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雙向選擇
第656章 雙向選擇
很顯然,這次李鐵志是「受人委託」而來的,因此楊默見到他毫不避諱地從兜里掏出來一張信箋紙後,心裡頓時一緊。
果不其然,李鐵志在信箋紙上掃了一眼後,便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楊默同志,自1990年12月出任德州城產公司總經理,負責管理、運營在德州地區設立的產業大基金開始起,你負責推動德州地區的工業製造業升級已有一年半的時間;」
「但令我們好奇的是,你對產業大基金的資、權使用,似乎跟各地當下的產業引導基金有很大的不同;」
「似乎與其它地區的產業引導基金相比,你更傾向於將資金和政策投入到流通渠道的打造和各式各樣的商業行為中,甚至是花費極大代價承接國外的製造業轉移,而非直接將資金投入到那些骨幹企業里,推動其加快技術研發和設備升級。」
微微頓了頓,李鐵志看了楊默一眼,微笑著說道:「由於時間太短,甚至還沒跨過一個產業小周期,因此我們暫且不以成績論英雄……我們就想了解一下,關於這件事,楊默同志你當初的想法和出發點是什麼?」
說罷,似乎害怕楊默又跟之前似的惜字如金,李鐵志又補充了一句:「組織上對此很感興趣,但楊默同志你工作繁忙,前往帝都匯報工作的次數少之又少,因此我希望你能就這個問題展開說說。」
組織上很感興趣?
只怕是某位新上任的領導很感興趣吧?
楊默頓時從李鐵志的話里聽出了端倪。
由於當初曾經和尤亞坤掰過幾次腕子,甚至一度駁回了尤亞坤的數份「產業振興計劃」,吃癟吃的有些狠的某位前大秘一怒之下向上面告了狀,所以面對著組織上的問詢,楊默也曾大致地就這個問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考慮。
當時負責問詢的組織領導到底信沒信,或者說全信了沒有,楊默不清楚,
但是很顯然,託付李鐵志問出這個問題的領導,肯定是不知道當初自己答詢的內容的。
這就有意思了……
隱約察覺到一些情況後,楊默想了想,卻也沒打算藏著掖著:「就我的理解而言,當下主流觀點的【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並將其歸納為單純的科技追趕,其實在內在邏輯上便存在著不通。」
說出這麼一番在當下驚世駭俗的話後,楊默很平靜地看著眼前的李鐵志:「從我的角度來看,產業升級的確是與科技追趕和創新有關,但科技創新表面上是理工科問題,實際上是會計學問題!」
「當下絕大部分人以為的產業升級邏輯:大國工匠,大國重器,攻堅克難,鑽研精神,厚積薄發。」
「但實際上我理解的產業升級邏輯:保本點,成本攤薄,規模效應,成本優勢。」
「就拿這些年大傢伙心心念念的汽車產業來舉例。」
「曾經國內的汽車產業一片空白,這個時候咱們國家哪怕是閉門造車、舉全國之力,汽車工業也是一塌糊塗;」
「這種情況就像當初的南韓,它們之前國內最早、也是最大的汽車企業起亞,在六十年代的時候90%的零配件來來自歐美,質量奇差不說,任憑他們國家再怎麼扶持,哪怕是集合了全國最聰明的理工科天才,也搞不好汽車工業,產品也走不出南韓,只能賠本賺吆。」
「為什麼?」
「沒市場!」
「沒技術!」
「沒上游供應鏈!」
「沒下游經銷商!」
「像汽車這種需要多方面協作的產品,你想要赤手空拳搞一整條產業鏈難如登天。」
「發動機要採購,變速箱要採購,底盤要採購,鋼板要採購,車載晶片要採購,整車廠的工業機器人也要採購。」
「甚至是你找幾個經銷商給你賣車也難如登天……沒有經銷商會承擔你造車的風險,最後只能賠本賺吆喝。」
「所以在進入七十年代後,南韓那邊便換了個思路……那既然這樣,不如讓市場換技術,我一個人賺不到錢,那就讓老外一起來賺。」
「於是便有了他們的汽車國產化政策,於是各汽車公司開始大規模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甚至是它們最仇視的島國,1973年現代汽車都引進了三菱公司的發動機、傳感系統和底盤技術。」
「至於福特,雪佛蘭、寶馬,奔馳這些歐美品牌,就更別說了,不但引進了相關技術,部分品牌還和南韓國內合資辦廠,開始上產能了。」
「產能一上來,對於上游零部件的需求就起來了。」
「眾所周知,成本敏感型的製造業都要提高本土採購比例。」
「那麼國外的上游零部件廠也會來落地……最後形成一整條汽車產業鏈。」
說到這,楊默笑了笑:「許多人都會問一個問題……外資廠和你有什麼關係?錢都被外國人賺走了。」
