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為什麼不能都要
第283章 為什麼不能都要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望遠鏡剛剛有,是試製樣品,並且效果還不太好。
但伽利略看過之後確定了,這是真正可用的望遠鏡。雖然尺寸好大,但對焦是準確的。
他就是有點疑惑:「偉大的皇帝陛下,根據您統治下的學者們計算出來的結果,只有這種材質的透鏡才能打磨得恰好對準焦點嗎?」
通譯有點為難,畢竟涉及到一些專用名詞。
好在朱常洛不賴,旁邊更有徐光啟這樣一個對自然科學也有相當了解的官員。
朱常洛聽完有些無奈:「你說的是為什麼不用玻璃嗎?」
伽利略點了點頭。
玻璃這個稱呼,大明也已經有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記載: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利瑪竇到大明來,也帶了一些玻璃製品,在他之前就有人帶了玻璃三稜鏡過來,通過折射陽光搞什麼彩虹。
華夏自然很早就有玻璃了,但一方面是崇尚玉文化,另一方面陶瓷的工藝水平很高、很夠用,因此集中點的科技樹是彩色琉璃。透明的琉璃當然也有,朱常洛還記得那總被戲稱穿越品的戰國水晶杯。
但要作為望遠鏡的透鏡使用,當然還是透光性更好、更純的玻璃最合適。
其實這個樣品用的就是大明自己燒的透明玻璃。
目前,大明的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就是大明工藝最先進的透明玻璃製造中心。
但應該說那裡是一個大明知名的琉璃燒制中心,紅、黃、藍、綠、白、黑、茶晶、乳白……他們都燒制。
雖然朱常洛有明確要求,如今集中了一批匠人專到北京的琉璃廠來改進工藝,但也許是因為材料和工藝製法的原因,始終還做不好。
朱常洛看著巨大的望遠鏡,心想恐怕是因為透明程度的原因,這玩意顯然是用到更多鏡片以聚焦光線,這才能讓朱常洛於這萬歲山頂就能看見正往奉天殿走過去的朱國祚:這傢伙這個時間不呆在禮部處置部務、跑奉天殿去做什麼?
暫不管這個,朱常洛見伽利略點頭,開口說道:「即便沒有用更透光的玻璃,複雜的鏡片組在光學定律的計算下仍然成功實現了看清遠處的功能。接下來,無非是改進而已。」
說罷看著伽利略:「你了解歐羅巴那裡的玻璃製造工藝嗎?」
「當然!為了製造望遠鏡,我一直想得到更純淨更容易打磨精細的玻璃!」
對於不久的後來確實製造出望遠鏡的伽利略來說,這不成問題。
而接下來就是他與朱常洛喊來的大匠的交流時間,聽他們聊著聊著,朱常洛總算是明白了問題的關鍵在哪。
不是大明的爐子溫度不夠高,也不是大明的匠人不聰明,而是……原料上恐怕很不一樣。
鹼!
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理科知識忘了不少,尤其是物理化學這些,但朱常洛至少還記得三酸兩鹼,記得他們對於工業的巨大意義。
埃及人是用沙子,鹽湖裡的天然鹼和石灰等材料來燒制,大明當然不缺沙子、石灰,但鹽湖……離中原腹地可太遠了。
而伽利略提到的,純度更高的玻璃現在都要用草木灰。
徐光啟頓時說道:「取大麥秸一斗,水浸七日,取出曬乾,搗碎為末……」
他開始說起齊民要術當中的制鹼方法,通譯忙得不行。
伽利略聽完,只見皇帝說了一句話,經過翻譯之後聽到是:「原來一千多年前就總結出來了,只不過……草木灰太寶貴了,鹼也太寶貴了,一直沒辦法用來燒玻璃,是吧?」
……又是一千多年前。
徐光啟點著頭:「誠然。琉璃匠人所制,這毫無顏色的玻璃反倒不討喜,何必要用那麼貴的鹼?」
大明的人口多,草木灰肥田都不夠用,城裡掏糞去賣都是一門生意。即便制出來的鹼,大部分也是做發麵或是富貴人家用來做清潔用品。京津一帶,如今就用著從張家口那邊「進口」而來的蒙古口鹼。
大明是缺這玩意的。
但不是沒有。
只能說大明確實缺乏去製作透明玻璃的動力和需求:哪怕採光,相對不那麼透明的琉璃或者雲母片、紙窗,也更符合東方人的含蓄、朦朧文化。
「循這方向再去試一試。」朱常洛當即安排了劉若愚,「讓王安告訴昌明號那邊,多買些口鹼回來。那個估計也不夠純,想法子再重新熬製提純,燒出更好的玻璃。」
隨後才轉向伽利略,停頓了一下之後說道:「認識和了解世界,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歐羅巴,教會解釋著天地之間的學問。哥白尼被燒死的事情,朕聽說過。」
聽完翻譯,伽利略心中一震。
「在大明,不會出現你擔心的災難。相反,朕是一個開明的皇帝。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同樣不是。日月星辰如何運行,潮起潮落是為什麼,金屬為什麼會生鏽,有些東西放在一起燒為什麼會變成別的東西,身體為什麼會產生病痛……」
朱常洛幹過丟給太常寺和百家苑三千個為什麼的事,現在他也對伽利略說出來。
「朕以遼闊而富有的大明之力,從過億的子民當中選拔有天賦、有學問的人,在朕都城裡建立了有數萬學生的學校,以皇帝的名義延請並資助學者們進行研究,正是為了解開越來越多的奧秘。」
他看著伽利略:「你能向朕證明多少?」
伽利略還聽著翻譯,聽到他說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這簡直比哥白尼還大膽。
當然了,他是東方皇帝,他需要害怕誰?
