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秋收

  第426章 秋收

  按照老京城人的習俗,過了「立秋」,就算是秋天了。

  劉禹錫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其意是說人們自古以來每到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而劉之野卻認為秋天更勝過春天,有一股昂揚向上的精神。

  老舍曾說過,春天要住杭城,夏天要住青城山,而秋天一定要住在京城。

  因為,京城的秋天便是天堂。青天下的馴鴿飛聲陣陣,紫禁城的紅牆燦爛奪目,中山公園、北海的菊花齊姿綻放,鱗次櫛比的胡同,到處都是黃葉飛舞。

  郁達夫也說過,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秋天的北京城很美也很短暫,長空萬里,雲無留跡,當熱烈的陽光灑向這座古老的城市,它頃刻間散發著時光倒流之美。

  st🍑o9.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在京城生活過的人們想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就算是再忙,可能到了秋天,也一定要去地壇公園裡踩踩金黃的樹葉。

  秋天的地壇,紅的楓葉、黃的銀杏、綠的松柏,配上紅牆綠瓦和澄藍的天空,沒有了古人口中的萬里悲秋,多了些沉寂和寧靜。

  從小在胡同里長大的劉之野也認為,秋天是燦爛的、秋天是美麗的。

  而且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家裡孩子們盡情撒歡的時候。

  由於工作需求,劉之野頻繁穿梭於軍區與劉家莊之間,偶爾因時間緊迫,他便會選擇在南鑼鼓巷那座古樸的四合院中休憩。

  閒暇之餘,他會刻意放慢步伐,細細品味這個時代的景致,深知這樣的光景,再過數年,或許只能深藏於記憶之中。

  劉之野行走在南鑼鼓巷區域內的胡同里,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最具老京城色彩的秋天,在這縱橫交錯的胡同里,滿是經典的京城特色老房子。

  沿著南鑼鼓巷一直往前走,走到盡頭過馬路就是北鑼鼓巷了,這裡位於東城區安定門街道。

  北鑼鼓巷,北起安定門西大街,南止鼓樓東大街,東與花園北巷、花園前巷、車輦店胡同、謝家胡同、分司廳胡同、北下窪子胡同、大經廠胡同、大經廠西巷相通,西與東絛胡同、千福巷、朗家胡同、紗絡胡同、淨土胡同、琉璃寺胡同、華豐胡同相通。

  清代屬鑲黃旗,稱北鑼鼓巷,名稱來源一說以平民命名的鑼鍋巷即鑼鼓巷;另一說,此處因多鑼鼓之商,又在鼓樓東大街之北,故得名。

  最近幾年,這裡又被改名為「贊軍街」。

  北鑼鼓巷算是京城最美的胡同之一了,這裡入秋後,黃葉飛舞,古韻十足,高大的老樹黃葉搖搖欲墜,枝葉垂落,隨便一拍就是一幅美景。


  大多數人可能只聽說過南鑼鼓巷,卻沒有聽說過北鑼鼓巷,京城究竟有多少條胡同,京城人自己可能都搞不清楚。

  歷史上的京城就以胡同眾多而著稱,民間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的說法。

  像什麼東牛角胡同、輸入胡同、米市胡同、青雲胡同、儒福里、大川胡同、教尉營胡同、百順胡同、百花深處……,就數不清。

  這年月,胡同里外老百姓們的生活是閒適的,他們曬白菜、曬被子、嘮嗑、吵鬧、寫信、遛狗、逗鳥、散步、乘涼……

  生活里也有逼仄,狹小的屋子,晾曬不開的衣物,沒處打轉只能在屋外洗頭的婦女,以及簡陋的公共廁所等。

  也有辛勤的勞動,坐著馬車上班的青年,賣西瓜在露天睡覺的大爺,拉貨的板兒爺,兜售高倍望遠鏡的小商販,等著被僱主挑選做保姆的鄉下小姑娘,找活兒乾的民工,還有給樹打藥的綠化隊等。

  不過,老舍還說過,這衣食住行,在京城的秋天裡,是沒有一項不使人滿意的。

  論天氣,不冷不熱。論吃的,蘋果、梨、柿子、棗兒、葡萄,每樣都有若干種。

  至於京城特產的小白梨與大白海棠,恐怕就是樂園中的禁果吧,連亞當與夏娃見了,也必滴下口水來!

