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耕戰三國從收編百越開始> 第341章 劉協:皇帝就該跟百姓同甘共苦

第341章 劉協:皇帝就該跟百姓同甘共苦

  第341章 劉協:皇帝就該跟百姓同甘共苦

  197年七月,洛陽郊外。

  劉協挽著褲腳,下到田中,手上扶犁,教導身後的群臣如何耕地。

  

  劉備身穿華衣,不顧地上泥濘,跪在田埂上磕頭哭訴道:「陛下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啊?」

  有人起頭,群臣紛紛跪倒在地勸諫起來。

  經過幾個月的獨立,劉協覺得還留在洛陽的這二十餘萬百姓,正好給了他試驗主掌軍政的機會。

  可內外不通,物資匱乏,在金茂的努力下逐漸恢復繁榮的洛陽,如今又回到了農耕時代。

  二十萬百姓自給自足沒什麼問題,可要養一群王公貴族,那絕無可能。

  「都怪那金賊!」劉備憤恨地起身道:「陛下稍安勿躁,臣這就去招兵買馬攻下荊州,生擒金茂!」

  群臣紛紛附和。

  劉協卻擺手道:「大鴻臚不必再折騰了,天下的百姓已經嘗夠了戰亂之苦,好好修生養息不好嗎?」

  劉備咬牙切齒道:「陛下仁慈,心系蒼生,然國不可一日無防,民安亦需強兵護之。臣將親率精銳,智取荊州,非但可解洛陽之困,更可震懾四方宵小,讓天下知曉我大漢雖歷經劫難,但龍脈未斷,雄風猶存!」

  言罷,劉備目光如炬,掃視群臣,只見眾人或面露難色,或低頭沉思,唯有少數幾位武將面露激奮之色,躍躍欲試。

  劉協見狀,輕嘆一聲,道:「不必了,朕意已決,不可再談徵伐之事!」

  劉備聞言,雖有不甘,卻也只能躬身行禮道:「陛下聖明,臣願遵旨行事。」

  劉協招呼道:「都脫鞋下來,朕都不嫌髒,你們還嫌棄上了?」

  劉備勸不動,便主動脫鞋下地,幫著劉協犁地。

  其他群臣滿臉難色,卻少有人真的聽劉協的話,下地幹活。

  當夜。

  司徒府,趙溫宴請太尉周忠議事。

  周忠乃是周瑜大伯,周家在朝級別最高的人,歷經多重磨難,周忠才當上太尉。

  「周太尉這邊請。」

  「趙司徒。」

  兩人見禮,落座。

  一番寒暄,趙溫切入正題:「陛下今日所為,太尉如何看待?」

  周忠沉吟片刻,眉頭緊鎖,緩緩道:「陛下此舉,實乃出人意料,卻也意味深長。表面上看,是陛下親耕以示與民同樂,體恤民情,實則恐怕是藉此機會,向朝中上下傳達一個信息——即便身處高位,亦不忘本,更不容許臣子懈怠。陛下此舉,意在警醒我等,勿忘初心,勤勉政務。」


  「然而,」周忠話鋒一轉,語氣中帶了幾分憂慮,「陛下此舉雖好,卻也引得朝野議論紛紛,不少人心中或有微詞,認為陛下此舉有失帝王威嚴,更擔憂此舉或將開啟『以勞定國』之先河,使得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需下田耕作,有違常禮。」

  趙溫聞言,輕輕點頭,表示贊同:「太尉所言極是,陛下心意雖好,但實施起來,卻需謹慎。我等身為臣子,當如何引導輿情,使陛下之德政得以順利推行,又不至引起朝野動盪,實為當務之急。」

  「依我之見,」周忠沉思後道,「可先從勸勉百官勤勉政務,以身作則做起,逐步引導風氣。同時,可藉此機會,向陛下進言,建議設立專門的農耕示範田,由專人管理,既保留了陛下親耕的初衷,又避免了直接讓百官參與耕作可能帶來的不便與爭議。」

  趙溫聽後,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太尉此計甚妙,既體現了對陛下聖意的尊重,又兼顧了實際情況,實為兩全其美之策。明日朝會,你我二人可聯名上奏,相信陛下定能體察我等苦心。」

