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教育絕對是個大問題
第677章 教育絕對是個大問題
這種辦法的確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在整個封建時期最能代表古代政治以及讓所有老百姓們都只能跟著朝廷一起走的。
這種思想要怎麼來創造,就是得通過這些讀書人他們特別厲害,他們也特別有能耐。
他們一個個的成為了村子裡邊或者縣裡邊最有學問的那一撥人,那麼他們說的話就會成為至理名言。
這才是統治者們非常聰明的辦法,因為這麼一來的話,那些個老百姓們就會崇拜這樣的讀書人,就會把他們所說的那些話當做至理名言一輩傳一輩就能夠在無形當中磨滅掉老百姓心裏面那種反抗的意識。
這種文化上面的閹割,所以說可能有的時候並不一定是統治階級們刻意製造,但是一旦形成了這麼一種風氣之後,在整個流傳的過程裡邊就會形成這種畸變的風氣。
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所以文化上面的洗腦對於老百姓們的性格上面的成長,以及他們一些精神上面的塑造實在是太有用了,同樣的這種辦法對於創造力的閹割也是很厲害的。
陳寒一直都在說為什麼現在大明王朝的很多東西沒有辦法一下子讓老百姓們接受,是因為老百姓們腦子裡邊固有的那股思想一直在作祟,老百姓們腦海裡面都在想著要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順應整個朝代。
最好自己不要當什麼出頭鳥,因為當出頭鳥就很容易被直接打下來,可是這種想法其實真正形成是因為有思想閹割的程度來的。孟子曾經說過,家國天下是每一個老百姓應該要想的問題。
而他的那些個思想比如民貴君輕,就一直是歷代王朝的統治先生們特別討厭的一句話,如果老百姓們都相信了這麼一句話,如果老百姓們都按照這樣的形式準則去做事的話,那自己的統治可就要搖搖欲墜了。
他們是絕對不希望看到這樣的事發生,他們也絕對不允許這種形式發生,於是。怎麼辦呢?那就得把孟子的亞聖地位給他去除掉。
一旦朝廷這麼幹了的話,那麼下面的這些官員會怎麼想他們就一定不會把孟子的思想再次傳播下去,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面去閹割他,一定會讓這種想法從此成為絕跡。
這樣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只要是對我不利的思想,我就通過這種強權手段以及科舉制度傳播下去,讓反抗思想沒有半點生存的土壤了。
這才是統治階層們想要做的事,所以說為什麼要進行愚民政策?他們覺得只要讓老百姓們沒有了思想,一輩子只能在土地上面去幹活,那麼老百姓們就一定會像綿羊一樣順著他們,可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一件事。
如果老百姓們一個個都是一群綿羊的話,那麼將來只要有外敵入侵,老百姓們就會選擇當縮頭烏龜他們就覺得看不到,反正在他們的眼裡,天下又不是我的,是你皇帝家的,我沒有任何的出手的欲望,我只想看到你們一個一個的被滅,反正死的都是你們上層人物。
雖說有句話叫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可是又有多少老百姓會記住這句話呢,統治階層都希望老百姓們能夠在外敵入侵的時候,主動站出來幫助朝廷對抗。
可卻忘記了自己在對老百姓性格的閹割上面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在推波助瀾的同時更是給老百姓們灌輸了一種綿羊思想,讓老百姓們覺得當出頭鳥必定會被打掉,還不如躲著。
這種思想在統治階層想要穩定的生態環境的時候,那當然是最好的,可是當外敵入侵的時候才發現老百姓們早就已經不關心所謂的天下興亡了。
朱標也正是因為聽完了陳寒的那些話之後,才明白文化教育有多麼的重要。
就像陳寒說的那樣,雖說不能夠讓大明王朝現在馬上就進入到一個全民都能夠實質的地步,必須得要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夠完成這個目標,但是現在就必須得要慢慢的去做。
要怎麼來做呢?第一個就是要讓那一批已經有學識的人思想包袱沒有那麼重,讓他們有精力去創作更多的膾炙人口的作品。
這些作品可能沒有辦法,第一時間讓全天下老百姓都知道,也沒有。辦法讓很多人明白其中的奧義,可是當數量多了之後,通過口口相傳也能夠塑造老百姓們的思想品格。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另外一點呢就是普及教育。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朱元璋在當皇帝的時候,在天下建立了許多的私塾。
他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推廣科舉,制度說起來非常諷刺,科舉制度在隋唐時候就已經有了雛形,在北宋的時候更是已經做到了胡明法,然後讓整個科舉制度有了更加嚴苛的規條。
可是呢,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其實科舉制度真正盛行於天下的是在明清,尤其是在明朝打好了基礎之後,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才真正的非常的完善,進入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當然有很多人都在詬病,明清時候的科舉制度寫的文章是八股文,說八股文會鉗制讀書人的思想會讓他們僵化。
其實說這種話的人簡直是不過腦子。
八股文是一種體裁,就類似於一種套路。
它的格式是要求你一定要完成,破題、承題、起講、入股、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共八股。
八股文的格式其實是沒有錯誤的,因為八股文的雛形可以追溯至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推行的經義取士,定型是在明成化年間。
所以在洪武年間的科舉考試,還沒有強制要求八股文寫作。陳寒還是有機會能夠改變這種風氣的。
當然回到說八股文就一定有錯誤的這個說法來講那也不公平,要知道八股文就相當於寫作文的一種體裁,你不能說體裁有問題,那必定是出題出了問題。
比如命題範圍就有問題,題目嚴格限定於《四書》和《五經》的原文,後期甚至出現了截搭題,也就是拼接不同段落以增加難度。