他只是很想問問皇帝為什麼這麼肯定地認為,隨後從那一個個為什麼里感受著皇帝旺盛的好奇心。
有那一個石碑在,伽利略相信這不只是好奇,皇帝需要得到的是真理,是能夠用數學來表達的真理。
東方皇帝居然把這些學問置於神學和哲學之上?
最後那個能證明多少,伽利略還沒想好怎麼回答,只見皇帝又轉身指向了那個莊肅的建築:「此廟名為聖廟,是朕降旨下令興建。能揭示天地間定律者,便是朕心目之中的聖哲。其研究成果,朕刻在石頭上,安置其旁。如果你能在大明有這樣的成就,朕也不吝讓你名列其中,刊印你的成果,讓你的名字從東方傳回西方。」
「伽利略,把漢文學好,寫信過去把家人接來。在教會的陰影下,像你一樣想證明一些教會接受不了的觀點的朋友,你都可以寫信為朕叫來。在大明,你們可以不用關心其他任何事,只做你們想做的研究,證明給朕看。劉若愚,這個樣品,屆時先賜給伽利略。」
時代的大勢是誰也無法阻擋的。
伴隨著海洋遠航技術的進步,傳教士不會停止來到東方。
不用朱常洛刻意出手,華夏對於傳入內的宗教早就有相當成熟的經驗。
相反,新舊時代交替的過程里,教會在西方實則是自然科學的阻礙。
因緣際會,伽利略既然來了,朱常洛就準備把他留下,甚至準備通過他再薅來更多人。
東方的皇帝既然還只有二十多歲,那麼將來這個世界的科學史自然會改寫。
這一天,朱常洛不僅把伽利略帶到了萬歲山上的聖廟前,還帶到了百家苑,帶到了乾清宮,讓他見了朱載堉這個大明目前最天才的數學家。
他雖然醉心音律,可那背後是數學。
皇帝有命,朱載堉這個叔祖的晚年變得越來越偏重數學。
現在朱常洛向伽利略介紹了東方帝國放棄親王爵位而專門進行研究的這位老學者,交給了他們倆一個任務:先建立起一套更嚴謹、更易於學習和計算的數學學科規範標準。
沒有這個,更精密的度量標準不好進行,更多的研究也會被拖慢速度。
見到東方皇帝之後的伽利略很快得到了重視,表現是:朱常洛除了抽空安排好北洋艦隊的籌建事宜,見了抵京的陳薦並安排他儘快開始總領中書大臣和總督政務大臣的廷推,其他時間都花在了這個數學學科規範標準的建立上。
大明的算籌算式再加上豎向的書寫規範,對伽利略來說是個極大的折磨。
東方的算盤,對於熟悉納皮爾棒的伽利略來說則是個驚喜。
朱常洛自然更熟悉於後世的標準,但他也拿不準,是不是只是習慣的原因?
總之,這回還要叫上戶部的一些書辦,讓這些常年要算大量東西的人一起來探究,這數學規範該定成什麼樣子。
朱常洛遲遲沒有在度量衡上開始有所動作,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伽利略想做的天文觀測不是一時半會能完成的,望遠鏡的改進他暫時還參與不進去,但他已經有了博研院供奉和百家苑教授的雙重身份,只不過語言沒學好之前還不能去上課。
但朱常洛給了他大手筆的待遇:賜了一處宅子,一千兩安家費。
他已經知道了克卜勒是伽利略的好朋友。
雖然大明也已經由他準備好了土壤,正在不斷發現和培養人才,朱常洛也相信大明天才的智慧,但是……
為什麼不能都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