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混亂的賦稅制度,急切需要改革!
第50章 混亂的賦稅制度,急切需要改革!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
里甲制度的制定也不是大明的特產,而是歷朝歷代以來的總結。
畢竟歷朝歷代以來,徵收賦稅都是實物賦稅,所以百姓們以繳納這些實物,給當地的官府以充當賦稅。
這對百姓們來說,一方面是避免這些實物拿到市場上被商人壓榨的痛苦。
二來,這些個特產生產地能夠將糧食之外的物產抵稅,對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因為不是每個地方糧食產量都很好,有些地方就是有特產能抵田賦,相對來說,已經是不錯的。
最大的受用的當然是地方的官府。
在古代,地方官府是沒有單獨的辦公經費一說。
他們的辦公用品,就是從這些實物賦稅當中獲得。
甚至抬轎子的轎夫、吹喇叭的、搬東西的、押解糧食的,官府都不需要出錢,完全就是攤派到丁差里,百姓得去服役。
如今的服役多數指當兵,以前的服役,是去給官府當免費勞動力。
而對於這一點,朱元璋是非常有深刻印象的。
當年的元朝就是如此徵收實物賦稅,他家裡邊不僅要種糧食,還得種棉花。
因為棉花也是可以抵賦稅的,可是後來賦稅越來越高,棉花要得越來越多,家裡面根本就入不敷出。
最後被逼迫的,只能賣田賣地,去外面買棉花來交賦稅。
以至於父母親都淪為劉德家裡邊的佃農,再也沒有了田地。可是即便是沒有田地的佃農,壓在你身上的賦稅額度,還得交。
但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他明知道這種賦稅制度,遲早有一天會因為老天爺不賞飯吃、官府官員越來越貪婪等原因崩潰。
但讓朱元璋非常痛苦的是,他居然找不出一種更好的辦法來代替。
這就真的是屠龍者終將成為惡龍的悲哀了。
朱元璋的臉色越發的沉重。
而夏元吉卻依舊說道,「如果官府所用、朝廷徵收,都能夠在合理的水平,百姓不會反對。
畢竟沒有買賣人在中間進行壓價,他們田裡面所長出來的產量,是足夠應付朝廷的徵收和地方官府的徵用。
甚至就連徭役、差役百姓們也能夠接受,畢竟能抵稅,不農忙的時候閒著也是閒著。
只是天災人禍相繼而來,制度就顯現出它不靈活之處。
陛下、殿下,作為常人來講,都能明白,地里所產多寡,完全是由天而定,今年豐收明年歉收,這種事常有。
更遑論近年來,大旱、水澇不斷,糧食產量、物產產量歉收,按理說,官府徵用和朝廷徵用,應當根據年景好壞,相應作出彈性改變。
但往往事與願違,近年來工部、兵部都在加大對百姓的盤剝。
尤其是淮河沿岸百姓,由於常年的水澇災害,修堤壩以及改造,全由民戶當中進行僉派徭役完成,導致民間勞動力不足。
加上連年的乾旱,連年的水患,使土地越發貧瘠,糧食、作物產量銳減。
棉花、桑麻等等需要精心護養之物,連年的歉收,並沒有使地方官府和朝廷的徵用減少。
於是往往逼迫當地的百姓不得不變賣家產,去購買所需上繳官府,完成攤派到自家身上的定額。
以至於里甲制度,原本可以滿足好年景,官府之用,朝廷之用,變得不那麼靈活,變得讓百姓們難以承擔。
更為惡劣者,民戶分九等,本應上戶多納糧、多出丁。然則豪強、士紳勾結官府,借優免特權便利,隱瞞人丁、田畝,耍盡花招,成為下戶;奸猾之徒,又托為客籍用以規避;下戶窮民如實上報,反倒榮升為上戶。
更有無良官府,不顧民之疾苦,每造黃冊,必求多溢前額,應刪者不刪,不應增者反倒在其冊,甚至人亡而為冊上之丁;黃口小口,亦成追繳賦稅之資。民間稱之為,『代納』、『包賠』。以至於,富者田連阡陌,卻少丁差;貧民無立錐之地,反多徭役。
大明國力尚強時,能勉力支撐,若轉衰,恐多禍端。」
當夏元吉帶著悲憤說完這番話後,朱標和朱元璋父子二人臉色變得越發沉重。
雖然夏元吉說的,和前段時間凌漢為了營建崖山村,向戶部要錢,出現的戶部、兵部、工部互相扯皮這些事,事情不同,但是本質是一樣。
那就是原本賦稅徵收,應當由管理天下田畝人口的戶部去完成,但是兵部和工部由於他們一個是以修建工程為名,一個是以徵收武器裝備為名,相互的盤剝百姓。
甚至把這塊肥肉當做了到嘴的實物,咬在嘴裡就不放鬆。
以至於在地方上,工部下轄的衙門,甚至連漕運衙門都緊緊地盯住了徭役這塊大肥肉。
由於徭役的簽派,往往使地方上勞動力減少,勞動力缺乏作物失去養護,產量銳減。
更為可惡的是,徭役簽派是根據民戶的等級來攤派,越富有出得越多。
但夏元吉也說了,有錢有勢的,勾結官府,把自己的民戶等級降成下下戶,那就不需要出多少的人丁和賦稅。
反倒是那些老實巴交、沒權沒勢的,成為了繳納賦稅和服役最多的人。
這簡直就是把所有的賦稅和徭役,轉嫁給了窮苦老百姓們。
朱元璋這位出生農民的皇帝,對此有著有切膚之痛。
而這就是他會那麼討厭那些當官的、那麼討厭那些地主的原因。
因為這兩類人,都是迫害他的罪魁禍首。
那些當官的,不管百姓們田裡面長出多少,反正定了多少額度,就死都不肯改。
豐收了百姓們過得可以寬裕一點,要是歉收了的話,那百姓的日子就過得慘了。
接著來自從西南方向調任過來的,應天府同知,更是有滿腹的委屈,「陛下,殿下,剛才夏主事所言極是。
里甲制度所承擔的朝廷和官府的坐辦、歲辦、雜辦三項,乃是壓在百姓身上的沉重的擔子。
就不提其他,單說茶葉這一項,就迫使大量的茶農破產,甚至大量的茶農寧願讓茶樹在山上自生自滅,茶葉逐漸老去,也不願意去採摘。」
朱標你連忙問道,「這又是為何?」
……
求追讀!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