這種出題方式才是束縛思想的主要原因。
因為考生須以孔子、朱熹等聖賢口吻寫作,內容必須符合程朱理學解釋,不得提出新見,強調『文以載道』,注重道德倫理。
這才是導致學術研究脫離實際缺乏創新的根本原因。
所以追到源頭是因為成都理學成為了當代顯學,才會讓思想被禁錮住。
因為這很容易導致形式主義過度追求對仗與格力內容空洞,淪為了說了等於沒說的官僚文風。
但是卻又不得不說一下它的進步意義,八股文被批判為封建糟粕,但作為科舉制度的產物,反映了古代教育與政治控制的複雜關係。
同時也為寒門提供了最為公平公正的上升途徑。
就像現在的高考一樣,所有人在以前受外國思想影響之下形成的公知們都在抨擊高考制度,覺得高考淪為了應試教育的產物。
限制了學生們的思想,導致學生只能淪為考試工具。
甚至因為中國沒有出現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大家一致認為這就是缺乏創新的結果。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不斷騰飛,本土人才不斷湧現,科舉產品不斷創新,市場擁有率不斷地占據全球主導地位。
很多人這才覺醒,過來原來其實再也沒有比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的篩選人才的辦法了。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高考它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它只是篩選掉那些不適合讀書的人而已。
其實高考,每門能及格,那上個二本是沒問題的;達到良好,也就是80分的標準,上個211不成問題;達到優秀,也就是90分的標準,那差不多就能夠夠到九八五的標準。
而為什麼會有人說即便是通過了高考也並不見得有多麼好的成就呢?
這種風氣一直在現代社會流行,是因為很多人其實忽略了現代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來說,從建國開始到七十年代左右,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掃盲,就是要讓大部分人不要不識字。
而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篩選精英出來。
二零年後的教育的本質是儲備更優秀的人才,為一帶一路儲備精英。
所以每個階段的教育是要達到不同目的的,那麼必定會有每個階段不同的教育要求,有不同階段的壓力。
而現在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人去抨擊現代教育,說白了不就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經過了掃描之後讓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時文斷字都會用手機了,所以這部分的人才湧現出來了。
如果沒有前面的掃盲階段,沒有七十年代到二零零年左右的精英篩選,哪來這麼多覺得自己有點認知的人湧現了,這部分的人的認知還很低,看不到應試教育的真正好處。
國家為什麼要大力推行教育?就是借鑑了古代愚民政策之後的壞處。
古代愚民政策雖然能夠保證一定的穩定,但是缺乏整體向上創新的動力,會大大限制生產力的發展。
而普及的教育就不一樣了,中國的教育普及是全世界都不如的,因為除了中國之外的大部分的教育,其實都有中國古代愚民政策的引子。
因為大部分的國家的公民其實教育程度非常低,只有少部分精英才能夠接受教育。
就連號稱超級大國的大漂亮所推行的快樂教育,小孩是快樂了是沒有壓力了,可是相應的也代表著你沒有競爭力。
甚至可以說當你的出生就已經決定了你小孩能接受什麼樣的教育知識,你跟你的小孩頭頂上就已經被一塊透明的玻璃阻擋了你上升的途徑。
而那些真正的精英,他們所受的教育可能要比應試教育嚴苛一百倍,在拼命的卷西方的那些真正的精英,其實卷的要更厲害。
而那些精英之所以要卷,是因為他們的這種壟斷性質更加強,平民百姓是沒有機會去跟他們一樣卷的,平民百姓這個階層就固定了,可能永遠都只能做一些非常簡單的服務業,在最底層掙扎。
在西方很多好的大學,比如美國的常青藤,除了你的分數達標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介紹信。
介紹信也不是普通人的介紹信就行,必須得是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或者財富地位的人寫的推薦信才有用。
所以往往會出現,兩個考生分數相差極大,卻能在一所大學相遇,因為分數差的那個學生,家裡的背景很強,通過介紹信就能彌補分數的缺陷。
這種形式拼的就不是教育了,那完全就是在拼爹了。
可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就非常透明,你要是分數達不到,什麼大學你都沒辦法上。
如果在中國發生了一個考三百分的學生,居然能夠上清華大學,那整個社會的輿論都會爆炸。
但是在美國這種事就可以隨便發生,並且美國的老百姓也接受這一套,他們會覺得是我沒能。我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東西,所以他們也不去比。
因為他們什麼他們從來都沒有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在。
所以他們不會去質疑,但是中國不一樣。為什麼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已經把這種文化根底上面的反抗意識植根在了你腦海里。
遇到了這種不平的事,你心裏面想到的第一點就是憑什麼?
而這也是教育的好處,回歸到如今的科舉制度也是一樣的,糊名法之後至少能讓你普通的農家子弟,有朝一日能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
所以在中國不管是現代還是在古代,科舉制度跟高考還有考公制度,都是最偉大的發明,這其實都是由無數先輩的心血換來的。
至於所謂的高考也好考,公務員制度也好,科舉制度也罷,有多少人去抨擊,那都不能掩蓋他們的先進性。
那些抨擊這些制度的人,通通都是沒有本事高考取得好成績,公務員考試上岸不了,科舉制度落第的人……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