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耕戰三國從收編百越開始> 第361章 編寫東漢百科全書

第361章 編寫東漢百科全書

  第361章 編寫東漢百科全書

  張飛並沒有收到劉備的傳信,半真半假的消息也是金茂命人傳給他的。

  見過關羽後,張飛就老實地回西南軍區復職去了,懲罰自然免不了,直接降三級成了後勤打雜校尉之一。

  從此之後,張飛老實了許多,甚至思想也放開了,娶妻生子,還納了幾房小妾,日子逐漸變得平淡。

  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仕途上,張飛最終也就封了個列侯,到少將便再也升不上去。

  洛陽。

  劉備沒有等到關羽、張飛的回信,心灰意冷之下,意外從士族口中得知,劉協有意退位讓賢,新皇是誰自然不用多說。

  即便這只是一種猜測,然而,劉備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立馬就感覺出其中的真假。

  這天,劉備單獨求見劉協。

  「陛下可是要退位?」

  如此直接的問話,讓劉協很是不爽,再怎麼說,他也是皇帝,還輪不到劉備來質問。

  「放肆!」

  劉協大怒,拍案而起,殿內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侍衛們紛紛投來警覺的目光,卻不敢輕舉妄動,只因這二人,一位是名義上的九五之尊,另一位則是僅存的九卿。

  劉備面不改色,目光堅定,他深知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清楚自己與劉協之間那微妙的君臣情誼。他緩緩上前一步,聲音低沉而有力:「陛下,臣非有意冒犯,只是天下大勢,已然明朗,陛下只需讓吳王還政,這天下便還是大漢的天下!」

  劉協聞言,怒氣稍減,但眼中的落寞卻難以掩飾。他長嘆一聲,緩緩坐下,目光空洞地望著殿外的天空,仿佛在回憶往昔的輝煌與今日的無奈。

  「玄德公,說得輕巧。還政二字簡簡單單,可真能做到嗎?」

  劉備見狀,心中暗自嘆息,他深知劉協的無奈與掙扎,也理解其作為君主的苦衷。他上前幾步,躬身行禮,語氣溫和卻堅定:「陛下,臣願以微末之軀,為陛下分憂解難。若陛下信得過臣,臣願誓死請求吳王還政!」

  劉協聞言,目光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感激也有期待。他深知劉備的才能與忠心,更明白此時大漢江山需要這樣的忠臣良將。他緩緩點頭,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釋然:「玄德公,朕……朕信你。只是吳王並不好相與,你還是別去了。」

  劉備心中一凜,明白劉協的擔憂與顧慮。他躬身再拜,大義凜然道:「臣便是死了,也是為大漢社稷而死,後人自會稱頌,陛下不必為我惜身!」

  此話一出,劉協反倒起了愛才之心,禪讓之事,無法阻擋,還不如為將來的事好好謀劃一番。


  「罷了。」劉協捂著腦袋躺在龍椅上,無力地說道:「如此大事,豈是一個人三言兩語便可解決的事。」

  「玄德公好意,朕心領了。今後若是玄德公不棄,我便是成了無用之王,也定要為玄德公謀求一官半職!」

  劉備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劉協此言非虛,乃是出自肺腑的感激與信任。他連忙上前幾步,再次躬身行禮,言辭懇切:「陛下言重了,備雖不才,但得陛下如此厚愛,實乃三生有幸。備願以綿薄之力,護我大漢江山周全,無論陛下身在何處,備都將視陛下為君,忠心不改。」

  「至於官職,備從無貪念。只願陛下能安享太平,待天下安定之日,再論功行賞亦不遲。當前之急,乃是穩定朝綱,安撫民心,備願領兵在外,掃清寰宇,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劉備的眼神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深知前路艱難,但為了大漢的復興,為了黎民百姓的安寧,他願意付出一切。