  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粱紅的「勝芳蟹」剛好下市,而劉家莊地區的栗子也香聞十里。

  除了時令的瓜果,在老京城人的生活中,自打一入秋便開始貼秋膘了。

  新鮮出爐的烤鴨,和著蔥絲瓜條抹上醬,往薄餅里一夾,香酥脆爽。片好的鴨皮,趁熱蘸上幾點白糖,是真正的入口即化。

  當深秋的風吹得再冷些時,老京城的家家戶戶就要圍著熱氣騰騰的炭火鍋子,就著糖蒜,蘸著麻醬,吃銅鍋涮羊肉了。

  而土生土長在京城的劉之野最愛正陽樓的烤羊肉,每次去吃都能讓他吃得滿嘴流油,大快朵頤。

  這樣的光景,想一想都覺得幸福。

  這二十四節氣中,有秋分和春分相對應,它們分別又是和立秋、立春相關聯的。

  也就是說,立秋和立春是秋天與春天的開始,秋分和春分則是說秋天和春天都各自過去一半了。

  所謂「分」,是均等的平分。

  俗話說的平分秋色,是這個意思;清詩里說的「雁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也是這個意思。

  秋分到了,意味著深秋來臨,和夏天裡的仲夏是一種相同的氣候象徵。

  這時候是秋天最好的時候,不冷不熱,涼爽宜人,即便人們常說是「一場秋雨一場寒」,那秋雨再涼,也是爽快的。


  在京城,這是一年四季最好的季節,秋高氣爽,陽光明亮,卻不再灼人。

  有歌在唱:「那段盛夏燦爛的過,長過一聲:葉落……」葉落了,也是金黃色的,絳紅色的,可以作為書籤,夾在季節的記憶里。

  在京城地區,這是水果大量上市的時候,即便在這交通還不發達的年月里,沒有南方的水果,京城本土自己的水果品種也不少。

  這時候,來自京城「花果山」劉家莊地區的水果,像什麼雅爾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蘋果、林擒、沙果、檳子、秋果、海棠、歐李、青柿、鮮棗、葡萄、晚桃、桃奴大量上市。

  又有帶枝毛豆、果藕、紅黃雞冠花、西瓜等品種豐富的水果們,就開始走進了京津地區的千家萬戶里。

  如今,在劉家莊的廣袤山區(多次合併周邊村鎮),歷經十數載的不懈耕耘,已蔚然成林約六七十萬畝的果林。

  這些果實不僅滋養了釀酒與食品加工等產業,其剩餘之量,更是綽綽有餘,足以滿足京津兩千萬人口的消費需求了。

  在這片土地上,每一顆果實都承載著汗水與希望,編織著屬於劉家莊的豐收傳奇。

  每當「秋分」前後,京城大街上會應時應令擺出許多大小攤子,專門賣水果,叫作「臨節果攤兒」。

  當然,最集中也最熱鬧的,當屬前門外的果子市。

  這是一條小街,北起鮮魚口,南至珠市口,不過長一里地,卻是果攤兒鱗次櫛比,批發兼零售,如同現今西紅門外的新發地。

  「果子市在前門東……列燈火如晝,出諸果陳列,充溢一市。」

  這時候,京城大街上還有一景,便是賣糖炒栗子的。

  「每將晚,則出巨鍋,臨街以糖炒之。」

  「每日落上燈時,市上炒栗,火光相接,然必營灶門外,致礙車馬。」

  巨鍋臨街而火光相接,乃至妨礙交通,想必很是壯觀。

  而且,一街栗子飄香,是這時節最熱烈而濃郁的香氣,蓋過了這時節的桂花香味撲鼻。

  當然,上述等地的水果、乾果來源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京西劉家莊等地區。

  過去秋分後,大街上另有一景,就是賣兔兒爺的。

  這種兔兒爺是用黃土加水和泥做成的,燒乾之後,塗上顏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有的騎馬,有的騎虎,有的穿著戲裝,扎著靠旗,摞成小山一樣,堆放在攤子上賣,有竹枝詞說「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爭擺兔兒山。」