「然而事實上產業鏈從無到有的過程非常重要。」
「因為上游的外資零部件廠也要向更上游採購零件……為了繼續降低成本,這些上游零部件廠會外包代工,這就又養起來了一堆小廠。」
「它們是很沒有技術含量,但是和上游零部件廠是完全的共生關係。漸漸的,合資車企的零部件本土化率會越來越高,養活的本土零部件廠也會越來越多,最終在成千上萬的小廠的內卷廝殺中,因為下游需求而存在的,零部件廠們終於誕生出了技術領先,成本領先的領頭羊。」
「這個時候,因為國內小廠、國際大廠和合資整車廠已經搞出了成本低廉和安全完整的產業鏈,南韓的造車成本隨著產業鏈的完善開始不斷降低,本土車企造車終於不會再虧本了。」
「因為不會虧本,所以車企有現金流投入研發。」
「因為研發,增加了市場競爭力。」
「因為增加了市場競爭力,所以國際市場被打開了,市場需求增加了。」
「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所以企業擴產了。」
「因為企業擴產了,所以固定成本攤薄以後企業的利潤率提高了。」
「因為企業利潤率提高了,所以企業又有現金流投入研發了……於是便進入了一個正向循環。」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不管是南韓的現代還是起亞,全都是在本國的國內市場與那些進口車和合資車充分競爭之後,殺出一條血路,這才在國際上站穩了腳跟,並出現在我們視野里的……如果當時合資車不進去,產業生態沒做起來,沒有足夠的鲶魚效應,它們的汽車再過一百年也走不出國門!」
微微頓了頓,楊默補充道:「事實上,德州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隨著過去一年多來,汽車組裝和房車改裝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村集體零配件廠就是靠博世,大陸集團,采埃孚,日本電裝和佛吉亞這些廠的訂單成長起來的……最起碼,到了如今,德州地區這邊的部分汽車行業上游零部件的產業是形成了雛形的。(前文說過,低端房車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澳洲,因此為了規避貿易風險,需要採用一定比例的國外零配件,而這些零配件又是國內委託加工的)。」
「同樣的,如今正在風口上的消費電子也是和汽車工業一樣,都需要從上游小供應商開始,慢慢因為需求的存在積累原始資本,技術,經驗和現金流,開始向下游供應鏈,不斷開始蠶食、壯大的過程,最終吃掉整條產業鏈,形成一系列具有足夠話語權和競爭力的行業產業集群!」
說到這裡,楊默總結道:「所以清楚了麼,在我看來,要想推動產業升級,單純地追求技術創新不過是緣木求魚罷了,真正關鍵在於【需求】、【競爭】、【約束力】這三點。」
「而我之所以在過去的一年半里,所做的那些事情,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需求,為了拓寬各類製造品的使用場景,然後通過規模、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通過利益引導,通過適度競爭,來反向推動本地區的產業升級;」
「我始終認為,一個地區的工業產業的製造集群要做起來,第一步不是集中精力和資金去砸那些製造企業,而是要讓下游的消費市場形成規模,在C端形成足夠的需求和盈利空間……事實上,諸位領導也知道,咱們國家其實並不是沒有創新技術,但之所以始終沒能得到足夠廣泛的應用和發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基本盤托底。」
……………………
楊默的回答雖然聽上去很全面,但卻也很官方。
最起碼除了開頭的第一句話之外,其餘的內容並不算很新鮮。
從改革開放之初開始起,國內便提出了「市場換技術」的口號,而其中的內在邏輯,其實跟楊默所說地大差不差……無非是楊默舉的例子更具體一點罷了。
也就是說,別看楊默說了那麼多,但實際上他是在用一種極為圓滑的方式在應付李鐵志的問題……雖然稱不上什麼廢話文學,但本質上卻也相差不大。
對於這一點,李鐵志自然是門清。
深深地看了楊默一眼,外界盛傳楊默這個人任性、不懂人情世故,是個鋒銳如刀般的人物,但如今看來,卻也未必……很顯然,對方一定是察覺出了什麼,這才給出了這麼一通廢話般的回答,雖然這些藏了七八截的話糊弄不住那些千年老狐狸,但是應付大部分不懂經濟的幹部,卻也足夠了。
很會打技術性官腔嘛!
不錯,不錯,是個人才!
