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明嘉靖:從長生開始> 第344章 世間無敵,為明皇舞!

第344章 世間無敵,為明皇舞!

  第344章 世間無敵,為明皇舞!

  順天府,昌平鎮。

  嘉靖七年,先皇后陳氏去世,君父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

  同時,君父也開始為自己選擇陵地。

  駱用卿在明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君父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隨後,君父親攜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

  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裡建陵,並下詔將十八道嶺更名為「陽翠嶺」。

  嘉靖十五年,四月,永陵始建,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

  在營建過程中,君父按照長陵的規制進行營建,故對大臣們說:「陵寢之制,量仿長陵之規,必重加抑殺,絨衣瓦棺,朕所常念之」,大臣們對君父的話心領神會,呈送給君父御覽的陵寢設計圖只比長陵規模略小,所以得到君父同意。

  嘉靖二十五年,十年基建,永陵始成。

  嘉靖二十七年,五月,先皇后方氏入葬。

  現在,永陵的萬年吉壤內,就安葬著陳、方,兩位先皇后。

  如果君父龍馭歸天,當今聖母林氏鳳駕回天,也將安葬在此地。

  但在此之前,奉君父旨意,《遷永陵令》下,天下豪族盡遷徙到永陵。

  使得「天下之富,明永陵邑」的傳說,在大明朝,甚至是在世界都開始蔓延。

  在強制遷移豪商大戶的旨令刺激下,永陵邑迅速就發展起來,不久就形成一個相當規模的附郭。

  由於遷來的豪強大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完美印證了「人傻,錢多」的模樣,在他們安定下來後積極投資工業、商業及周邊農業,使這原是長城防禦內的軍事防區完成了轉型。

  為永陵邑的建設提供了錢財支持,而有了錢,後勤、服務等事也有了保障,豪強中的聰明者已經有人直接從事建陵物資的販運投機活動。

  在身份上,這些外來大戶豪強積極與京城官僚牽線搭橋,依靠新的靠山,提高其地位。

  而京城名流亦以居「富甲天下」為榮,大批遷居於此。

  不過一年的時間,永陵邑就迎來了繁榮,其人口竟達二十七萬餘人口,住戶有六萬戶以上。

  要知道,徙陵的標準,是家財在三萬兩以上的巨富之家,哪怕全部以最低條件來計,這小小的昌平鎮、永陵邑,所掌握的財富就高達十八萬萬兩紋銀。


  據朝廷戶部的保守估計,永陵子弟所擁有的財富,在四十萬萬兩紋銀以上。

  如果以嘉靖三十九年朝廷賦稅來計,這些錢財,等於百年賦稅,而如果以整個大明朝,從洪武年間至今,比這二百年來全國賦稅總和還要多。

  僅僅為了讓這六萬多戶豪強徙陵,朝廷戶部就補貼支出了一億兩千萬兩紋銀,這不比一項國策花費少。

  若是不計算海外行省,僅是兩京一十八省,大明朝人口接近兩億,二十七萬多人,只是占總人口的萬分之一多一些,連千分之一都不到,而這群人,卻掌握著市面上八成,甚至是九成,或更多的財富。

  不止是大明朝如此,整個世界亦是如此,大量的財富,聚集在極少數的人手中,撬動著整個世界的經濟。

  在朱厚熜看過戶部上呈的帳本後,更是動過讓錦衣衛直接掠奪永陵之富的想法,但沉思良久,沒有選擇執行。

  永陵的存在,就是世界財富的象徵,朝廷需要這麼個存在,來讓百姓見識人世間最極致的繁華,大明朝也需要這麼個存在,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

  人人嚮往的黃金之地。

  就在這裡,高拱、張居正,以及,徐階重逢了。

  受坤伶的影響,高拱無奈請辭,在三挽三去君臣拉扯後,高拱最終離開了內閣,離開了朝廷。

  但新鄭高家,和張居正的江陵張家,財富都在徙陵條件以上,都來到了永陵,高拱離閣離朝,不必返回家鄉,而來到了永陵邑。

  張居正還在終制守孝,但君命大於天,張居正只得攜家族先行徙陵,再在此地設壇,遙祭先父。

  至於徐階,命不久矣,張居正到了永陵邑後,就立刻上奏君父,請將徐階移到永陵邑關押。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徐階、張居正,這對師徒,儘管過去有諸多齷蹉,但張居正卻選擇了釋懷,想在恩師逝世前再盡孝一二。

