來的亂相,能夠更為直觀的讓領導們明白事情的重要性。
是的,你要是和領導說什麼文化入侵啊,說什麼國內影視行業發展的停滯啊、墮落啊,大領導們其實感觸不深,也不覺得這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問題。
可你要是說明星的天價片酬,說他們一場走穴賺的錢比大領導幾年的工資都多,那就足以讓他們想到更多方面的事情了。
「其實造成演員天價片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第一點我剛剛也說過了,自從前年華誼上市,加上視頻網站的崛起,資本熱錢大量湧入影視娛樂行業,市場規模是在迅速擴大的。
內需這一塊是在擴大,可我們國內影視行業的工業化體系發展,卻並沒有跟上內需擴大的步伐。
或者說業內也沒預料到,影視娛樂行業會發展的如此迅猛。
要知道十年以前,國內電影票房能夠破億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那時候誰能想到一名演員的片酬能夠喊到上千萬乃至上億。
行業本身的生產力發展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人才的培養方面也沒辦法像好萊塢以及日韓那樣,快速的複製疊代出受市場歡迎的藝人。
這就致使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國內的影視行業,『優質藝人』這一生產要素的培育和疊代速度將遠遠慢於製造環節的需求。
喇局長那裡應該也有每年在局裡備案的電影以及電視劇數量吧?相比於前年,去年的影視項目增幅是不是十分驚人?」
面對王皓突然發出的提問,喇局長竟然也沒慌,稍稍思考了片刻,竟然就給出了一個較為詳細的數據。
「按照局裡的數據統計,2011年我們的國產電影產量為791部,相比於2010年526部,增幅達50.3%,創2003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至於電視劇,去年備案公示的,也已經超過了1000部。」
王皓對於這個數據倒是並不意外,因為他們星河集團內部也有產業發展調查小組,相同的數據也同樣曾出現在他的案頭。
「是啊,如此多的作品數量,都需要分銷給各大電視台、視頻平台以及院線來消化。
而在這整條娛樂產業鏈中,各方都會面臨巨大的壓力。
投資方要面臨收回成本的壓力;製作方要面臨投資方、GG商以及播出平台和院線方的壓力;平台方要面臨GG主的壓力;院線要面臨經營的壓力;GG主也要面臨自身品牌效果轉化的壓力。
這所有的壓力,最終又都指向了影視作品的收視率、播放量、票房以及在市場上的反響等等。
在國內大多數影視作品的劇本立意、製作水平、宣傳水平等都無太多差距的情況下,此時啟用名氣更大的流量明星,無疑是最大的賣點,也是風險最小、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所以花大價錢的投資方、電視台、製作方、發行方乃至視頻平台,為了規避風險,確保利益最大化,也只能把所有的籌碼都押注在正當紅的藝人身上。
這就更進一步剝奪了新星藝人的露臉機會,並且延緩了他們的疊代速度。
最終的結果就是影視行業的供求體系產生了不平衡,作為稀缺資源的那一方形成追漲與泡沫,演員片酬大幅度提升,瘋狂溢價,製作方寧可開更高的片酬搶當紅藝人,也不願意啟用新人。
而高昂的片酬開支,又會進一步壓低影視製作過程中投入到服裝、布景、道具以及幕後人員上的成本,降低電影質量。
如此,演員片酬越高,影視劇質量就越差,影視劇質量越差,就越是依賴大牌明星,給演員越高的片酬,這就形成了一個負循環。
長此以往,國內影視產業的製作水平就一直難以得到升級,市場上活躍的也總是那麼一小撮熟臉明星,大眾也會因為天價片酬和台前的光鮮亮麗而對影視娛樂行業更加追捧。
年輕人未來的夢想也不再是讀書上進,而是出名、走紅當藝人,一切向流量以及資本看齊。」
王皓後面這話就說得有些嚴重了,由不得大領導、喇局長以及韓三坪不重視。
因為宣傳口可不僅僅只是負責管理審核影視劇,其本身的主要職能還有著負責引導社會輿論,從宏觀角度指導精神產品的生產,部署全局性思想引導任務,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和改進群眾思想教育。
如果說未來真的出現「流量時代」,那就是他們政策管理上的失誤。
只不過即便是這樣,大領導也並未急著開口。
一方面是他們這種人的養氣功夫已經足夠到位,王皓所說的也只是未來的一種現象,還不足令他們失態。
另一方面嘛,自然是他們對王皓還是較為信任的,這年輕人能夠有今天這番成就,那就不是個只會誇誇其談的人。
既然他今天敢當面提出這個問題,那必然就是提前就考慮好了一切,應該也會針對這種問題拿出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
果然,王皓頓了頓之後,又繼續說道:
「作為一名科幻電影導演,我當然是希望演員的片酬能夠和整部電影的製作成本達到一個合理的比例,這樣我才能將更多的錢投入到電影技術、設備以及特效的研發上,將錢投入到幕後團隊上。
就好像我的這部《盜夢空間》,即便是好萊塢巨星萊昂納多,片酬最多也就只有2000萬美元,占整部電影總製片成本的10%,而不是將至少50%以上的資金都付給演員,並且這50%有80%是付給明星。
只不過就目前而言,在社會上進行呼籲,或者是對明星片酬進行監管,官方發布明星『限薪令』,這些的作用都很有限。
