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無題
第578章 無題
聽到馬娘娘提起立法權,大家下意識的想到了,陳景恪給西方設計的那個議會。
但隨即就毫不猶豫的否定了這個念頭。
立法權就是制定規則的權力,是一個群體的最高權力。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老祖宗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這個坑是絕不能踩的。
立法權必須掌握在皇帝手裡,不可假於他人。
比起什麼議會,他們更傾向於單獨設立一個直屬於皇帝的部門。
但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
s🎤to9.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歷朝歷代都沒有專門的立法機構,這方面全靠幾千年來形成的默契在運轉。
所有人都有權力對某些法條提出建議,
皇帝強勢的時候,主導權在皇帝手裡。
皇帝弱勢的時候,主導權在丞相府手裡。
大明廢除丞相制度,將相權分拆給了好幾個部門。
天子大權獨攬,真正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權力。
然而,立法權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皇帝英明的時候,立法的主導權掌握在他手裡,一切都能正常運轉。
可萬一皇帝比較平庸,乃至昏庸無能呢?
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丞相府誰來主導立法工作?
單獨設立一個機構掌管立法?
那事情就很微妙了。
給這個機構多大的權力?
給的權力大了,這個機構會不會變成事實上的丞相府?
甚至靠著立法權,獲得超越丞相府的權力?
內閣和大都督府又如何自處?
給的權力小了,一旦皇帝無法主事,它又無法獨立運轉,立法工作就廢弛了。
可謂是兩難。
最終大家習慣性的將目光看向了陳景恪,期望他能給出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
陳景恪自然早就思考過這個問題,心中已經有了想法。
但他並沒有直接將自己的計劃說出來,而是採取了一步步引導。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立法權必須掌握在君主手裡。」
「沒有君主許可並批紅用印,所有的法條都是廢紙。」
老朱連連點頭,說道:「對對對,這個權力是絕對不能下放給臣子的,否則不是倒反天罡了嗎。」
其他人也都認可這個大前提皇權社會,制定規則的權力,必須屬於君主。
哪怕這個君主只是個傀儡,名義上這個權力也必須屬於他。
這是原則性問題。
陳景恪接著說道:「但人力有時而窮,皇帝日理萬機不可能事事過問。」
「如果是小國寡民問題還不大,君主多操點心就可以了。」
「但大明疆域遼闊,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兼且受限於信息傳遞速度,一個消息從南傳到北都需要大半年時間。」
「沒有報紙的傳播,山東發生的事情,可能一輩子都傳不到陝西。」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想要掌握全國詳情,並制定針對性的律法政策,是不現實的「所以,就需要一群專業的人,協助天子完成這項工作。」
「這群人或者說這個機構,要獨立於行政、執法、監督三大權力之外。」
「他們的職責只有一個,收集全國各地信息加以分析匯總,然後供天子參考。」
眾人再次點頭,這一點已經取得共識。
而他們發愁的也正是這一點,這個部門具體該如何設置。
接下來就要講乾貨了,陳景恪頓了一下,勘酌了一下語言才接著說道:
「這群人最好來自於全國各地,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全國所有地區的詳情。」
眾人:點頭。
陳景恪:「這群人最好各行各業都有,如此才能了解百業的詳情。」
眾人:有道理。
陳景恪:「這群人最好——
眾人:「..—·!!!」
陳景恪一連說了七八條『最好」,都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隨著他的話,老朱等人對這個機構漸漸有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但..—
老朱說道:「先等等,你說的都對,可這種人要如何挑選?如何將他們聚在一起?」
朱標接話道:「要麼就這個部門規模要非常龐大,能容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
「但這麼做會不會讓它顯得臃腫?對朝廷的財政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顯然已經猜到陳景恪的部分想法,但還有些不敢確定。
主要是他不知道陳景恪怎麼規避那些陷阱。
所以並未出聲。
馬娘娘很乾脆,直接問道:「你準備怎麼設置這個部門?」
陳景恪不再拐彎抹角,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察舉制加議會。」
聞言,朱雄英眼晴一亮,瞬間想通了一切。
這一招,妙啊。
其他人則有些疑惑。
察舉制?議會?這倆能放到一塊兒?