沒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李鐵志沒有半分失望,反倒是略帶笑意地看看著楊默,追問道:「楊默同志,我們觀察到,你在推動德州產業升級的過程中,與其它地方最大的不同,便在於你是把創造出來的大部分產能需求逐步轉移到了村鎮一級的企業中去;」
「而這種轉移還跟以承德為代表的南方地區有很多的不同……那便是把產能和需求轉移到了廣義上的鄉鎮企業身上去,而德州這邊卻是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以合作社形式為主的村集體企業身上。」
稍稍停頓了一下,李鐵志的眼睛裡閃過一絲精芒:「對此,楊默同志是出於何種考慮呢?」
跟所有的大政策一樣,基本邏輯是一致的,但在落地和執行過程中,些許的差異最終導致的結果卻是很有可能天差地遠。
所以,李鐵志剛才的這些話,無疑是點出了楊默在過去的工作中,與其它人最大的不同……甚至是一種近乎本質上的不同。
這麼一丟丟普通人很容易忽略的不同,對於中組考評小組的成員來說卻是異常重要。
因此他最後的眼神,無疑是在告誡楊默,雖然組織上很欣賞你,但在今天這種場合,在這種問題上,你還是不要存著矇混過關的心思比較好。
楊默自然明白對方的言下之意,心中暗罵之餘,卻也只能嘆了口氣:「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考慮;」
「一方面,我始終認為區域經濟的內部性要比區域經濟的外部性更為重要,而作為德州地區人口占比最大的農村地區,不但本身就跟貼近一線市場,反饋和察覺的信息更真實有效,將部分產能轉移到農村基層地區,M1~M2貨幣的轉化率也更高一些。」
稍稍沉吟了一下,楊默看了李鐵志一眼:「而另一方面,我們都很清楚,財富不會消失,只會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外一個群體……而集體經濟同樣也是公有制經濟。」
此言一出,不僅僅是李鐵志,就連一旁靜靜聽著的潘青山臉色都變了。
雖然楊默的語氣很平淡,但無疑是在現場炸了一道無聲的旱雷。
短短一句話,裡面卻蘊含著多少無數人不敢宣之於口的敏感內容。
表情凝重地跟潘青山對視了一眼,李鐵志輕輕吸了一口氣,開口問道:「可是國營企業依舊是國家的經濟主體,而國企里普通工人依舊是占大多數。」
既然已經說開了,楊默也就沒有什麼好顧忌的了,當下笑了笑:「設計師說過,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華夏百分之幾的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90%的人民生活富裕的問題(《鄧選》第三卷64頁)。」
李鐵志頓時一凜。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徑直折上了那張信箋紙,李鐵志雙手交叉放在會議桌上,表情嚴肅地沉默了一下,灼灼地看向楊默:「可是長期以來,」
(中間刪除若干)
楊默面無表情地看著他:「……那也不能把《商君書》翻出來!」
說著,楊默的眼睛開始銳利起來:「況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設計師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那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真的失敗了。(《鄧選》111頁)」
「設計師還曾說過,如果我們保持基本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歸集體所有;那麼按照現在開放的辦法,到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幾千美元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鄧選》第三卷91頁)」
習慣性地微微將身子往前側了側,楊默身上多了一種帶著些許戾氣的壓迫感:「所以,諸位領導……覺得我的做法有問題?」
明明自己才是主考官,李鐵志和潘青山卻是齊齊咽了咽口水,趕緊搖了搖頭……這不開玩笑的麼,原則問題容得你質疑!?
都傳楊默這人強勢,但是沒想到是這種強勢法,第一次感受到楊默身上那股令人有些無力的壓迫感,李鐵志為這貨的那票子下屬深深感到同情之餘,卻還是堅持問出了那張信箋紙上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可是楊默同志,雖然集體經濟也是公有經濟,但農村地區工業基礎差、交通基礎差、教育基礎差、人才更是稀缺;」
「初期轉移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可能沒問題,但是在未來……不管是產業的一二次全方面升級,還是較大程度地盤活國內的經濟,他們真的承擔的起這一重任?」
城市還是農村,其實一直是八九十年代戰略討論的爭論點。
既然是涉及到了戰略層面,那麼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
雖然說隨著鄉鎮企業的撅起,一度讓「城鎮化」的音量逼近了「城市化」;但是很顯然,後來隨著鄉鎮企業黃金十年的結束,「城市化」最終還是笑到了最後,城鄉二元化也隨之成了所有農村人不願回想的過去。
事實上,以農村為側重的戰略理論從一開始就被許多人認為存在著先天不足,諸如工業基礎差、交通差、文化程度低之類的,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內容了;
(中間刪除若干)
對方問的是什麼,楊默自然也非常清楚,當下看了他一眼,語氣里多了一絲莫名:「不可否認的是,雖然農村基層的確是存在著種種缺點和不足;」
