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鵝的三國> 第577章 明日形勢

第577章 明日形勢

  第577章 明日形勢

  襄陽城,劉琦登城巡查。

  與文聘、王威站在一處敵樓上吹風,劉琦望著峴山各處南軍旗幟。

  思索再三:「北岸諸將斷定南軍將要撤軍,有意追擊,你二人如何看?」

  文聘、王威互看一眼,王威立刻表達自己的看法:「以末將之見,北岸諸軍欲要追擊,主公宜勸解之。」

  文聘皺眉,王威繼續說:「破敵之功,於主公而言何益之有?主公立世所依靠的,是大司馬信重。破敵功勳,害大於利。再者,南軍敗退,我軍本就勝了;若是追擊,各軍爭功,互不統屬,若是南軍設下伏兵,合力反攻,則是自取敗績。」

  說著王威去看文聘:「南軍縱然敗績,江陵新城已然築好,各軍誰又肯強攻此城?難道指望北岸各軍?」

  文聘想到北岸各軍的實際情況,也是長嘆:「不能指望,除非甘興霸南下督戰。」

  北岸各軍依舊是兵為將有,沒有極端壓力或動力趨勢,沒人肯攻堅。

  而江陵城的堅固與靠近長江的地形又決定了這座城是很難圍死的,想要圍死江陵城,荊州水師就必須大破重創南軍水師。

  

  別說荊南或江東水師,僅僅是黃祖的江夏水師就很不好應對。

  黃祖自當年被孫策大敗後就花大價錢建造的兩艘巨形艨艟戰艦,這兩艘戰艦封鎖漢口,荊州水師就很難突破漢口,只能走夏水曲折水路去江陵。

  見文聘如實回答,王威也就語氣平和下來:「在襄陽交戰,優勢在我,想敗都難;若是追到江陵,則優勢在南,實難取勝。故末將以為,任由南軍撤離後,遷徙百姓屯墾南陽,待北方平定後,再南征不遲。」

  王威是個兗州山陽人,他不需要負責考慮荊州士人的整體利益。

  文聘是南陽人,只是荊州三等分,南陽士族是混帝都圈子的,本就看不上荊北士人,這個士人群體以黃家、蔡家為首,也能稱之為江漢士人。

  而他們又鄙視野蠻、落後的荊南四郡士人,這個鄙視鏈的最底層也就是荊南士人,這也是荊南人口、經濟上升後,他們反抗江漢士人的根本原因。

  特別是經濟上升,人口壯大後,荊南四郡的疏離心態越發強烈。

  也就是說,南郡一分為二,成為北軍、南軍對峙前線……也不會影響王威、文聘的一日三餐,他們對此毫無壓力。

  只是文聘個人有立功的追求,不想像劉琦這樣守在城裡虛度時光。

  劉琦能察覺文聘的不滿,就勸說:「將軍暫且忍耐,待局勢好轉,我就上表大司馬,推舉將軍。」


  「不敢。」

  文聘則說:「大司馬掃清諸胡,末將多蒙大司馬器重,進不能殺賊建功,退不能保境安民,甚是愧疚,與明公無關。」

  劉琦還是安慰說:「我自知才器不足,王將軍所言雖是為我考慮,但目前北軍各部各行其是,圍繞襄陽駐軍堅守尚可禦敵;若是追擊,彼此爭功,實難預料會發生什麼。」

  文聘也急忙解釋:「明公安心,末將也只是一時不快。南軍染疫絕非無稽之談,今閉門不出,自可避免無端折損。」

  見此,劉琦才輕輕點頭,就對王威說:「向北岸各軍傳達我軍守城意圖,警告他們,若是追擊遇伏,休怪我軍閉門不納。我受大司馬信賴委以此城,我的使命就是將這座城完整奉還。」

  「是,末將領命。」

  王威高聲應答,他們與北岸各軍的立場存在本質不同。

  只要襄陽城握在他們手裡,等大司馬理順北方,未來絕不會虧待他們。

  而漢水北岸各軍,說到底,這些人想要存續,只能依託襄陽城,有襄陽城在,才能抵禦南軍的侵攻。

  如果沒了襄陽城,以南軍依託舟船的調兵速度,耗也能耗死依託南陽一地的北岸各軍。

  劉琦之前就被傅巽聯合部分荊州士人、北方士人騙了一次,這次絕不會再相信北岸各軍的許諾。

  哪怕是大司馬委任的南陽郡守段煨、荊州刺史裴潛,都不值得信任。

  除非是甘興霸抵達,否則他們依託襄陽城,就能長久守下去。

  對劉琦來說,殺敵立功真的缺乏意義。

  偶爾與大司馬書信往來,當個朋友不好麼?

  再積極立功,你拼得過那些亂世崛起的豪傑?

  沒必要拿自己短處去跟那些人拼對方擅長的業務,大司馬麾下不缺善戰的將軍。

  守著襄陽城,過平淡生活,可能一覺睡醒,自有加官進爵的使者來拜訪。

  人與人是不能比的。

  巡城完畢,臨分別之際,劉琦拉著文聘手臂詳細囑咐:「南軍敗退在即,我就擔憂彼輩窮盡手段。將軍務必嚴加各門守備,切不可讓內賊得逞。」

  對劉琦來說,城外兩軍交鋒勝敗與他沒關係。

  守住襄陽,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文聘也已經明白劉琦的立場,當即應下:「明公安心,末將會多派吏士巡查。」

  「那就有勞將軍,將軍功勳,戰後定向大司馬奏聞。」

  劉琦嘴上說著好話,用勁抓了抓文聘的手臂。


  文聘鄭重點頭,抱緊劉琦的大腿,以大司馬與劉琦之間的深厚友誼,跟抱大司馬的腿沒區別。

  他很清楚北軍的強勁,接連被掃討誅滅的北方諸胡就是明證。

  也就是大司馬沒有做好接管天下的準備,否則哪有什麼東南天子的事情?

  如果襄陽丟失,劉琦突圍跑回去,大不了做清閒公卿。

  可他文聘如何自處?

  至於留在南軍效力……當一個明日死人,還要牽連宗族,這得多糊塗?

  他也能想明白,隨著天下統一之日越來越近,以後朝堂席位有限,只會對反抗者加大懲處力度。

  而反抗者更是殊死抵抗,又會加劇懲罰力度。

  這種循環之下,沒有說和的餘地,反抗者必然會擠壓成粉末。

  到時候,這已經不是大司馬的意志能主導的了。

  大司馬可以嚴懲王允三族,也能做主嚴懲各地叛民。

  但到未來天下統一戰爭時,整個北軍上上下下的人都很明白,如果接受南軍投降,那會影響每一個人的前程。

  到時候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即便下野,也會牽連子孫宗親。

  大破幽冀二州聯軍之後,鍾繇想明白了自身處境變化。

  而現在的文聘,也看清楚了明日之路。

  這也是天下形勢越發明朗之後,略有些見識的人,就會陸續看明白這些,只是或早或晚的區別罷了。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