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時隔十年,金茂首次與大皇子金臨會面。

  對於這個長子,金茂印象不深。

  因為金臨年幼的時候,金茂南征北戰沒時間照料,後來天下一通,金臨沒幾年就外放歷練。

  可以說,金茂對這位長子的感情微薄,反倒對四皇子金哲印象不錯。

  今天是小朝會,沒什麼重要的事情商議。

  主要還是對大皇子金臨的安排。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南陽王劉協上奏:「請陛下封大皇子尚書令。」

  如今軍機處剝奪大部分尚書令職權,但仍難改慣性,尚書令還是關鍵要職,僅次於軍機大臣。

  劉協的這番用意,是個人都看得出來。

  「太尉以為如何?」金茂作為皇帝端坐大殿之上,詢問道:「此舉是否合制?」

  太尉周瑜出列道:「陛下,尚書令一職,歷來由德才兼備之臣擔任,以輔佐陛下處理國家政務。大皇子金臨雖為陛下長子,但其能力與經驗尚需磨礪,驟然委以如此重任,恐難以服眾,亦恐對大皇子自身成長不利。臣以為,不妨先讓大皇子從基層歷練起,逐步積累治國經驗,待時機成熟,再行擢升,方為穩妥之策。」

  金茂不置可否。

  南陽王劉協反駁道:「太尉大人此言差矣。大皇子身為儲君之選,自當早日接觸並熟悉國家大事,方能日後擔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尚書令一職,雖責任重大,卻也是鍛鍊儲君的絕佳機會。若一味讓大皇子在基層歷練,何時才能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國之棟樑?再者,大皇子自幼聰慧過人,又有陛下親自教導,其能力與見識豈會淺薄?臣以為,此舉非但無礙大皇子成長,反而能加速其成長進程,望陛下三思。」

  金茂看向戲志才,問道:「司徒以為如何?」

  司徒戲志才出列道:「陛下,微臣以為,培養人材如育林木,需循序漸進,方能根深葉茂。大皇子固然天資卓越,然治國之道,非僅憑聰慧與學識所能盡攬。基層歷練,猶如樹木之初,紮根土壤,方能汲取養分,日後方能枝繁葉茂,遮蔽一方。直接委以尚書令重任,雖顯重視,卻也恐其根基未穩,難以承受風雨。微臣建議,不妨先讓大皇子在多個關鍵部門輪崗,熟悉各部門運作,積累實戰經驗,再逐步提升其職責,這樣既不失鍛鍊之意,又能確保國家政務平穩過渡,實為兩全之策。望陛下審慎考量。」

  不愧是「吾之子房」南波萬,果然懂朕心意。

  然而,南陽王劉協並不是孤軍奮戰,尚書郎陸遜出列為金臨搖旗吶喊道:「陛下,微臣陸遜有幾分淺見,願為陛下分憂。大皇子天資聰穎,自是國之棟樑之選,但正如南陽王所言,不做嘗試又如何知曉結果?微臣以為,輪崗之策固然穩妥,卻也不應忽視大皇子自身的特質與潛能。或許,在特定領域內,大皇子能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才華與決斷力,提前賦予其適度權責,不僅能加速其成長,更能激發其潛能,為國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再者,微臣斗膽提議,設立顧問團,由朝中經驗豐富之老臣及幾位青年才俊共同組成,專門輔佐大皇子處理政務,既保安全,又促成長。如此,大皇子在實戰中學習,在老臣們的指引下少走彎路,未來接掌大權時,自能得心應手,國家亦能因此更加昌盛。

  望陛下明察秋毫,綜合考量各方意見,為大皇子鋪設一條既穩健又充滿挑戰的成長之路,確保我大漢江山千秋萬代,穩固不衰。」

  此外,微臣還認為,應加強對大皇子在品德修養與民本思想方面的培養。可令其定期微服私訪,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體驗民生百態。這樣不僅能增進其對民間實際情況的理解,更能培養他心系蒼生、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同時,可邀請天下名士,定期於宮中舉辦講座,講授古今中外的治國方略與聖賢之道,以拓寬大皇子的視野,豐富其思想內涵。

