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4章 鐵血宰相,雅典首將,元清首謀,千古謀聖
第1784章 鐵血宰相,雅典首將,元清首謀,千古謀聖
「叮,第四人,王旦,政治95。」
「叮,第五人,封弈,智力97。」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系統,去掉封弈與王旦二人,在剩下的主父偃、韋孝寬和楊廷和三個人之間進行召喚。」
「叮,恭喜宿主獲得楊廷和,統帥38,武力45,智力91,政治99,魅力87。
植入身份:燕南一縣令。
攜帶:楊廷儀、楊慎、朱厚照。」
伊尹、霍光,因為他們獨特的經歷,也幾乎成為了古代文臣一個獨特的標杆。
而楊廷和,他的經歷,和霍光幾乎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武宗和漢昭帝一樣,死後都沒有留後,於是皇帝的繼承人問題就成了大問題。
楊廷和的資歷和當年的霍光一樣老,人家從明憲宗朱見深時代開始當官,等到明武宗時,已經是歷經三朝的元老,而且已經成了內閣的話事人,除了沒有兵權之外,似乎並不比霍光差多少。
於是皇位的問題出現之後,他立刻就當仁不讓地「擔起了這份責任」,並在沒有廣泛民主評議的情況下,迅速確定了立興王朱厚熜為下一任皇帝。
等到未來的嘉靖皇帝進京之後,楊廷和也像當年的霍光一樣,給朱厚熜來了個小測試。
當時楊廷和給朱厚熜提出的要求是,你以後不能再讓你爹當你爹了,你應該尊明武宗的爹孝宗為爹,而改稱你自己的爹為皇叔,然後以皇太子的禮儀登基當皇帝。
如果朱厚熜完全按照楊廷和的套路來,那就說明他這個皇帝,不是依據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合法」的繼承皇位,而是因為楊廷和等人的擁立,他才「有幸」當的皇帝,那麼世人將都知道楊廷和有擁立之功,而他朱厚熜不光要認下「君權人授」,還要時刻感激楊廷和的「栽培」。
如果朱厚熜像劉病已一樣,是個「出身有問題」的皇子,楊廷和又是個霍光那樣軍政一把抓,可以隨時廢立皇帝的角色,或者朱厚熜是個什麼都不懂的毛孩子,那麼楊廷和可能會成功。
但是人家朱厚熜在被請來當皇帝之前,就已經繼承了王位,並且幹得還不錯。這說明朱厚熜不光腦袋瓜不傻,人家還有實踐經驗。
而且,大明軍權早就分了出去,內閣首輔並不具備一手遮天的能力。
故而,這就似乎也註定了楊廷和日後的悲劇。
嘉靖上台的第三年,楊廷和辭職回家;
嘉靖上台的第七年,楊廷和被定罪;
嘉靖上台的第八年,楊廷和便鬱鬱而終。
不得不說,在天級召喚之中,召喚出了一個天級巔峰的人才,這一次的召喚,這個收穫幾乎快要拉到頂了。
在任何一個級別之中,能夠達到那個級別的巔峰的,絕對都是同一級別之中,金字塔尖的存在。
「叮,神級人才召喚卡開啟中……」
是時候再召喚出一個頂級的謀士了!
其實!
一直以來,王羽並不缺謀士。
只不過,他手底下的謀士,如果僅僅只是當一個謀士的話,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像他最早期的謀士,從三王之亂剛開始就跟隨他的高熲,再比如說,如今的河北道刺史管仲,又或者是東夷國相諸葛亮,他們難道不是厲害的謀士嗎?
