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神話(兵造處 上)
隆冬清晨,北地咸陽被一片嚴寒籠罩。蕭瑟而清涼的寒風如同一群狂野的幽靈,在宮禁的上空呼嘯著,四處迴蕩,發出陣陣令人心悸的聲響。
「好冷啊!」
晨曦剛一踏出房門,便被那刺骨的寒意侵襲,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寒顫,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纖細的身軀在寒風中顯得格外柔弱,仿佛隨時會被這凜冽的寒風捲走。
「快回屋休息吧!」
易華偉溫柔地將晨曦擁入懷中,輕輕拍了拍她的後背:
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今天我早點回來,一起吃火鍋。」
「嗯~!路上濕滑,你小心一點。」
晨曦輕輕點頭,眼神中滿是關切與不舍。溫柔的目光如同清徹的湖水,蕩漾著深深的愛意。細心地囑咐著易華偉,良久,才依依不捨地鬆開了易華偉的手,柔軟的手指從易華偉的掌心滑落。
朝晨曦擺了擺手,易華偉走上備好的馬車,在阿大的揮鞭聲中,馬車緩緩駛出咸陽宮。
車輪在堅硬的石板路上滾動,發出沉悶的聲響。拉車的駿馬邁著沉穩的步伐,脖子上的鈴鐺隨著馬車的晃動發出清脆的叮噹聲。
馬車一路前行,直奔上林苑以西的中央兵造而去。
半個時辰後,馬車終於抵達了規模浩大的中央兵造。大秦的中央兵造建築群龐大得令人震撼,延綿不絕,高大的圍牆將兵造給圍了起來。
兵造處的工師窵(掉音)帶著手下的匠師們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窵身著一襲深色的長袍,腰間繫著一條黑色的腰帶,顯得莊重而嚴謹。眼神中透露出期待和敬畏,不時地望向馬車駛來的方向。
當易華偉下車的那一刻,窵連忙迎了上來,腳步急促而穩健,臉上滿是恭敬之色。來到易華偉面前,領著一眾匠人深深地躬身下拜,雙手貼在身體兩側,語氣極為恭敬地道:「小人兵造工師窵參見丞相大人!」
「不用多禮。」
易華偉輕輕擺了擺手,神色淡然:「日後相處時間還長。外面天寒地凍,先進去吧,兵造總共有多少人?」
「回大人,中央兵造合計五千六百三十二人。」
窵拱手作答,態度恭敬有加。隨即微微側身示意一下:「大人裡面請。」
「五千六百多人?」
易華偉揚起眉毛,眼中露出些許詫異之色。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秦國的兵造處達到了鼎盛時期。隨著秦國領土的不斷擴大和軍隊規模的不斷增加,兵造處的規模也迅速擴大。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多個兵造作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兵器製造網絡。在咸陽、櫟陽等重要城市都設有大型的兵造作坊。
中央兵造五千多匠師,也就勉強能供上禁衛跟朗衛的裝備。
窵點點頭道:「回大人,此處兵造是秦國最大的兵造,共分為五大匠房,有工匠五千餘人,另有監軍五百人!!」
易華偉頷首道:「勞你領我轉一轉!」
「遵命!」
畢恭畢敬的窵領著易華偉進入了兵造處。
一踏入龐大的車間,一股熾熱的熱浪便如洶湧的潮水般撲面而來,讓人猝不及防。雖是隆冬時節,可這瞬間的高溫卻使得額頭上立即冒出細密的汗珠,仿佛置身於蒸籠之中一般。
放眼望去,龐大的車間內,上千匠師赤裸著上身,只穿著及膝短褲,古銅色的肌膚在火光的映照下閃爍著油亮的光芒。正在其中揮汗如雨地掄起大錘,每一錘落下都仿佛帶著千鈞之力,發出沉悶而有力的聲響。
爐匠們全神貫注地看守著一爐爐熊熊燃燒的爐火,手中的鼓火機不停地舞動著,熾熱的爐火上,放置著一隻只坩堝,坩堝裡面是一塊塊密密麻麻壘放的各式礦石。在爐火的高溫冶煉下,那些礦石逐漸融化,漸漸地,較為純淨的金屬汁液流淌而出。
轉匠們則忙碌地穿梭其中,不停地添加礦石,並小心翼翼地轉送金水。動作敏捷而熟練,成匠們則負責將轉匠轉送過來的金水進行提純、冷卻,使其最終形成堅實的坯塊。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如同一個精密的機器在高效運轉。
易華偉微微皺起眉頭,回頭朝窵大聲問道:「這裡面都冶煉什麼礦石?」
窵也大聲回道:「主要是青銅,然後便是錫,鐵用的很少!青銅和錫主要是用於形成合金,鍛造各式兵器之用。我們秦國之所以兵器之精甲於天下,就是因為對青銅和錫的混和比例口訣乃不傳之秘!」