  「正是此理,趙司徒。」周忠點頭贊同,繼續說道,「此外,我們還需考慮如何激勵民眾積極參與農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或許可以設立農耕獎勵制度,對於在農業技術革新、產量提升上有顯著貢獻的農戶或村落給予表彰和獎勵,以此激發民間對於農耕的熱情與創造力。同時,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灌溉系統暢通無阻,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是當務之急。」

  「太尉所言極是,獎勵制度與基礎設施建設雙管齊下,定能促進農業穩步發展。」趙溫補充道,「再者,我們還應鼓勵士人學子關注農事,編纂推廣實用的農書,將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經驗記錄下來,傳播至更廣闊的地區。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力量,若能將其應用於農田之上,必能造福萬千百姓。」

  「趙司徒高瞻遠矚,此舉不僅能提升農業水平,還能促進文化的普及與社會的和諧。此外,我還想提議,加強與地方官員的溝通與合作,確保朝廷的政策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到基層,同時也讓地方的聲音能夠及時反饋上來,形成上下一心、共同推進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周忠補充道。

  「如此一來,我們的計劃便更加周全了。」趙溫面露欣慰之色,「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不負陛下厚望,讓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確實,溝通與合作是實施任何政策的關鍵。」趙司徒點頭贊同,目光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們還應設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特別是那些能提高作物產量、增強作物抗逆性的技術。同時,鼓勵並資助有志於農業的青年才俊,培養新一代的農業專家,為國家的農業持續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此外,我認為還應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灌溉條件,確保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乾旱等自然災害。」周忠繼續闡述他的見解,語氣中充滿了對農業未來的憧憬。


  「周大人所言極是,這些措施不僅能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趙溫深以為然。

  不管兩人如何商量,唯獨忽略了洛陽附近百姓僅有二十餘萬的事實,而京官老小加起來可不止萬人。

  再加上軍隊、維護治安的吏員,林林總總快兩萬人。

  九個百姓供養一個官員?

  這怎麼養得起?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兩人說話也沒那麼多官話,更貼近現實。

  「我聽說太尉的侄兒周益州深得吳王殿下信寵。」

  趙溫假裝喝醉地問道:「太尉可有門路去往荊州拜見吳王殿下?」

  周忠「醉眼朦朧」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到萬不得已,我作為長輩豈有去求晚輩的道理?」

  趙溫心中暗自思量,太尉周忠此言雖帶幾分醉意,卻也透露出幾分老練與深沉。他深知官場規則,即便侄兒在吳王面前得寵,自己身為長輩,也不宜直接借勢,以免落人口實,壞了家族名聲。

  於是,趙溫換了個角度,試探性地說道:「太尉言之有理,家族榮耀自當由後輩們去爭取。不過,這世道風雲變幻,我等身為朝中重臣,若能適時為後輩鋪設些道路,也未嘗不是一種福澤。想那吳王殿下,英明神武,廣開才路,若太尉府中有合適的人選,能得殿下青睞,豈不美哉?」

  周忠聞言,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他輕輕放下酒杯,目光變得深邃起來:「趙大人所言極是,家族興衰,確需長遠計議。只是,這朝中之事,複雜多變,每一步都需謹慎行事。至於我府上,若有可造之材,我自會留心培養,待時機成熟,再作打算。」

  趙溫見周忠態度有所鬆動,心中暗自歡喜,他知道,周忠這樣的老狐狸,不會輕易透露底牌,但今日這番對話,至少為他日後的布局埋下了一絲伏筆。

  於是,他順著話頭繼續道:「太尉高瞻遠矚,趙某佩服。說來也是,朝中之事,確實需步步為營。不過,我觀近來朝局,似有變動之兆,太尉可有何高見?」

  周忠輕輕搖了搖頭,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朝局如棋局,變化莫測。我等只需做好分內之事,靜待時機。至於其他,順其自然便好。」

  趙溫心中暗罵,也不再打機鋒,說道:「實不相瞞,我覺得陛下太天真,不是人主相,欲行伊霍之事,幫助吳王殿下登基稱帝。」

  周忠抬眼斜睨,故作沒聽見,道:「今日醉矣,多謝司徒款待,某明日再來拜訪。」

  說罷,周忠就要起身。

  趙溫也不裝了,攔住周忠去路,說道:「周太尉,你我深知此中利害。吳王殿下英明神武,深得民心,乃是真龍天子之相。而當今陛下,雖承大統,卻性格軟弱,難以駕馭朝政,更兼外戚干政,朝綱不振。我等身為臣子,理應為社稷計,為百姓謀,豈可坐視不理?」