他們非但是厲害的謀士,而且還是一個時代的翹楚人物。
只不過,他們除了是一個謀士之外,更加是一個政治家。
再往下說,荀彧,同樣也是一個厲害的謀士,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可是,同樣,他同樣更加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一個謀士,或者是一個將領,他們的價值永遠不能和一個政治家相比。不管是謀士,或者是將領,他們如果要實現一些東西,都是必須背後有一個政治家來進行兜底的。
正是因為,高熲、管仲、諸葛亮、荀彧這些厲害的謀士,都外出在外,把握地方大權,導致王羽身邊真正可堪大用的,其實始終也就一直以來只有那麼幾個。
尤其是,這其中,還有賈詡這種向來是出工不出力的。當然,就算是他出力,他的建議,從來都不是王羽的首選。
他要是像個正經人提建議的話,很難超過張賓或者是姚廣孝這樣的,除非是他發揮出自己的特色來。但他要是發揮自己特色的話,那麼,以他毒士的風格,那些手段都是最後才能夠動用的。
「叮,第一人,俾斯麥,智力101。」
嘶!
第一個,就來了一個頂尖的人物!
當然,能夠成為神級人才的,都是頂尖的人物!
可是,這一位,分明是頂尖人物之中的頂尖人物!
在19世紀的後半期,歐洲大陸上崛起了一位被譽為「鐵血宰相」的政治家。他就是奧托·馮·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的首任宰相。
那個時候,德意志地區仍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共有39個獨立的邦國。俾斯麥認為,德國的統一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為此,他提出了「鐵血政策」,即通過戰爭手段實現德國的統一。在他的領導下,德國實現了統一,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為了實現統一,俾斯麥領導普魯士先後進行了三次王朝戰爭。
首先是1864年的普丹戰爭,普魯士和奧地利聯手擊敗丹麥,將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地區併入普魯士。
接著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將德意志邦聯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後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普魯士戰勝法國,成功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而在俾斯麥三次王朝戰爭期間,其實戰爭的過程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在普奧戰爭期間,俾斯麥居然可以利用外交手段,阻斷其他國家對奧地利的支持,可見他的政治手腕有多麼強大。
戰敗奧地利以後,俾斯麥並沒有窮追不捨,他選擇與之和談。因為滅亡奧地利只是其次,而統一德國才是最重要的。
由此可見,俾斯麥以鐵血宰相的身份執政期間,其實一直都是以政治手腕來達成德國統一的目的,而不僅僅是依靠所謂的軍事力量。
他明白勝利的邊界和代價,精準開啟和結束局部戰爭,用有限的代價換取相對大的收益,準確利用同盟和敵人關係之間的微妙變化攫取最大利益,最終完成了德國的統一。
統一德國後,俾斯麥並沒有滿足於現狀。他的視野超越了德國的邊界,開始在更廣闊的歐洲舞台上施展他的外交才能。
通過建立複雜的聯盟體系,俾斯麥成功地將德國置於歐洲政治的中心位置。
這一位,完全和諸葛亮或者是管仲一樣,他們最根本的還是政治家的屬性。
而這一位,他的政治屬性還有絕對在智力屬性之上。這樣的人物,自然是頂尖人物之間的頂尖人物。
「叮,第二人,范文程,智力100。」
堪稱清初第一謀士,文臣之首,輔佐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四代帝王的一代謀略家。
寧錦之戰後,建議與明議和,以爭取喘息之機;提出征伐蒙古、恩撫朝鮮、招撫明將的策略,扭轉了後金的不利局勢;反間計除袁崇煥,使祖大壽逃歸錦州,使清軍從容退出關外;李自成入北京,多爾袞舉棋不定,提出儘早入關的方略。
清人入關後的大部分制度、條律多出自其手,是滿清加強中央集權、大力推行漢化的主要謀主和幕後推手。范文程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很多事情後面都有他的影子。
「叮,第三人,伯里克利,智力100。」
這一次的召喚,這個質量確實高的離譜了!