  劉協見狀,心中略感寬慰,他深知劉備的忠誠與能力,是當下能夠依靠的少數力量之一。

  但是他卻搖頭道:「玄德公心懷天下,朕甚感欣慰。領兵之事暫且不論,朕倒是希望玄德公能助我完成禪讓之事。」

  劉備不可置信地抬頭,劉協親口承認這件事還是給予劉備極大的打擊。

  劉備的眼中閃過一絲愕然,隨即迅速恢復平靜,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皇權旁落,禪讓之事雖非他所願見,卻也是現實所迫。他緩緩跪下,雙手抱拳,聲音沉穩而堅定:「陛下,臣雖不才,但誓死效忠大漢,若禪讓之事真乃天命所歸,臣必當竭盡全力,確保過程平穩,減少動盪,護我大漢子民免受戰火之苦。」

  劉協見狀,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既有對劉備忠誠的感激,也有對江山易主的無奈。「玄德公,你之心意,朕已知曉。朕雖為天子,卻已無力回天,只願這天下能在賢能之人手中,重歸太平。你與曹孟德、孫仲謀等諸侯相比,更顯仁德,朕相信你定能帶領大漢走向新的輝煌。」

  劉備聞言,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接下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重擔,更是無數百姓的期望。他再次叩首,誓言旦旦:「臣劉備,定不負陛下所託,不負天下蒼生。待時機成熟,臣定將掃清四海,恢復漢室榮光,讓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

  隨後,劉備與劉協商議起禪讓的具體事宜,兩人雖心懷各異,但在這一刻,卻都為了大漢的未來而共同努力。

  而劉協,則在這段日子裡,更多地沉浸在回憶與反思之中,他深知自己雖貴為天子,卻無力改變大局,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劉備等忠臣良將身上。他默默祈禱,願大漢的明天能夠更加美好,百姓能夠真正過上安寧的日子。