  周忠聞言,面色微變,但隨即恢復如常,緩緩坐下,目光深邃:「趙司徒言之有理,然則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是滿門抄斬之禍。你我需謹慎行事,不可輕舉妄動。再者,吳王殿下雖有登基之心,但朝中反對之聲亦不在少數,需得一一化解,方能成事。」

  「周太尉所言極是,」趙溫點頭附和,「正因如此,我才欲與太尉共謀大計。太尉智謀過人,若得太尉相助,此事必能事半功倍。我願以家族前程為誓,與太尉同舟共濟,共赴大業。」

  周忠沉吟片刻,終是點了點頭:「趙司徒既有此決心,周某自當鼎力相助。但切記,此事需步步為營,不可操之過急。我們可先暗中聯絡朝中重臣,尋求支持。」

  「自當如此。」趙溫點頭,圖窮匕見,道:「那吳王殿下那邊,就勞煩太尉多上心了。」

  周忠擺手道:「不急,待我跟瑜兒通信後也不遲。」

  …

  荊州。

  金茂意外收到周瑜來信,關於其中趙溫和周忠想要扶持他上位的說法嗤之以鼻。

  「來人,去打探打探,洛陽發生了何事?」

  次日。

  金茂看著錦衣衛收集來的情報,不禁為劉協的所作所為,拍手叫好。

  「好侄兒,就該狠狠整治這群不肯與民同修的士大夫!」

  這下子,周瑜信中說的事情就有待考究了。

  「來人,傳荀彧荀文若!」

  自從上次荀彧站在劉協那一邊,要跟金茂作對,被罷免後到如今當個教書匠已經兩年多時間,都不曾啟用。

  反倒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底層學子,也算大材小用。

  「庶民荀彧拜見吳王殿下。」

  「文若,你我之間不必多禮。」

  荀彧執拗道:「禮不可廢,就如祖宗之法不可變。」

  金茂很是頭疼,道:「時代變遷,祖宗之法不變就是靈帝的下場!再者今天叫你來,不是爭辯這件事。」

  荀彧彎著腰不說話。

  金茂讓侍從把周瑜的信和情報都給荀彧看。

  「此事,文若怎麼看?」

  荀彧還以為金茂問登基上位之事,惡狠狠道:「趙溫、周忠枉為名流!千死萬滅不足以抵罪孽!」

  金茂尬笑道:「我本以為文若教書育人後,該平和許多,今日一見,倒是顛覆我的認知啊。」

  荀彧聞言,眼神微斂,語氣中卻仍帶著不容置疑的堅決:「主公言重了,彧雖為人師表,但心繫家國,豈能因一己之安逸而忘卻天下大義?趙溫、周忠之流,以家族名望為庇護,行苟且之事,實乃我輩士人之恥。主公若有決斷,彧願為前驅,誓清此等奸邪,以正朝綱。」


  金茂輕輕點頭,目光中閃過讚賞之色,隨即話鋒一轉:「不過,今日所議,並非全然針對個人恩怨。那上面所說的陛下親自耕地之事,你怎麼看?」

  荀彧立馬一通猛夸:「主公明鑑,陛下親耕之舉,實乃千古未有之盛事,彰顯聖上體恤民情,崇尚農耕之德。此舉不僅可激勵萬民勤勉于田疇,更彰顯陛下以身作則,欲與天下百姓共甘苦之決心。在彧看來,此乃中興之兆,預示著我大漢將迎來一番新氣象。然則,陛下之善舉亦需輔以良策,方能真正惠及蒼生。彧願進洛陽,協助陛下推行農事改革,興修水利,廣開田畝,使洛陽百姓安居樂業。」

  放你進去那還了得,金茂暗自思忖,怕是晚上都要睡不著。

  「既然文若都如此看待,此事便由著陛下胡鬧吧。」

  金茂坐等洛陽鬧出笑話來。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