  朱厚熜全了張居正這份孝心,讓提刑司把時日無多的徐階送到了永陵邑,交給了張居正照看。

  徐階在榻上躺著,全身上下,除了眼睛能動,別的沒有能動的了。

  張居正就守在病榻前伺候著,而高拱以「看望」名義前來,望著死敵這副模樣,忽然間,心裡的仇恨,淡了許多。

  徐階都這樣了,兒孫、族人也早就死乾淨了,什麼都不剩下的一個人,足夠可憐了。

  這一刻,高拱釋懷了。

  「徐閣老……」

  高拱說出了之前對徐階的稱呼,想問下徐階的情況,但說到這,就說不下去了。


  寥寥數載,物是人非,別人是,自己也是。

  難怪古人說,落寞的時候別見落寞的人,同是天涯淪落人啊。

  張居正卻聽明白了高拱的意思,點點頭,說道:「李太醫來看過了,就在這兩日了。」

  李太醫,就是李時珍。

  那絲舊情,所有人都沒有忘記。

  不能動彈的徐階,兩眼浮現出淚光,順著眼角滑落。

  短暫的沉默,高拱心潮起伏,良久,緩緩說道:「裕王爺回國了,被福王爺接去了封地。」

  在海上翻了船的朱載垕,差點淹死,但被一艘路過的商船給救下了,遭遇過生死,知道之間有大恐怖的朱載垕,沒有再去南亞找尋景王爺,而就這樣回了國。

  福王朱翊鈞至孝,不惜親去杭州府,跪迎回朱載垕於封地洛邑。

  聞言,張居正,和榻上的徐階都出現了巨大的情緒波動,眼神複雜。

  再怎麼說,朱載垕也曾是大明朝堂堂親王,怎麼能,怎麼能,但凡要點臉,或者為了大明體面,也該自刎而死啊。

  作為兒子的福王爺,善啊!

  但是,遇到了這麼多變故,張居正逐漸也能理解裕王爺的想法,嘆了口氣,說道:「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生死相依。

  有人生,有人死。

  嚴嵩內閣徹底落幕,徐階也永遠閉上了眼睛。

  張府門前,又掛起了孝。

  徒盡子職,為師戴孝。

  ……

  玉熙宮,謹身精舍。

  這時一向坐著朱厚熜的蒲團空著,朱厚熜竟然躺在一把竹躺椅上。

  胡宗憲坐的,便是當年嚴嵩、張居正、高拱那個繡墩,擺在朱厚熜的躺椅邊,膝上放著一大摞公文,靜靜地望著微閉著雙眼的君父。

  「胡閣老,徐階的事,君父已經知道了,賜祭九壇、諡忠襄,以加其生前之功。」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太監黃錦輕聲道。

  甭管徐階、淞江府徐家如何,也甭管徐階在與嚴嵩爭鬥時,或公論,或私心,多多少少,是有幾分功勞、苦勞的,賜祭九壇、諡忠襄,可謂人臣之巔。

  徐階生前沒有當過內閣首輔大臣,但在死後卻享受到一般內閣首輔大臣未有的恩榮,諷刺也好,唏噓也罷,總之,也就這樣了。

  「是。」

  胡宗憲這時,眉目間也有幾分前任、前前任、前前前任……那一面孔的秋水,與賜祭九壇、諡忠襄的禮儀規制,會記下在之後回閣布置給禮部完成,儘管朱厚熜閉著眼睛,他還是欠了一下身子,然後拿起公文上的那張綱目,用那帶著徽音的官話,進行今日份君臣奏對,煦煦說道:「啟奏君父,新設的天竺、葡萄牙、英吉利等海外行省及殖民地,已呈上了國書、輿圖,納入到我朝版圖中,陸地、海洋,暫不可數計,或以『大』字能夠形容。」


