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北朝帝業> 第1266章 三省六部

第1266章 三省六部

  第1266章 三省六部

  封王與國公們固然是新朝最為顯赫的一批新貴,但絕大多數的普通將士才是真正需要重點封獎的主體。尤其這一次滅國與開國之功兼而賞之,各類賞格也是豐厚一場。

  為了能夠確保上下將士皆能不遭遺漏的公平受賞,朝廷在原本的爵官與實物獎賞體系之外,又設立了十二等勛官作為記錄褒揚勛臣武將的唯一標準。

  這十二等勛官也並非新朝首創,而是在過往西魏府兵體系中便先後出現的一些官階名目單列出來,作為府兵將士們記錄功勳資歷的一個等級劃分,自下到上分別是勛士、都督、帥都督、大都督、儀同、上儀同、開府、上開府、大將軍、上大將軍、柱國、上柱國。

  府兵制度肇始於宇文泰霸府,直至今日已經成為唐皇恃以平定各方、掌控大權的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其組織形態與內部等級也是漸趨完善。隨著十二等勛官的公布,也標誌著府兵將士們擁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等級制度與上升渠道。

  大唐新朝的勛官制度並非只是簡單的榮譽稱號,而是軍事作戰人員最為重要的封賞標準。隨著勛官制度公布之後,諸府軍士有勛則必有賞,爵祿皆循勛階。

  就拿受封諸國公來說,首先是要有上柱國的勛階,而後才得授國公封爵。勛官就是武人們的本品官,勛由戰出,凡封賜、蔭授皆不得予。

  雖然任何的制度都難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起碼在當下而言,仍是用武之世,自然也就需要強調給予武人優厚的待遇與各種榮譽地位。

  勛官諸等級官階名目皆從原本的府兵體系中發展出來,在中下層將士們心目中本就擁有著非凡的色彩,如今成為人人皆可憑藉功勳而達成的目標,而且勛官的獲取途徑比較單一純粹,又給人一種公平公正的感覺,自然能夠極大的激勵人心士氣。

  所以這一次大唐朝廷獎酬功臣將士們的內容就包括了勛官、爵職與錢帛、土地和奴婢等幾種封賞,將士們憑著勛功高低而得授勳官,勛官的等級則直接決定了後續幾項封賞的多寡。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李泰對於功臣將士封賞向來都不吝嗇,尤其這一次滅齊與立國這兩項大事累加在一起,因此各類封賞也都是豐厚至極。

  雖然眼下還有許多軍府將士滯留征途、仍然駐守晉陽與河北等地未及返回,但他們的封賞也都及時發放到了各自所屬的軍府,除官爵之外的其他錢帛物料與賜田奴婢等等皆由其家人代領。

  同時朝廷還鼓勵諸府軍士能夠走出關中,散往更為廣闊的天地之間,尤其是新征服的北齊領地,因為同樣也需要創建軍府,凡諸府軍士若肯留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地中,那麼土地與奴婢之類的賞賜都會在原本的基礎上加倍賜予。


  無論在當下還是在未來,河北都是需要重點經營的區域之一。就算是未來要將大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從關中轉移到河洛地帶,也同樣需要一個穩定的河北作為支撐。

  李泰當然是樂見眾多的關隴子弟前往河北落地生根,通過他們在河北落地生根從而加強朝廷對於河北的統治。而且以府兵這種軍事單位遷移於河北,也避免了未來會滋生什麼土客矛盾,府兵也並非北齊鮮卑軍團那種比較純粹的寄生模式,他們本身就具有生產職能,可以投入到地方的建設中去。

  由於大量徵士未歸,朝廷也就並沒有針對當下府兵系統進行更加全面的改革,僅僅只是通過勛官等級的確立來優化了功士的封獎與上升的渠道,並以此為標準而大酬功士。

  一個政權的建立,除了大封群臣、大將功士之外,政治體制的建立和運行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得益於李泰舊年便針對西魏人事進行了許多的改革,到如今從西魏過渡到大唐朝廷倒是比較順暢。

  早在李泰執掌霸府時期,朝廷三省六部雛形已有,尤其是尚書省下屬六部俱全,在行政層面已經是運作自如了。

  不過由於當時李泰還並非真正的君王,而是以大丞相、尚書令的權臣名義執掌權柄,所以在國務決策層面具有重要作用的中書省和門下省還沒有得到加強,兩省職能全都集中在霸府,並未形成三省格局。