  …


  洛陽,伊闕關。

  劉備作為劉協使者,請金茂進洛進行禪讓之事。

  按照禮儀,需要進行三辭三受。

  但是大臣們死的死,歸隱的歸隱,誰也不知道具體細節。

  幸好金茂曾拯救了大漢圖書館,裡面就有詳細記載。

  然而,幾十萬策竹簡中想要找出來也並非易事。

  於是,金茂讓劉備回復劉協,這件事先等等,找到書籍再辦也不遲。

  至於洛陽內的一切,正式與外界相通,三公九卿則空閒著,暫時由金茂下屬官吏負責相關事宜。

  而劉協自願要禪讓這件事,金茂也命人向全國傳播出去,預計兩年之後,正式登基。

  在此之前,很多事情需要開始準備。

  首先,東漢書籍需要進行整理。

  金茂準備按照東觀所得書籍為基礎,編練一本百科全書。

  隨著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捨棄竹簡,使用紙張,只是時間問題。

  荊州、益州、揚州已經全面使用紙張,就連百姓家中偶爾也能看見幾張。

  長江以北、交州等地,則還要等一等,實在是人手不夠。

  百科全書的編寫人員,金茂本想指定幾人編寫,不曾想這件事受重視的程度遠超想像。

  不僅在任的戲志才、荀攸、賈詡等重臣強烈要求加入其中,其他讀書人就更不用說了,甚至連一向淡泊名利的闞澤、吳范等人都萬分上心。

  或許金茂無法理解,青史留名對文人志士的誘惑,但群臣的狂熱肉眼可見。

  於是,第一屆全國學術研討大會正式召開。

  跟上次全國辯經大會不同,這一次不設題目,而是要讓每個想要編寫《東漢百科全書》的人,主動上交著作。

  每個人不限題材、不限數量、不限學科,只要你認為自己是這方面專家的人,全都能上來露一手。

  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個人必須要在文章中強調是哪一門學科,否則不錄入在內。

  這下子,全國上下立馬就陷入了學術狂潮之中。

  已經搜刮過一波隱士學者的土地上,再一次冒出一大群牛逼人物。

  諸葛亮、龐統等人的老師,各類消失於歷史上的冷門學科,甚至連左慈、南華仙翁這樣傳說中的神仙人物也下場來。

  一開始,金茂還有些擔憂,會不會被這些人傳說中的「修仙者」看穿身份。

  後來,經過接觸才發現。


  這些「修仙者」確實有些門道,但還沒到邪門的程度,金茂穿越這件事自然就沒人看穿。

  於是,金茂特意召回神信教理事長白石,回荊州跟這些神仙人物交流,期望能獲得一些好東西。

  誰知,白石自哪以後就一直神神叨叨,把一個講究信仰的神信教變成了迷信教,都快把金茂捧上了天。

  無奈,金茂只能制止情況繼續惡化下去,讓白石沿著之前的安排走。

  白石一如既往地聽話,再也沒搞過那套神鬼玄說。

  比較冷門的學科,只有一兩人發表文章,也就沒什麼好競爭的,全部編進去就完事了。

  但熱門學說,比如,儒、道、法、墨等,文章多如牛毛。

  甚至像儒家這樣的天下第一大學科,那文章數量,恐怕比東觀幾十萬冊藏書還要多。

  自然不可能全都編進百科全書,要挑選其中優秀的文章寫進去。

  這樣一來,就得有評委。

  可評委從哪出?

  大儒都被送進了洛陽,要麼老死,要麼在動亂中被殺死,留在外面的人,大多數大儒弟子或者像諸葛亮、龐統這樣不純的儒家弟子。

  讓這些人當評委,別說後世人能不能同意,就連現在人也不能同意啊。

  難道再來一次辯經大會?

  也不是不行,距離上次辯經大會已經過去一年,按照後世的習慣,每年舉辦一次也說得過去。

  金茂大手一揮。

  新一屆辯經大會再次召開。

  只不過,這一次賽制有些不同。

  儒家學派就跟儒家學派辯論,道家則跟道家辯論,投票的人也變成各派學子,且這次不排名,只看淘汰。

  賽程很簡單,勝一場進入勝者組,敗者進入敗者組,最終看各家學派參與人數決定最終賽程。

  比如人數最多的儒家,預計參與辯經人數將超過五萬人。

  肯定不可能五萬人都入選,敗者組要經過四輪淘汰賽,最終約有一千五百人留下,而勝者組只要經過三輪淘汰,約有三千人留下當評委。

  再比如道家參賽人數第二多,也有一萬餘人,那麼分出勝、敗兩組後,分別進行兩、三輪淘汰即可,最終留下人數跟儒家差不多,也就少了幾百人。

  以此類推。

  評選文章時,就簡單了。

  金茂會將每一份文章複印幾千份,按照不記名投票原則,只有超過半數投票的文章能錄入百科全書。


  這樣一來,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徇私舞弊。

  只不過,評委們的工作量就有點大了,畢竟像儒家學派那樣幾十萬份文章要看完、評價完,半輩子也就過去了。

  於是,很多人當場就被勸退,其中包括金茂麾下的重臣們。

  反正只要文章寫得好,就能錄入百科全書,那還當個毛的評委,做那幾千分之一?

  還不如多謝幾篇,讓這些評委們一輩子都鑽在裡面別出來了。

  這樣的情況,自然有聰明人想到了,立馬就報告給了金茂。

  金茂聞訊,眉頭緊鎖,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編纂百科全書乃是國之大事,旨在匯聚天下智慧,傳承文化精髓,而非成為個別權貴的名利場。若真讓此等風氣盛行,非但違背了初衷,更可能讓這部鴻篇巨製淪為笑柄。

  於是,金茂迅速召集了智囊團與幾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共同商討對策。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他們決定採取雙重審核制度,並引入匿名評審機制。首先,由初篩團隊負責篩選掉明顯不符合標準的稿件,減少評委們的工作量;其次,對進入複評階段的文章,採取匿名方式交由多位評委打分,並設置最低閱讀量要求,確保每位評委都能全面、公正地評估每一篇文章。

  此外,金茂還下令設立了一個監督委員會,由來自不同領域的公正人士組成,負責監督整個評審過程的透明度與公正性。任何被發現有徇私舞弊行為的評委,都將受到嚴厲的懲處,甚至被永久剔除出編纂隊伍。

  這樣子也不能夠解決新文章的事情,畢竟,只要人活著,就不會停止創作。

  一個新潮的念頭出現在腦海,金茂決定辦一個期刊,找幾個主編審核新文章,只要能上得了期刊,便能進入百科全書的審核中。

  剩下的事,就只有評委團的生活問題了。

  好在這些人頗有古之風範,視金錢如糞土,只要管飯就行。

  那就沒什麼好說的,幾萬人,金茂還是養得起。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