  這裡說的佳節,是指中秋節,秋分節氣是緊緊挨著中秋節的。


  今年更是如此,秋分過後一天,便是中秋節。

  其實,夏國古代最早的中秋節,其實定在農曆的「秋分」節氣。

  由於「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中的日期每年不同,導致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升起,不能賞月僅止於遺憾,祭月而無月則是極掃興的事情,所以到唐朝初年,改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後一直延續下來。

  在過去,這時節不僅是月餅上市的時候,更是少不了兔兒爺列陣的。

  不過因為特殊原因,這幾年也不再興這個,好幾年市面上沒見過賣這玩意兒了。

  要說這過中秋,當然是水果最好賣。

  因為,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

  但能上供台的水果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台,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

  等到祭月之後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

  在北方秋季京秋水果盛宴中,蘋果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兒。自古以來,京西地區就有蘋果福地的美譽。

  巍峨壯美的燕山和太行山交匯會於劉家莊西北部,形成綿延百里的狹長山前暖帶,溫榆河發源其陰,白河橫貫其陽,潤澤著山腳下這片適宜蘋果生長的「風水寶地」。

  這些年,京西劉家莊盛產的蘋果多為「國光」小蘋果,尚未引進後來的「紅富士」品種。這「國光」小蘋果,滋味獨特,甜中微酸,令人回味無窮。

  劉家莊憑藉科學的栽培技術,每畝地能收穫3000至5000斤小蘋果,產量驚人。

  目前,全地區已種植超過三十多萬畝的蘋果,年產量高達上百萬噸,成為遠近聞名的「蘋果之鄉」。

  蘋果這種水果可是好東西,不僅產量大,它還可以用來做成蘋果酒、蘋果醋、蘋果片、蘋果醬。

  劉家莊的酒廠自己食品廠,就生產了大量以蘋果為原材料的各類食品。

  將蘋果切成薄片,低溫慢烤,製成脆片,既可作為零食,也是下午茶的好伴侶。

  還可以將蘋果壓榨成果汁,經過發酵,製成蘋果酒,既有蘋果的香氣,又有酒精的微醺。

  蘋果發酵後製成醋,不僅可以用於烹飪,還能作為健康飲品,幫助消化,提升免疫力。

  將蘋果切丁,加入糖和檸檬汁,煮至軟爛,製成蘋果醬,可以塗抹在麵包上或作為烤肉的調味料。

  「劉家莊食品廠」的蘋果製品系列,不僅風靡本土,更在東歐地區贏得了『老毛子』們的熱烈追捧。


  東歐人素來對美酒與甜品情有獨鍾,然而其重工業強盛之下,輕工業卻略顯薄弱,這為擅長輕工業的夏國企業,尤其是劉家莊的食品製造商,開闢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去年,僅劉家莊一地,便實現了高達1.2億盧布的食品出口額,其中,以蘋果為核心原料的產品更是占據了出口總額的逾三分之二,成績斐然。

  如果說蘋果是百姓果盤中的常客,那麼產量稀少的京白梨就是市民舌尖上的稀客了。

  起源於劉家莊地區軍山青龍溝(合併而來)的京白梨,最初的一株是生長於溝中低洼有水處的自然實生樹,算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劉家莊一帶現今生存200年以上的老梨樹也有一兩百株了。

  在京城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正宗京白梨在軍莊,極品京白梨出劉家莊」,京白梨異地栽種口味也立變,因此,劉家莊特有的水土便成為孕育正宗京白梨的必要條件。