  如今李泰成為了正式的皇帝,自然也需要將這一部分的職權進行下放,加強中書、門下兩省的職權,構建起一個比較正常的政治生態。

  中書省掌軍國政令、佐天子執政,國之制誥皆由此出,魏晉以來便為樞機所在,並且在朝廷格局之中位置越來越重要。門下省出納帝命、總典吏職,佐天子統政,侍中一職由來已久,本是出入禁中、近侍帷幄,其後漸掌奏事納諫、拾遺補闕,以至於封駁上命。

  簡而言之,這兩者一掌政令的擬定、一掌政令的宣達。一道影響國家政治的命令,先要在中書省形成具體的書令條文,而後傳達到門下省進行核查審批,然後再由門下省發付具體執行命令的機構進行實施,這些命令的主要執行機構便是尚書省六部。

  這一套的流程便形成了一個三省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約的一個局面,一個帝王哪怕再怎麼權欲薰心、不肯放權,也不可能事無巨細的親力親為,畢竟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因此正需要這樣一套職權和責任都清晰分明、井然有序的統治系統進行輔助。

  當然,對於李泰這種威望無雙的開國帝王,本身又可以稱得上是比當世任何一個人都要更加清楚新生的大唐政權該要如何發展的人,這三省六部的政治構架其實是形式大過效果的。

  因為本身威望既高、加上目標明確,所以他的行事風格必然也就要更加的強勢,任何一種官制都只是為了配合他,而非是為了斧正和限制。但他之所以還是要施行三省六部的制度,主要還是為後世創製,對此同樣也並不馬虎。


  由於三省各有司掌、分工明確,丞相這一南北朝時期霸府意味濃厚的職位就沒有再繼續保留下來的必要了。包括尚書令這一行政系統的老大,大唐朝廷同樣沒有再設置,而是以尚書左右僕射分掌尚書六部事宜。

  如此一來,尚書僕射兩員、中書令兩員、門下侍中兩員,這便是如今朝廷最為重要的幾個職位,得任此職的臣員各自都分掌了一部分原本丞相的職權。

  對於李泰和新生的大唐政權而言,三省彼此間互相制衡的效果並不是當下所需要的,反而更加需要三省諸司通力合作、認真努力的執行皇帝陛下的命令,各種不必要的內耗則能免則免。

  所以在三省六部之上,李泰又將原本的上陽宮政事堂保留下來,用以供中書、門下兩高官官合署辦公,在政令的擬定和宣達程序上儘量做到順暢快捷、減少分歧。

  至於尚書僕射由於需要實施監督六部行政,則就不需要在政事堂辦公,當然如果有需要的話,也可以特許尚書僕射又或者其他高級官員進入政事堂辦公。

  如此一來,丞相的職務雖然不再設置,但政事堂的存在又能夠發揮出過往丞相府的職能,因此在政事堂辦公的朝士重臣,同樣也可以稱為宰相,只是從原本的獨相轉變為群相,職權也被拆解開來。

  李泰所選擇的第一屆執政班底,尚書左右僕射分別由先後擔任過他的行政副手的崔謙與長孫儉出任,彼此間早有共事的默契,兩人也都能充分領會他的意圖從而做出恰當的配合。中書令則有盧柔和柳敏擔任,門下侍中乃是梁國公蕭詧與出身元魏宗室的元贊。

  至於其他那些重要的朝廷職位,也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陸續的選賢任能,務求做到才能與職位相得益彰。

  這其中,李泰將在河北頗負盛名的崔瞻任命為禮部尚書,著其前往河北巡告諸州郡擇賢入貢、以待朝廷考察授官。通過諸州貢士,開始正式的通過選舉渠道逐步的將河北士流也納入到新朝的統治序列中來。

  就在崔瞻奉命出巡的前夕,新封冀國公的高仲密卻連連求見,主動請纓前往河北巡撫民情:「臣徒以齒長,於國立功甚微,但幸與至尊相共危難,遂得恩佑榮賞,心甚感激,常思報君。今河北新定,臣家於河北舊享薄譽,今請為至尊使徒喉舌,為至尊奔走宣告仁治,盼能使人心速定、秩序早成!」

  李泰對高仲密那就太了解了,絕不相信這老叔會有這麼強的事業心,聞言後便也直接笑語說道:「河北諸事,自有群徒勤奮分事,無勞阿叔奔走一程。阿叔居此若有錦衣夜行之憾,來年局勢安定之後,我亦將親巡河北,阿叔自可同行,風光榮歸、炫耀鄉里。」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