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光宗耀明> 第221章 學以致用

第221章 學以致用

  第221章 學以致用

  「落榜生」有了光明的前途。

  不論是放言再也不考然後混出名聲被徵辟為太常學士的陳繼儒,還是放棄考科舉轉而成為出版大佬和教輔編輯的余象斗,又或者此刻大明許許多多的秀才、舉人。

  太學數萬學生當然還需要時間才會到這個規模,但兩京國子監本就有不少學生,再加上今年考選上的,此刻頓時就有超過六千學生踏上了路途。

  今年年內要入學,明春正式開學。

  農忙時節已過,工部右侍郎賀盛瑞忙得腳不沾地。

  眼下兩大工程在建,一大工程要準備啟動,還有兩大工程要規劃。

  雖然賀盛瑞只是專管遵化的軍器兵備園的建設,但他是皇帝器重的人,西苑改建為太學、紫禁城外朝區域改建、大明地方水利和路橋增擴改完善工程,賀盛瑞都要參與。

  臘月十五的朝會後,皇帝在太常大學士、禮部諸官、工部諸官及太學諸官的陪同下親自視察了近在咫尺的西苑太學改建進度。

  

  從紫禁城西華門出來之後,首先是太液池東岸的一片內臣工作和居住場所。包括御用監、銀作局、兵仗局、尚膳監等許多內廷衙門都在這裡。

  往北走到紫禁城的西北角,就是通往西苑的正中一道門乾明門。

  進了乾明門,先是通往北面瓊華島的承光殿。過了太液池上的玉河橋,一座欞星門佇立在那。門北玉熙宮,門南是紫光閣所在。

  朱常洛站在欞星門前南北望去,先問田義:「原先西苑裡的各庫各廠,都安置好了?」

  「回陛下的話,臣都安排到皇城東面、北面的諸衙安置好了。」

  朱常洛點了點頭。

  整個皇城之內幾乎都是為紫禁城服務的功能區,占地最大的就是內監諸衙。另外,就是社稷壇、太廟等禮儀建築,再加上作為皇帝園林的西苑、東苑、萬歲山。

  西苑這裡,之前最有名的是朱厚照、朱厚熜這倆堂兄弟留下的故事。前者在西苑的東北角修了豹房,後者在欞星門內的南面搞了個萬壽宮。

  但這裡之前最多的其實是內監諸庫,甲、乙、丙、丁、戊、內承運、贓罰、廣惠、廣積……

  要把這個面積比整個紫禁城還大上兩三倍的區域開闢為太學,之前搬運和重新安置的工作就很繁雜。

  好在路途並不算遙遠。

  現在這裡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一道牆。

  從欞星門往南、往北,一道圍牆將太學與太液池沿岸分割開。


  「先去看看教授們的宅子吧。」

  說罷便轉南走。

  將來那麼多的學生,自然要配備足夠的老師。

  其中有一些可以住在太學外面,但有一些年紀大的長者,還是就近居住方便一些。

  另外,這也是皇帝對他們的禮遇:在太液池南半部分的岸邊,起了很多院落。

  它們的旁邊,欞星門與西安門這條線的南面,就是太學的大學苑。

  在大學苑的西南角,是一個側門。

  進去之後,先是圍繞原先壽明殿的一片園林,其中增建了一些小的樓亭,周圍便都是學生的宿房。

  南部是生活區,北部是教學區。

  朱厚熜曾經呆著的萬壽宮成了藏書樓和自習室,旁邊的大光明殿及原先惜薪司都暫改成了學堂。

  沒有太多太大的改動,朱常洛看完一圈就說道:「先有個胚子就好,能住,能學。將來成了氣候,銀子更寬裕了,再細細打造。」

  申時行點了點頭:「如今還不算符合太學禮制,將來該有的應該都要有。」

  朱常洛只看了看他。

  對於禮制上的太學該有哪些標誌性建築,朱常洛當然無所謂,一切以實用為主。

  反正都是之後的事。

  大學苑的正門則是北門,除非在南面皇城的城牆上還專為大學苑開一個門洞,出去之後就是太僕寺所在。

  北門設在原先萬壽宮北側贓罰別庫所在,現在房子仍在,但拆掉了正中的幾間,修了一個門。

  朱常洛站在門前,看了看東面的欞星門、西面的西安門,笑了笑之後說道:「今後這條街倒是熱鬧了,可以開一些鋪面,書店、茶樓、酒肆,可以開上不少啊。」

  「……陛下說笑了。」朱國祚呆了呆,「太學重地,焉能……」

  朱常洛卻搖了搖頭:「太學限三十以下學子,都是精力充沛的年輕人,數目又多,總要有一些消遣。西安門外自然會有,這大學苑與中小學苑之間,也備一些的好。」

  這條大街筆筆直直,兩側都是由原先內廷諸衙庫房、廠房。如今房後修了牆,設了門分割為大學苑區域和中小學苑區域,中間自然形成了一條挺寬闊的街道。

  南面是占地面積略小於整個紫禁城的大學苑,北面則是幾乎一個半紫禁城大小的中小學苑。

  與大學苑相比,中小學苑沒有了園林區域,卻依託原先的內校場改成了一個操場。

  朱常洛看了一圈之後,現場「辦公」,就在原先清馥殿改成的學堂里讓眾人都坐下。


  這裡的北面就是原先的豹房,現在一樣改成了學堂。西面的北面的內廷諸庫,統一變成了學舍。原來的司禮監經廠,則變成了飯堂。

  「民間有議論,說太學收學費,學成後有功名出身,與開納無異。」

  聽了朱常洛的話,申時行立刻說道:「一年學資僅六兩銀子,即便小學苑,三年學滿有了生員出身,不過十八兩銀子,開納功名哪裡是區區十八兩銀子能得的?愚人之見,陛下何須放在心上?」