  京白梨是唯一帶「京」字的著名地方原產特色水果,凡是吃過京白梨的人,都會回憶起那香噴噴、甜滋滋的味道滋味。

  由於原產地產量奇少,京白梨歷來備倍受珍視。

  相傳清乾隆朝末年,大臣和珅在香山偶然遇一賣梨人,買到了堪稱天然美味的梨子,便獻給了皇上。

  乾隆皇帝也很喜歡這種美味的梨子,和珅便奉命苦尋,終於在京西劉家莊一帶找到了原汁原味的京白梨。

  據說最早一株受乾隆皇帝欽封的梨樹叫「老君樹」,後來清朝歷代皇帝都曾欽封過劉家莊的這顆老梨樹。

  據記載,京白梨自清代同治年間始即為宮廷貢品,很得慈禧太后的喜愛。

  劉家莊自確立深耕水果種植業的藍圖以來,便積極行動,對本土珍稀特產實施周密保護策略,同時穩步擴大種植版圖。

  在這片土地上,歷史悠久的「京白梨」古樹,被精心呵護起來,待將來,準備與周遭蓬勃發展的新梨園共襄盛舉——辦成一個每年都要舉行的「梨花節」,屆時將滿山遍野綻放潔白如雪的花朵,吸引四方來客。

  如果說京白梨是以果實的顏色而得名,那麼劉家莊引進的著名F山「磨盤柿」就是以果實的形狀來命名的了。

  京西南、京西北是京郊地下熱能分布最廣的地區,自然條件特別適宜柿樹生長發育。

  尤其是張坊鎮的磨盤柿,更是個兒大、色艷、皮薄、汁多,因其果實縊痕明顯,位於果腰,將果肉分成上下兩部分,因形似磨盤而得名,自古就有「色勝金依,甘逾玉液」的美譽。

  明萬曆年間編修的《F山縣誌》也記載,「柿為本境出產之大宗,西北河套溝,西南張坊溝,無村不有,售出京城者, F山最居多數,其大如拳,其甘如蜜。」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一天流落到F山大峪溝村,已兩天沒吃飯的他忽見東北角柿樹枝上丹紅點點,原來是霜柿正熟。

  他伸手摘柿,狼吞虎咽地吃飽了肚子,對樹叩拜後離去。

  多年後,已登基的朱元璋出巡路過此地,特意來訪當年的救命柿樹。

  他走到樹下,脫掉自己的龍袍,裹在老樹身上,封它為「凌霜侯」。

  自此,磨盤柿也作為貢品年年進奉。

  劉家莊東南部與F山接壤,地理位置環境不多,當然在這裡也適合種植「磨盤柿子」。

  現今的劉家莊地區,水果種植皆具明確目標,此地所育果實,無一不是京城本土享譽盛名的佳品。

  像本地就有的「劉家莊小櫻桃」、「大白梨」、還有引進的,「龐各莊西瓜」、「京西小蘋果」、「磨盤柿子」、還「郎家園棗」、「長辛店白棗」、「尜尜棗」、「金絲棗」等著名京城特產水果。

  古人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

  老京城人常喜歡在自家的小院中栽上一兩株棗樹,春季看花,夏季乘涼,秋季吃果。

  諸如郎家園棗、長辛店白棗等許多一度瀕臨滅絕的京城本土名棗,都是老京城人難忘的「老滋味」。

  京城地區有四個優良棗品種,個大皮薄肉脆核小味甜汁多的個大皮薄肉脆核小味甜汁兒多的長辛店白棗就是其中之一。

  因長得兩頭尖尖,中間寬寬,類似兒童玩兒的「尜尜」而得名的「尜尜棗」,據說在明朝就是皇室貢品。

  在其原產地懷柔橋梓鎮的一戶村民家門前,至今仍存活著一棵百年棗樹王。

  原產於CY區郎家園一帶的郎家園棗,從清乾隆年間就是宮廷供果,更為慈禧皇太后偏愛,市場一度有「無棗不郎家園」之說。

  要說秋季豐收,無論顏色還是形狀還是味道,葡萄都有一種豐收的寓意。

  大約早在康熙年間,京城就開啟了栽培葡萄的歷史。

  新夏成立前京城葡萄的栽培面積很小,除了教堂栽種之外,就是老京城達官貴人的大宅門裡有星星點點的葡萄架,平民百姓不要說吃葡萄,就是看一看也難。

  如今,在劉家莊的葡萄種植園裡,種植了三萬畝的葡萄,這裡有著「京城吐魯番」「京郊葡萄之鄉」的美譽。

  從而「劉家莊釀酒廠」,也因此增加了一項新的業務……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