「但就我個人的親身經歷而言,華夏的農民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特殊,也最樸質的一群人;」
「他老人家也說過,我們從群眾中來,也要到群眾裡面去。」
「所以,農村基層存在的諸如水、電、路這些工業硬體基礎的不足,我個人認為我們是可以通過產業利潤的再分配的形式、通過企業和行政力量去快速彌補的;」
「同時,諸如人才不足的問題,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教育、培訓、以及產業利潤的再分配形式去彌補;」
「至於說廣大農村基層文化程度不高,對於產業、經濟、商業、經營管理的認知過低等問題……大華公司和夏留通銷社過去三年多以來的工作證明,只要注意方式方法,這些都是可以有辦法去規避的,實在不行,可以用半軟半硬的手段給他們配個外腦嘛!」
「至於政策理解的經常會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不配合的問題……那只能說明,我們的工作做的不到位,又或者是政策制定的有問題。」
「當下的華夏農民,最起碼是絕大部分華夏農村地區的群眾,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謙卑,最淳樸、也最遵從內心文化道德觀的人了,如果連他們的工作都做不通,那我們的確該好好反思自己了!」
說到這,楊默沉吟了一下,繼續說道:「至於以農村為重心,未來是不是能夠如願承托產業一二次全面升級以及大工業化戰略的重任,我沒辦法給出自己的判斷,也給不出一個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但華夏從來都是一個信奉人定勝天的國度,新華夏的成立也本就是一個人定勝天的案例……這個國度能夠延續五千年,本身就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奇蹟了,所以,我始終認為,有些事我們只需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就好了,犯不著在一開始就這麼猶猶豫豫的。」
微微頓了頓,楊默目光有些死寂:「再說了,就算失敗了又怎麼了?」
「我知道如今農村地區道德大於法治的情況很普遍,也很令各地頭疼;」
「可正是因為如此,我反倒是認為在做好了提供外腦服務的準備後,把戰略重心往農村基層傾斜是一個最佳選擇;」
「就算最終失敗了,憑藉著當下農村地區的文化道德生態(群體性的,不指個體性),隨著教育的逐漸普及,最起碼……這個社會的道德和價值觀,不至於沉淪到一個令人絕望的水平去。」
自嘲似地笑了笑,楊默審視般地盯著眼前的李鐵志:「設計師都說過,如果風氣壞下去,那麼我們把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終究是會在另一方面變質的,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的實質,任其發展下去……(《鄧選》第三卷,154頁)」
被楊默那細錐般的眼神盯得心裡有些發毛,李鐵志忍不住苦笑一聲。
得,看來是因為這兩年出現、以及自身經歷的一些破事,讓眼前這個年輕人不怎麼相信別人了。
難怪這貨的行事風格那麼霸道,那麼獨斷專行。
不過……這樣反倒是更好!
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李鐵志跟旁邊地潘青山對望一眼:「楊默同志,想必你也已經看出今天的這次談話有些不同尋常了。」
「事實上,組織對於你這次的晉級任命有些難以抉擇……準確的說,是有好幾個部門都想把你調過去,組織上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安排。」
「不過經歷了長達兩個月的討論,考慮到楊默同志的特長和以往的工作經歷,組織上替你篩掉了幾個可能不是特別適合的崗位,只留下兩個工作崗位供你參考。」
說到這裡,李鐵志坐直了身體,聲音也變得正式了起來:「現在我僅代表經改委……」
旁邊潘青山的聲音也不甘落後地同步響起:「我受齊魯省……」
兩人的話才剛剛打了個開頭,就已經聽的毛骨悚然的楊默趕緊抬手阻止了兩人繼續說下去:「兩位領導,暫停、暫停一下!」
中途被打斷,兩人眼裡齊齊閃過一絲不悅。
楊默見狀,苦笑一聲:「兩位領導,今天雖然是談話環節,但最終的任命還是需要上報到組織上後,過段時間才能決定下來,是吧?」
潘青山皺起眉頭:「的確如此,畢竟組織上也要走流程嘛,不過組織上也會充分尊重楊默同志你的個人意願……如果你對組織上替你篩選的新崗位不是很滿意的話,也是可以從其餘的備選名單里挑選自己心儀的崗位的。」
楊默搖了搖頭:「兩位領導誤會了,我不是這個意思。」
不是這個意思?
潘青山和李鐵志對視一眼,露出了疑惑之色。
楊默見狀,猶豫了一下:「兩位領導,我的意思是……」
「既然中間還有一段流程要走,那麼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兩位領導能向組織上反映一下,我的後續任命可以暫時不用那麼快做決定……再等等,也不需要等多久,最多到八月中旬,也許組織上又有新考慮了也說不定呢?」
什麼!?
都到談話環節了,你告訴我你想壓後?
你以為你是誰啊,規則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不過……
八月中旬?
也許組織上又有新考慮了也說不一定?
這是什麼意思?
看著楊默那一臉的苦笑,潘青山琢磨了一番這話的意思,又想起這貨今年針對韋家的那次大動作,與李鐵志對視一眼後,心裡忍不住打鼓起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