易華偉倒是知道,秦國的鑄劍技術非常高超,能夠打造出長度超過 91厘米的青銅長劍,這在當時是比較罕見的。一般青銅劍易折斷,長度通常不會超過 60厘米,但秦國工匠掌握了銅錫的最佳比例,使得秦國的青銅劍在硬度和韌性上都表現出色,讓秦軍在近戰中更具優勢。
而且,秦國兵造處在兵器生產上實現了標準化。例如,兵馬俑坑中出土的 4萬多枚箭頭,相同類型的箭頭規格尺寸的誤差基本都在毫米之內;青銅弩機的多個零件也能做到尺寸統一,這使得在戰場上如果弩機損壞,士兵可以直接用新的零件替換繼續使用。這種標準化生產提高了兵器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保證了秦軍兵器的供應。
秦弩使用的是流線型的三棱箭頭,其外形與現代的子彈類似,三個翼面幾乎完全相同,最大誤差不超過 0.02毫米。這種箭頭符合空氣動力學,在飛行過程中能夠減少空氣阻力,提高射擊的準確性和穿透力。
想著,易華偉微微點了點頭,神色中帶著思索,目光在周圍忙碌的工匠們身上流轉,想像著他們無數個日夜為了這些精確的比例而付出的努力。帶著些許好奇問道:
「那在實際操作中,要如何確保這些比例的精準呢?」
窵恭敬地回道:「大人,我們有嚴格的流程和技藝傳承。每一位工匠都經過多年的訓練,對各種材料的分量有著敏銳的感知。我們會使用特定的量具,經過反覆的稱量和調整,確保金水的比例準確無誤。而且,在鑄造過程中,會有經驗豐富的匠師全程監督,一旦發現有偏差,立即進行調整。」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讚賞:
「看來你們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那除了比例的控制,還有其他關鍵因素影響兵器的質量嗎?」
窵拱手行禮,鄭重地說道:「回大人,除了金水比例,鑄造的火候、冷卻的時間和方式等也至關重要。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火候和冷卻方法,這都需要工匠們憑藉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例如,劍的鑄造需要較高的溫度和緩慢的冷卻,以保證其硬度和柔韌性的平衡;而箭頭則需要更高的硬度,所以冷卻速度要快。」
「噢!」
易華偉微微頷首,這些看似簡單的工藝背後,蘊含著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工匠們憑藉著不斷的嘗試和積累,總結出了這些寶貴的經驗。他們在簡陋的作坊里,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秦國的軍事力量鑄就了堅實的基礎。
「那口訣是什麼?」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好奇:「說來聽聽!」
窵猶豫了一會,屏退左右,小聲道:「回大人,口訣如下: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二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鑑遂之齊!
意思是說:若六分金水裡面有五分青銅一分錫,那麼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鐘鼎之用,因為這種金水硬度較差;五分金水面裡面有四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鑄劍之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和柔韌性都比較適中;四分金水時面有三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以用來做矛、戈、鈹、戟等長兵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比較高;三分金水裡面有二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一些重兵器之用,因為他們的硬度更高;而五分金水裡同有三分青銅二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能用來做箭頭一類的小兵器了,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實在太高了,根本無法做大;而二分金水裡面青銅和錫各占一半的話,就只能用來做鑿、遂等之用了,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東西了!