等等,貌似還真能放到一塊。
徐妙錦最先反應過來,不過她只是左右看了看,並沒有出聲。
一直留意她的馬娘娘,將她的表情看在眼裡,當即說道:
「妙錦,你是不是想到了什麼,不要拘謹但說無妨。」
老朱也溫和的道:「是啊,大家在討論問題,你有什麼想法儘管說。」
「就算說的不對也沒人會怪罪你的。」
得到兩人的許可,徐妙錦才終於說道:
「那我就試著說幾句—」
「老師為西方設計的選舉議會制,最大的陷阱是全民直選—..」
「察舉制則能有效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能被推舉上來的,即便不是人才,也絕不會是庸才。」
「他們當能肩負起輔助天子立法的重任。」
察舉制不是全民選舉,而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共同推舉出來的。
很多時候,是地方行政主官直接指定的。
這樣的人,基本不會是庸才。
大家垢病察舉制,也不是因為這種制度選拔出來的官吏不合格,而是容易被豪強大族把控門路。
老朱眉頭微皺,說道:「察舉制的缺點你們都知道,要如何規避這個缺點?」
徐妙錦搖搖頭,說道:
「老師定然已經有了萬全之法,只是我愚鈍無法窺探到老師的想法。」
老朱點點頭,笑道:「你能看到這些,已經不錯了。」
其他人也都投以讚許的自光。
而且大家都能看得出來,她明顯有些想法的。
或許是不想太高調,又或許是不確定這個想法對不對,所以還是選擇了藏拙。
這種謙謹的態度更讓大家滿意,只有這樣才能輔佐好朱雄英。
馬娘娘則繼續追問道:「景恪,你詳細說說,準備怎麼建設這個大明的議會。」
陳景恪笑道:「其實很簡單,虛實結合罷了。」
「朝廷建立的議會一一嗯,名字可以另外取一個,目前姑且稱之為議會。」
「朝廷建立議會,要有一個常設機構來維持平日運轉。」
「這個常設機構,就是實。」
「常設機構的官吏,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而不是推舉出來的。」
「他們的職責,是與各機構對接,及時獲得各種法律制度的運轉情況。」
「如果某條律法政策有問題,就及時拿出方案進行調整。」
「而且律法和政策,和現實比起來,總會有一定的滯後性。」
「議會的常設機構,如果能提前掌握這一點,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各機構作為律法和政策實施的主體,在工作中發現了問題,也可以及時與議會溝通。」
「議會派人做過詳細調查之後,再形成書面材料上報給天子批覆。」
眾人不禁頜首贊同,這一點與他們所想不謀而合,只是沒有他說的那般詳細。
陳景恪又補充了幾點,都是關於常設機構的人員設置,職能範圍等方面的情況。
老朱等人也都參與了討論,
這一點他們比陳景恪還要擅長,有了大方向的指引,很快就拿出了一個大致的框架。
一個類似於御史台的機構,當然他們沒有監查權。
與大都督府、內閣、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等機構平行。
但不負責任何具體的行政、執法事務。
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收集分析全國的情況,給天子提供諮詢。
並按照天子的旨意,對現有律法政策做出調整。
但他們制定的政策並不能直接施行,還要經過皇帝許可。
是不是和秘書處很像?
確實很像,但並不是。
因為議會是有一定實權的,考慮到皇帝因為意外原因,無法理政的情況,
議會、大都督府、內閣和都察院,四大機構在達成一致意見後,可以臨時通過某些決議。
有人或許要說了,如果四大機構聯合起來,豈不是能架空皇權了。
實際上並不會。
前提是,皇帝無法理政的情況下,四大機構還要達成一致意見,才能通過某些決議。
而且還是臨時決議。
等皇帝可以理政了,隨時能廢除。
反過來說,一個皇帝得無能到什麼程度,才能讓四大機構聯合起來架空皇權?