  「說這些話的,可不是尋常百姓。」朱常洛看著太學的官員們,「無非以前國子監里要麼是舉監、貢監,要麼是恩蔭。不僅不用交錢,還有些錢糧可領。現在太學反而要收錢,士紳之中不少都放著朝廷一片苦心不說,只是百般詰諷。士風如此,太學責任更重啊。」

  太學官員們自然先連聲稱是,申時行和朱國祚則沒辦法,站出來請罪。

  「田義。」

  皇帝吩咐了一聲,田義就讓人捧了一堆書出來。

  「太學平常如何管理,朕和贊畫館等琢磨了一下,擬了章程出來,你們都看看。」

  相比他們,朱常洛有過更為系統的教育經歷。大型的學校里,許多規章制度當然是信手拈來。

  再與翰林院之中的科舉佼佼者對了對,就有了這些章程。

  朱常洛只說道:「確實家貧者,朕親設助學金;品學兼優者,朕也設了獎學金。設太學,就是要為國培養人才。每月例考、每季小考、每年大考,無不照章記分。或升或留,學成亦或肄業,都要賞罰分明。」

  記分並不奇怪,國子監就是這麼做的。

  洪武十六年就定了畫圈積分制度。

  學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紅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畫一個紅圈,如果缺勤則用黑圈表示。圈夠七百個圈,方能夠有升入高級班的資格。

  而在高級班,每個季度的第一個月,「試本經義一道」,第二個月則「試論一道,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個月則「試經史策一道,判語兩條」。每一次考試優異者,給一學分,稍有欠缺者給半分,非常差的則不給分。每一年如果能夠積滿八個學分,便具備了「畢業」的標準,不及格者則要「留級」。

  目前,朱常洛也懶得去動如今教學的大綱,那涉及到正在爭論的學問大道。

  但是大學苑還好,中小學苑要求的學力更低一點,有一些可能還是孩子,具體的課程梯度劃分,朱常洛還是強行加入了對於算學、地理等雜學百科基礎知識及體魄的要求。

  皇帝有備而來,太學官員們看了看申時行和朱國祚。

  朱常洛也在看著他們:「從小學到大學,如今當然也有諸多經典可學。但是將來,要編出更明確、難易更清楚的教材來。各人天資不一,正如有人能高中進士,有人只能止步於生員。朝廷用人不嫌多,怎麼樣讓生員、舉人出身也有足夠學識能處理政務,這就是太常寺和禮部將來要考慮的了。」


  這件事起了頭,接下來就是漸漸完善。

  而朱常洛準備花更多精力的,其實是在百家苑。

  這邊把問題丟給他們,隨後又商議了一些太學每年考選、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財務管理的細節,朱常洛說道:「開始陸續接待學生入學、分配學舍,太學明辨學生家境。明年正月十六正式開學時,朕親來太學,屆時便分發第一批助學金。」

  學舍必定還不夠,只能像國子監一樣,供其中的優等生住宿。

  太學也不管吃,還是要花錢飽腹。

  讀書從來是不容易的,所以寒門真正考出頭,都需要家裡供著脫產學習。

  但脫產一輩子考個秀才,除了享受一點優免,對國家來說又有什麼用處?

  朱常洛站了起來看著他們:「這第一批太學的學生,三年之後,該有賜同進士出身的,也有可授舉人的,更可能在這三年之內就應鄉試、應會試的。朕盼著三年後,已經有一批太學學生官袍在身,為國效力。太常寺專研學問大道,太學專育治國之才,卿等謹記這目標!」

  實用的皇帝把太學的規矩定下來之時,已經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學子在寒冬臘月的路途上。

  有二十多歲的,也有十歲左右的。

  在各地今年的賦稅徵收已經到達尾聲的時節,畢竟還是有很多人選擇了改變,期待太學成為家中子弟的另一條出仕通途。

  其中,有不少都是看中太學裡學完幾年必定會有出身的。

  而對於那許多三十以上屢試不第的其他落榜生,擺在他們面前的又是關於明年恩科的新規定:恩科不允四十以上的舉子應考。

  一面是這一波辭職潮帶來的許多官位,許多門路廣的也許能獲得舉薦的機會。

  一面是將來可能越發嚴格的科舉考試規定,皇帝明擺著不鼓勵一輩子去考科舉。

  怎麼選擇,成為了許多年紀偏大的秀才舉人們這個冬天要做的決定。

  關鍵是:朝堂上新君好像已經起勢了,那麼多老臣都壓不住新君帶來的快速變化。

  在這種快速的變化面前,總有遲鈍的,也有敏銳的。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