這些金水比例是我大秦的不傳之秘,以這種比例鑄造造出來的劍、戟等兵器鋒利甲於天下!」
易華偉微微頷首,錫的多少確實決定了青銅製品的硬度和強度,錫越多,青銅製品就越硬,但也變得更脆。而這精確的比例配合,在現代更是得到了先進科學的有力驗證。
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這些寶貴經驗不知是多少工匠經過多少年的心血才總結出來的。秦國能夠打敗六國,統一中原,這些默默奉獻的工匠們功不可沒。他們在簡陋的作坊里,憑藉著智慧和勤勞,不斷探索、嘗試,為秦國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易華偉心中湧起一股敬意,每一個偉大的帝國背後,都有無數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在默默付出。微微點點頭,若有所思地問道:「那鐵水呢,一般用來做什麼?」
窵笑了笑,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意,緩緩說道:「鐵水一般摻入一些其它礦石做成犁、鋤、鈀等農具。很少用鐵來做兵器,主要是鐵太脆了,易斷易碎,不適合直接用於鍛造,就更別說用來製造兵器了。不過,在鐵兵器的製作上,關東六國比我們做的好些,但他們製做出來的鐵兵器和我們的青銅兵器一比,鋒利和耐久程度還是遠遠不如的!所以我們秦國才能以兵甲之利縱橫天下。」
「噢,原來是這樣!」
易華偉微微頷首,現在鐵器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對鐵器的利用也還處在生鐵的初期水平。目前不能提高爐火的溫度,這是導致鐵器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按原本的歷史軌跡,要等到漢武帝時代可能才會發展出比較成熟的制鐵工藝。
在易華偉的印象里,爐溫一千度左右,鐵礦石被煉成熟鐵,但這種鐵太軟,可用性太差,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而用鼓風機再提高兩百度左右便得到了生鐵,一般的生鐵也只能用做鑄造一般的鐵製農具等,因為它太過脆易折,還是達不到兵器的標準。只有在生鐵的基礎上經過柔化、鍛造、淬火等工藝以後,才可以用來製造兵器。目前秦國鐵器的生產技術還處在生鐵這一階段。
想到這裡,易華偉心中有了一個主意。他笑了笑道:「去下一道匠房看看吧!」
「遵命!」窵連忙走在頭前給易華偉領路。
易華偉一邊走著,一邊在心中盤算著如何讓伊蘭來指點這些匠師,改造這裡的生產線。
十分鐘後,易華偉跟著窵緩緩踏入了一個龐大的匠房。
剛一進入,一股熾熱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那是高溫的爐火散發出來的熱浪。裡面上千號工匠正忙碌地勞作著,其中一半的工匠在高溫的爐火中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青銅和錫的按比例灌注,另一半人則在「乒桌球乓」的清脆聲響中,奮力打造著各式長劍,敲擊聲此起彼伏。
這就是大秦青銅劍了?!
現在的好劍只有兩種:一是用極為珍貴的隕鐵所制的精鋼長劍,隕鐵劍極為難得,世所少見。每一把隕鐵劍價值千金。不少名師製造的隕鐵劍如干將、莫邪等更是萬金難求,成為傳說中的神兵利器。二就是秦國出產的超長青銅劍。秦國對兵器的控制極為嚴格,超長青銅劍也很少流入民間。
易華偉靜靜地看著幾名聚精會神地打造著青銅長劍的工匠,沒有打擾他們。
工匠們雖看見了易華偉,但一則不知他是誰,二則有嚴酷的軍法管束,卻也不敢稍停,只顧埋頭工作,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落在熾熱的土地上,瞬間蒸發。
易華偉看了一會,試圖從工匠們的動作中找出秦劍為何鋒利甲於天下。然而,看了許久,卻依然毫無頭緒。走到一邊的兵器架上,輕輕地取下一支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劍半成品。仔細地打量著,那劍身上閃爍著微微的寒光。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易華偉這個外行看了半晌,無奈地搖了搖頭,毫無所得。轉頭看向窵,問道:「工師,為何關東六國的青銅劍只能在二尺六寸以內(六十厘米),而我秦國的青銅長劍卻可長達四尺以上(九十厘米)呢,這是何道理?」
窵挺了挺胸膛道:「那是當然,我大秦的青銅劍鑄造技術是最先進的,也有不傳之秘的。大人請看!」
說著,窵拿起一把青銅劍給易華偉講解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