  再者,設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與反饋機制,對大皇子在學習與政務處理中的表現進行定期評估。這不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調整培養策略,還能讓大皇子在不斷的反饋中自我反省,持續進步。同時,公開透明的考核機制也能增強朝野上下對大皇子能力的認可,為未來順利接班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多元化的培養方式、實戰經驗的積累、品德修養的提升以及科學的考核機制,大皇子必能在陛下與群臣的悉心栽培下,成長為一位德才兼備、深受人民愛戴的君主,引領我大漢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望陛下深思熟慮,採納微臣之策,以保我大漢基業長青,國泰民安。」

  「伯言此話尚早。」金茂出聲道:「金臨還不是儲君,今後能不能成為皇帝尚未可知。」

  陸遜(字伯言)微微欠身,目光沉穩而堅定:「陛下所言極是,世事難料,未來充滿變數。然而,正因如此,我們才需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大皇子金臨殿下若能在各方面皆有所成,即便前路坎坷,亦能以其實力與威望,贏得更多支持與信任。臣所提之策,旨在為大漢培養一位能夠應對未來風雨、引領國家穩步前行的領袖,而非單純為了某一職位而鋪設道路。」

  「再者,陛下或許忽略了,民心所向,亦是天道所歸。大皇子若能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德行,不僅朝野上下會心悅誠服,百姓亦將視其為希望所在。屆時,無論儲君之位花落誰家,大皇子都將是我大漢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貢獻力量。」

  「臣懇請陛下與諸位大人,不拘泥於眼前的格局,而是以大局為重,共同為培養我大漢未來的棟樑之才而努力。如此,方不負先皇之遺志,亦能確保我大漢江山永固,世代昌盛。」陸遜言罷,再次躬身行禮,言辭懇切,盡顯忠誠與智慧。

  「夠了。」金茂出言制止道:「你退下吧。」

  陸遜心有不甘,卻仍保持著臣子的禮數,緩緩後退,每一步都似在衡量著朝堂之上的風雲變幻。他深知,今日之諫雖未直接觸動龍椅上的決策者,但種子已悄然種下,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或許能生根發芽,引領大漢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退出大殿之時,陸遜的目光不經意間掠過那些或沉思、或交頭接耳的朝臣們,心中暗自思量:權力的遊戲裡,每個人都是棋子,但智者總能找到影響棋局的方法。他雖不能直接改變儲君之選,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大漢培養一位心懷天下的君主,無論這位君主最終來自哪個皇子。


  回到府邸,陸遜立即著手準備,他深知教育與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決定親自編纂典籍,選拔有志之士,不僅教授文武之道,更注重品德與治國理念的薰陶。他相信,只有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素質,才能真正鞏固大漢的基業,讓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子民都成為國家的守護者。

  夜深人靜之時,陸遜的書房內燈火通明,他伏案疾書,筆下流淌的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對國家的忠誠。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陸遜用他的智慧與堅持,默默書寫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傳奇,只為那最終能夠照耀大漢的曙光。而這一切,都將化作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筆,銘記在大漢的史冊之上。

  朝堂之上。

  大皇子金臨出言為自己辯解:「父皇,兒臣一心為國,所行之事皆是為了大漢的繁榮與穩定。兒臣知道,提升國民素質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視邊疆的穩固與對外的交流。兒臣近來正籌備與鄰國建立友好關係,以期通過和平手段擴大我大漢的影響力,這也是為了國家的長遠考慮。」

  皇帝的目光深邃,望向大殿之上每一位臣子的臉,似乎在衡量著每個人的心思與忠誠。「金臨,你的心意朕已知曉。然則,國之大者,非一日之功,需內外兼修,方能長治久安。陸遜卿所言提升國民素質,乃治國之本;而你主張的外交策略,亦是強國之道。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南陽王劉協適時進言:「陛下聖明。我大漢正值盛世,更需廣納賢才,內修政理,外展宏圖。臣以為,可設立專門的學院,以培養更多有識之士,同時加強邊防,確保國家安寧。」

