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從牧野之戰開始的千年世家> 第999章 唐運衰頹夏國盛,五司並重路台出

第999章 唐運衰頹夏國盛,五司並重路台出

  第999章 唐運衰頹夏國盛,五司並重路台出

  夏承乾十一年,後唐長興四年

  眼睛夏國收江陵,降蜀地,後唐的版圖一步步後撤,幾近損失了一半的國土。

  雖然多是附庸之地以及新附之地,但版圖的縮水,是不可作假的。

  與之相對的,便是夏國一路高歌猛進,上下齊心。

  如此對比之下,便顯得李嗣源昏庸無能,喪土失疆。

  若不是李嗣源登基前的戰功支撐,以及自己身為李克用養子的身份加持,早就被下面的人推翻了。

  因此,他急需一份軍功,支持他往後的統治。

  不然還不等他死,下面的人便要造反了,皇位必然不被他這一脈的子孫所有。

  

  三月五日

  夏州党項人首領,定難節度使李仁福卒。

  三軍立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李仁福次子李彝超為留後,並上書請求冊立李彝超為新任節度使。

  定難軍的請立書來到長安,李嗣源心思活絡,欲用「換鎮」的方式兼併夏州定難軍。

  結果遭到李彝超的嚴厲抵制。

  李嗣源「大怒」,調兵攻打夏州。

  誰知征討的唐軍久攻不下,又逢北方契丹人犯邊,他騎虎難下。

  好在李彝超也知道僅憑自己一支邊軍是無法與占據整個關中、河東、河北一半、河內的唐國相比的。

  於是再次上書給李嗣源,陳明利害,自行認錯,並點出了現如今契丹人才是公敵,請聖人息怒,自己願意上貢馬千匹,用以贖罪。

  李嗣源有了階梯,順勢而下,接受了李彝超的賠罪,並授任其檢校司徒,充定難軍節度使。

  解決了定難軍的叛亂,便是契丹人的威脅。

  秦王李從榮上奏現在北方局勢危急,需要一名大將統帥邊軍。

  經過朝議,群臣認為只有石敬瑭、康義誠二人能夠擔此大任當。

  恰好石敬瑭本來就不願做禁軍副帥,自願北上。

  十一月

  李嗣源調天雄軍節度使石敬瑭兼任侍中、充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北京留守,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

  經過石敬瑭的調整防線,並配合夏薊北都督、薊王白濤的支援,總算是將契丹人壓回草原。

  然而契丹、定難二事解決,但連番的出兵失敗,讓李嗣源的威望降至冰點。


  軍中流言四起,都認為李嗣源已經不復以往的威勢。

  面對這種情況,李嗣源只能下令厚賞士卒,以籠絡軍心。

  但造成的結果便是士卒更加驕縱,朝廷不能制。

  十一月二十六日

  不管唐國如何紛亂雜叢,夏國仍舊依照著既定戰略往前穩步行走。

  白澗召集各省府重臣,他要宣布一項大事。

  「至今,夏國全國已有一百三十二州,五百六十三縣,按照現有行政區劃,已經無法順利指揮州縣,朝廷很難啊。」

  「陛下,臣以為可恢復唐時期的道台制,在全國設劃道台,每道管理若干州縣,以減輕朝廷壓力。」

  尚書左僕射白展文打頭出列提議道。

  不難猜想,這絕對受到了白澗的授意。

  「臣等附議。」

  右僕射蘇彥剛、戶部尚書崔友光、中書侍郎趙慶、門下侍郎滕鎮濤等民政重臣都起身道。

  白澗點了點頭,想了想說道:「前唐的道台制度可行,卻不能完全照抄,應該有所發展。」

  「朕的意思是改道為路,並且不再是前唐的監察區,而是改為州、縣性質的行政區。」

  眾人面面相覷,不是很了解白澗的思路,果斷出言道:「請陛下明示。」

  「朕意,路一級的官員將分為五個部分,即民政、刑政、財政、兵政、學政分權,互不統屬。」

  「五司長官由中央派出專員擔任,代表中央朝廷。」

  「民政置『承宣布政使司』,設『承宣布政使』或稱『布政使』一員,處理路內一切民事,正三品。」

  「刑政置『提點刑獄使司』,設『提點刑獄使』或稱『刑獄使』一員,處理路內一切刑事,正三品。」

  「財政置『提舉常平使司』,設『提舉常平使』或稱『常平使』一員,處理路內一切財政,正三品。」

  「兵政置『都僉兵馬使司』,設『都僉兵馬使』或稱『兵馬使』一員,處理路內一切兵政,正三品。」

  「學政置『提督學政使司』,設『提督學政使』或稱『學政使』一員,處理路內一切學政,正三品。」

  「與之相對的,在州廢刺史,設知州,正五品。」

  「又設通判,從五品,作知州的副手,協助其處理州內一切事物。」

  「其下又有五判諸曹,其中五判分別為:『判某州民事』、『判某州刑事』、『判某州財事』、『判某州兵事』、『判某州學事』。」


  「五判官由通判管理。諸曹由知州直屬。」

  「判官正六品,曹官從六品。」

  「在縣設知縣,照舊由縣丞為副手,主簿、典倉、典獄、縣尉、教諭四人輔佐。」

  「其中主簿輔佐知縣管理民事,典倉輔佐知縣管倉儲,典獄輔佐知縣管刑律,縣尉輔佐知縣管兵事,教育輔佐知縣管縣學。」

  「知縣正七品,縣丞從七品。主簿等縣城佐官正八品,諸房從八品,其餘巡檢、典史、村正等低級官員,正九品、從九品不等。」

  「當然還有書吏、衙役、師爺、仵作等不入流的吏員,則是另一個體系。」

  白澗頭一次長時間的為臣子解釋具體的官制,因為這次的改制,相當於對現有的地方官制進行顛覆性改變。

  完全剝奪了地方一家獨大的可能性。

  花費了很多時間,白展文等人才釐清了其中的關係。

  「陛下聖明,如此定製,確實可以更深層次的掌控地方,但路一級就設置了五司,是否過於冗員。」

  「而且五司並事,沒有一個領頭羊,在京畿地區還好,若在偏遠地區,是否會造成事情反應遲鈍。」

  「而且不同地區對於某一項事物的側重不同,如青州地區側重學政,薊北地區側重兵事,新附的成都地區則側重民事,開封府則側重商事。」

  「如何保證其他司不扯該司的後腿,僅憑五司並重,恐怕無法解決當地的具體事務。」

  戶部尚書崔友光大體上同意白澗的預設,但還是對地方權力太過於分散,無法集中力量辦大事感到擔心。

  白澗對此早有對策,出言道:「這事朕也有預料,若某地側重一事,則由中央派專員巡撫該路,專司撫某事。隨置隨撤。」

  「若當地戰爭起,則可派總督改路軍事,提調改路一切軍政,該地都督區亦要配合。以免去地方尾大不掉之憂。」

  聽到白澗如此說,崔友光便沒了意見。

  看到眾人都沒有意見,白澗便將這件事交給他們,儘快擬定出細則,交由他審批,早日推行下去。

  「臣等謹遵聖命。」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