真要是有人能做到這一步,那有沒有這個制度,他都能架空皇權。
討論到這裡,老朱忽然反應過來,說道:
「你不是說議會和察舉制結合嗎?怎麼說了半天,和察舉制沒有一點關係啊。」
眾人也都露出詢問的目光。
陳景恪笑道:「這裡就是『虛」的那一部分了。」
「前面我們說過,大明的疆域太遼闊了,僅靠一個機構很難了解全部情況。
「如果強行去做,這個機構會非常臃腫,對朝廷的財政也是一個巨大負擔。」
「而且當官的看問題的角度也很片面,全指望他們,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
「所以,我們有必要藉助社會的力量。」
「通過察舉制,選拔一部分人出來,給予他們議員的身份。」
「還有各行各業的資深從業者,也可以給他們議員的身份。」
「當然,皇帝可以直接賜予某些人議員身份。」
「議員不是官,沒有任何實際權力。」
「也不需要每天當差,平日裡繼續干自己的老本行就行。」
「他們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收集周圍信息,觀察社會情況。」
「將其形成書面材料,提交給議會。」
「議會常設機構,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
「沒用的歸檔保存,切中時弊的就派人去全國各地調查,詳細掌握此類事情的情況。」
「議員的身份不是永久的,五年十年更換一批,以免有些人占著位置不干實事。」
一個產生源頭複雜,又沒有實權的身份,是很難催生出地方豪強的。
而且朝廷還不用負擔他們的俸祿,能節省一大筆開支。
不用花錢,就意味著朝廷可以多設置一些議員,
一個身份,擁有的人多了,也同樣很難催生出地方豪強勢力。
老朱大喜道:「這個方法好,咱怎麼就沒想到呢。」
既省錢,又不會導致議會權力過大,簡直完美啊。
他可是太喜歡這個想法了。
其他人也都表示,確實很不錯。
相當於有了一個專門機構,免費幫朝廷收集社會信息。
如此一來,想堵住皇帝的耳目,就會變得更困難。
陳景恪等他們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繼續說道:
「如果僅靠議員自發的提交資料,對朝廷來說就太被動了。」
「而且,大明的疆域太遼闊了,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大家都只根據猾己本地情況提麼議,很可能會給其他地域帶來麻煩。」
「所以,議會有必要更加主動一些。」
老朱點點頭,說道:「具體要如何做?」
陳景恪回道:「每隔三到五年,就將所有議員召集到一起開會。」
「在這個過程中,來猾天南海北的議員,可以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增加相互之間的了解。」
「而且也更容易集思廣益,解決一些重大問題。」
至於為什仆三到五年召開一次大會。
很簡單,交通求落後了。
雲南這些地方,往來一趟京城需要大半年時間。
如果每年召開一次,這些地方的議員啥也別幹了,淨趕路了。
不過可惜,對於這個提議老朱持反對意見:
「將這孫多人聚在一起,很可能會惹出亂子,咱覺得還是謹慎一點為好。」
話雖然很委婉,仿意思很明白。
蝦至馬娘娘和朱標,也都表達了相似的意思。
朱雄英則沒有發一言。
他不說話通常代表著,工老朱等人意見相左。
只不過作為兒孫輩,他不會當面和長輩唱反調而已。
所以,陳景恪也完全不著急。
反正有朱雄英在,很多事情無需著急。
戀把這個類議會的東西弄出來。
將來找機會,將離京城比較近的議員召集到一起開會。
讓老朱他們親眼看看實際效果一一如果那時候老朱他們還在的話。
到時候再慢慢擴大到全國也不遲。
接狡來,眾人就圍繞這個方向,將這個類議會的機構全面梳理了一遍。
並拿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最後朱雄英說道:「這個方案暫時先不動,先趁著專項行動的機會,把執法權給分拆了。」
「等這件事情解決了,再回頭慢慢弄立法權的事情。」
這個提議猾然也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而且,朱雄英做事有計劃有分寸,思想激進行為卻很穩重。
這尤其讓老朱、馬娘娘和朱標滿意,
他們最怕的就是朱雄英盲目變革,現在看來,是可以放心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