  一時間,朝堂之上議論紛紛,各路大臣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整個大殿充滿了為國家未來籌謀的氣息。而在這股力量的匯聚下,大漢的未來似乎正逐漸展現出一幅幅宏偉的藍圖,等待著去實現,去超越。

  大臣們在一旁默默傾聽,心中暗自點頭。他知道,真正的變革需要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整個國家的覺醒與團結。而他,願做那默默奉獻的燭光,照亮大漢前行的道路,直至黎明的到來。

  「大皇子尚且年幼。」金茂準備蓋棺定論,道:「尚不足以負擔尚書令之職。」

  「父皇!」金臨喝道:「兒臣已近而立之年,不年幼了!」

  金帝目光深邃,望向金臨,眼中既有審視也有期許。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有力:「年齡非衡量能力之唯一標尺,然責任心與智慧,卻為治國者不可或缺。臨兒,你確有進取之心,朕心甚慰。但尚書令一職,關乎國計民生,需深思熟慮,方能決斷。」

  朝堂之上,氣氛一時凝重。幾位老臣相視一眼,皆從對方眼中讀出了幾分憂慮與期待。他們深知,這場關於尚書令人選的爭論,實則是對大漢未來走向的一次重要探討。

  「陛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臣出列,聲音中帶著幾分顫抖卻異常堅定,「臣以為,大皇子雖年輕,但近年來在地方歷練,政績斐然,深得民心。且其勇於擔當,心懷天下,實乃尚書令之不二人選。臣懇請陛下,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國家大局為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響起了一片附和聲。金帝微微一笑,目光再次掃過在場眾人,似乎在衡量每個人的心思與立場。最終,他的目光定格在金臨身上,那眼神中既有父親的慈愛,也有君王的威嚴。

  「臨兒,」金帝緩緩說道,「你既有此心,朕自當考驗於你。即日起,你暫代尚書令一職,處理日常事務,以觀後效。若你能不負眾望,朕再考慮正式任命之事。」

  金臨聞言,心中激動難掩,雙膝跪地,高聲應道:「兒臣定當竭心盡力,不負父皇厚望,不負大漢百姓!」

  朝堂內外,一片譁然。這場關於尚書令的爭論,最終以金臨的暫代而暫時落下帷幕。但每個人心中都明白,這只是大漢變革之路上的一個小小開端,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長。

  金茂點頭道:「退朝吧,三公與軍機大臣們留下。」

  南陽王劉協跟大皇子金臨不甘心就這麼退去,但除了聽令,沒有別的辦法。

  等到大殿內沒了外人,皇帝金茂看向軍機大臣龐統道:「士元,盯緊大皇子,不要讓其做出格之事。」

  龐統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抹深沉:「陛下放心,微臣自會安排妥當,確保大皇子的一舉一動皆在掌握之中。此外,尚書令一職空缺,朝中事務繁雜,還需儘快物色合適人選,以穩大局。」

  金茂輕嘆一聲,目光深邃:「此事朕亦有考量。尚書令一職,關乎國運,非德才兼備者不能勝任。朕欲從各地舉薦之賢能中擇優選拔,同時,也要留意朝中現有人才,看是否有合適人選可暫代其職,以待更佳人選出現。」

  一旁的三公之首,太尉周瑜緩緩開口:「陛下所言極是。尚書令職責重大,選拔需謹慎。臣建議,可設立一個臨時審議委員會,由三公、軍機大臣及部分德高望重的老臣組成,共同審議候選人資格,確保人選公正無私,能力出眾。」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讚許之色:「周太尉此議甚好,便依卿所奏。此事便交由太尉與士元全權負責,務必在短期內給出一個令朕與朝野上下滿意的方案。」

  眾臣領命,心中皆感責任重大。大漢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每一次人事變動,都牽動著國家的未來。(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