俾斯麥是一個管仲和諸葛亮式的人物,而這一個,同樣是一個管仲和諸葛亮式的人物。
雖然說,王羽這一次神級人才召喚的本意,是想要召喚出一個謀士出來。可是,如果能夠再召喚出一個這樣的人物,那麼,就算是讓王羽違背之前召喚的初衷,也並非不可。
提及希臘,雅典和伯里克利永遠都是無法繞過去的,他的時代,就是希臘的黃金時代,甚至可以乾脆的直接稱為伯里克利時代。
他在希波戰爭後的廢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藝術,現存的很多古希臘建築都是在他的時代所建。他還幫助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第一階段擊敗了斯巴達人。
尤為重要的是,他培育當時被看作非常激進的民主力量。他的時代也被稱為伯里克利時代,是雅典最輝煌的時代,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在伯里克利的領導下,雅典的奴隸制經濟、民主政治、海上霸權和古典文化臻於極盛。
「叮,第四人,劉秉忠,智力100。」
因為元和清這兩個特殊的時代,是由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且還是大一統的政權。
故而,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人似乎是忽視了這兩個時代的一些風流人物。尤其是,這兩個時代的一些漢人。
但事實上,不管是范文程或者是劉秉忠,他們能夠作為一個時代的首席文臣或謀士,他們在能力之上,絕對不會差於其他時代的一些佼佼者。范文程,他是清初的第一謀士和文臣,而劉秉忠,則是忽必烈時代的第一謀士和文臣,為元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
提到「黑衣宰相」,或是有些人的第一印象就會出現,姚廣孝的名字。
可事實上,元朝也有一位「黑衣宰相」,那就是劉秉忠。
可能劉秉忠在民間沒有什麼名氣,可是要說起他的歷史功勞那可非常大了。
忽必烈與劉秉忠討論天下事,曾及其滅宋之策,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三路伐宋,東路取金陵,中路取襄陽,西路取川蜀。若取天下則以不弒殺人為要……
自此劉秉忠就以僧人留在了忽必烈幕府為其出謀劃策。
而後來的劉秉忠又為忽必烈出了十四安邦定國之策:
一、馬上取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要忽必烈做蒙古之周公。
二、任用將相,分封開國功臣子孫為天下郡守,功賞過罰。
三、百姓賦稅太重,請減輕百姓負擔,定百官俸祿,禁止官員任意生殺予奪。
四、減少死刑,以及判死刑要反覆審核。
五、百姓為國家根本,赦免百姓的債務。
六、制定商業稅,勸課農桑。
七、辦學校,以及開科取士。
八、招撫百姓從事生產,減少苛捐雜稅,國家扶養鰥寡孤獨。
九、尊孔子,網羅天下儒士,訪名儒為國家所用。
十、頒布新曆法,撰修《金史》。
十一、對讀書人免稅,凡有一技之長必留而用之。
十二、廣開言路,遠小人,近君子。
十三、不言利,減少貧富差距。
十四、定立法度,刑法寬仁,禁止嚴刑峻法。完善朝廷制度,用官職籠絡人心。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打四川釣魚城,結果被射死在城下。蒙古帝國最高權力出現了真空,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和攻打南宋的忽必烈為爭奪汗位各自施展手段。
忽必烈停止了對南宋的進攻,率軍北歸。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先繼位汗位,贏得政治先機。1260年春天在開平召開庫里台大會,舉行登基大典。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
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採用了皇帝制度,自稱朕,建年號為中統,以開平為上都。這個舉動打了阿里不哥一個措手不及。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自稱大汗。
兩人各自得到了南北蒙古貴族的支持,雙方展開了決戰。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汗位爭奪戰。
1261年,在昔木土腦兒之戰,忽必烈所率領的蒙古軍和阿里不哥率領的蒙古軍相遇了,這些蒙古軍都互相認識,以前是兄弟親戚。所以他們在兩軍陣前各自逡巡不前。
劉秉忠建議忽必烈用漢軍迂迴到敵軍後方突襲。忽必烈聽從了他建議,大敗阿里不哥軍。
「叮,第五人,張良,智力104,」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