因為『天價片酬』這種事情,說到底還是商業現象,是經濟行為。
這個問題原因眾多,不從根本上進行解決,僅僅只是約束演員,作用並不大。
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限我的薪,我也能從其他地方找補回來,像是讓演員在劇組裡多掛職幾個職務,多領幾份薪水,自帶團隊進組,,增加宣傳路演費用,這些都是有可行性的。
當然,好消息是現如今影視行業演員『天價片酬』的情況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還有時間來防止這個問題繼續發展變得更加嚴重。」
「那應該怎麼做呢?」
韓三坪適時地問了一句,作為華影集團的負責人,他們公司每年也有不少影視項目,關心演員片酬這個問題,倒也理所當然。
「在這方面,我們星河集團,其實一直都在努力。」
王皓微微一笑,並未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講述起了過去這幾年裡,星河集團在做的工作。
「努力的方向有兩個方面,一是勤修內功,二是外引強援。
為了發展國內的電影工業化,給拍攝國產科幻做準備,我們星河集團一開始就著重於影視幕後人才和技術的積累。
技術這方面,我們除了和好萊塢的索尼影業以及特效公司合作,引進、採購他們的技術、設備以外,同時也和國內的一些高校以及設備廠家建立了合作關係,一起進行這方面的研發工作。
至於幕後人才方面,我們的星鬥文化,是國內首家和幕後人員進行簽約的經紀公司。
過往,劇組的幕後人員,像是燈光、攝影、道具、美術、化妝、配音這些,往往都是作坊式的傳、幫、帶體系,工作就是和劇組簽合同,很少有影視製作公司願意培養幕後人員,大多都是有項目了,就通過熟人進行招聘,項目結束就解散劇組。
我們星河集團簽約了大量的影視幕後人才,為其提供五險一金和基本工資,給那些行業內較為底層的幕後人員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還通過和上京電影學院的合作,對這些幕後人員進行培訓。
如今簽約在星河集團的幕後從業者有上萬人,正是這些人才,為《原始碼》、《戰狼》、《盜夢空間》這樣的國產科幻電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是的,雖然《盜夢空間》的主演是外國人,但整個劇組的幕後,包括特效,都是我們星河集團的員工在負責。
甚至於如今隔壁的星河影都里,還有不少好萊塢的電影劇組來這邊拍攝製作,為的就是我們這邊遠比好萊塢本土實惠的幕後從業人員。
有了大量優秀幕後人才這個製作優良作品的基礎,演員號召力這一項,在我們星河集團的項目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然,這只是現在,未來隨著星河集團的發展,我們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是極大的。
按照我們旗下的好製片網統計,目前在我們網站上登記的幕後人員中,S級的幕後從業者,也就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只有28人,A級幕後從業者是117人,B級863人,C級21924人,D級約有3萬多人。
通過這個數據可以看得出來,在人才梯隊的組成上,國內影視行業目前還處於高端人才稀缺,中層技術人才匱乏,基層人員素質堪憂的局面。
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因為我們好製片網在市場份額上,已經占據了70%,也就是說全國的影視幕後從業者中,已經有70%都參與了我們的評級考核,登記在了好製片網上。
剩下的,要麼是在其他影視公司工作,要麼就是連我們公司和國內三大影視院校以及影視協會組織的技能等級考核都無法通過。
未來,隨著影視行業規模的飛速擴大,人才不足將會成為制約我國影視行業發展的瓶頸,是華夏從影視大國向影視強國轉變過程中的一個嚴重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星河集團在過去這幾年裡,也聯繫了幾家影視院校。
在過去,這些影視院校是影視人才培養的主力,以京影、央戲、魔影等為代表的專業院校以及其他院校中開設的影視專業,為電影行業輸送了大批人才。
可現在這些高等院校輸出影視人才的速度,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的急速擴容了。
同時很大一部分初出茅廬的影視院校畢業生,其能力值與影視公司的期望值之間,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王皓拿起手邊的文件,示意秘書遞給三位領導。
「按照我們公司從幾大影視院校那裡拿到的數據,各大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後,真正能夠進入這一行從事相關工作的,實際上不到40%。
而根據我們公司從其他影視製作公司那裡調研到的情況來看,包括幾大知名院校在內的影視院校畢業生,都難以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
這也反映了我們國內影視院校的教育和行業的實際需求之間,依舊存在著巨大的落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