  朱厚熜的雙眼睜開了:「說下去。」

  「是。」

  胡宗憲領命,繼續說道:「內閣召集各部商議了一下,正積極籌備外派官吏,六部九卿衙門及地方有司,有不少官吏請求外放。」

  時至今日,大明朝官情依舊如荼,各部、各級衙門官吏都對海外做官表露了巨大的熱情,寄期望於能脫離「苦海」。

  「准奏。」朱厚熜想了想,吐出了這兩個字,又閉上了眼。

  官吏們的心思,朱厚熜明白,但以為海外做官,就能恢復從前無法無天,無顧無忌,那也是想瞎了心,不論跑到哪裡做官,錦衣衛那個「緊箍」,始終套在所有大明朝官吏的頭上。

  胡宗憲將兩張票擬遞給黃錦,黃錦接了過來,走到御案前,站在那裡開始批紅。

  胡宗憲接著奏道:「為了朝廷的正常,一些能海外做官的官吏,可以放到海外,然而,大部分的官吏,還是想在國內做官,聆聽君父時刻的訓誡。」

  這就是找補之詞了,為君父挽尊,也為一些官吏的離開找個理由。

  現在的大明朝,不存在冗官、冗員,在新一代沒有成長起來以前,本就存在人手短缺的情況,六部九卿衙門、有司衙門的人,哪怕想海外做官,內閣、朝廷也是不會輕易放人的。

  所以,本次海外做官的官吏並不多。

  朱厚熜無動於衷。

  只要不影響國事,就不在乎官吏們的出走。

  胡宗憲只好又道:「如此一來,我朝外放特別行省的官吏,仍有不小的缺口,內閣與六部九卿商議了一下,覺得軍中一些軍將可以提拔為外臣。」

  僅憑出走的那些官吏,是不夠填充海外特別行省要緊官位空缺的。

  且隨著海外特別行省逐漸增多,這份缺口會越來越大。

  當初高拱為相時,原想著讓南亞次大陸上的腐儒歷練一二,認清世間本質後,再擇優提拔。

  沒想到的是,那些腐儒對世間本質認識的「過於清」了,和婆羅門教沆瀣一氣,為禍一方,別說劣中擇優了,數萬、數十萬人中,連個擬人的良都沒有。

  既然文道這裡,不能在特別行省上有所增益,新為相的胡宗憲,是比較親近軍方的,就想到能不能讓那些沒了仗打的軍將擔任海外官員。

  這也算是文武相濟嘛。

  「准奏。」朱厚熜好久才說道,「還有哪些人能海外做官,把這些人都說出來吧。」

  為了朝廷穩定,官吏不可能出走太多,同理,為了保證軍力,將校轉任外臣也不可能太多。


  那麼,為了鞏固特別行省的勝利果實,僅在任文武是不夠的。

  「聖明天縱無過君父。」

  胡宗憲頌了句聖,接著奏道:「回君父,在過去四年中,因變故、過錯遭遇罷撤的一些官吏,本不該此時起復,但事急從權,亦可從輕發落,臣等以為,部分有能力的官吏,或可就此起復。」

  說著,胡宗憲輕輕抽出那張票擬遞給了黃錦,黃錦拿到君父的面前,將之展開。

  朱厚熜睜開眼睛,望著上面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高拱」、「張居正」、「趙貞吉」、「譚綸」……

  胡宗憲是個孤臣,也是個厚道人,擯棄前嫌,對這些曾經的國之重臣、棟樑之材有了新的安置。

  「准奏!」朱厚熜同意了這些罷撤官吏的新用,道:「為官的有了安置,為軍的也有了安置,內閣對朕的百姓也有了安置吧?」

  「君父如天之仁、料事如神!」

  胡宗憲再次頌聖,「地方有司衙門舉薦了一批聰慧的青年、少年,臣等以為,或許能讓我大明朝的未來先去海外見見世面,不為外臣,但為外事。」

  又是一張票擬,黃錦再次呈到了朱厚熜眼前,「趙南星」、「鍾羽正」、「葉向高」、「朱燮元」、「畢自嚴」、「蔡復一」、「方從哲」……

  從青年,到少年,再到幼年,全都有,這些人,便是內閣選拔出來的未來官員列表。

  很多人以為,人才選拔是在成年後才進行的,而事實卻是,天選之才幾歲便進入了大國中樞閣老的視野。

  只要不是早夭,只要不是傷仲永,順順利利長大,起碼是一方大員。

  朱厚熜望著這份絕密級未來名單,兩世為人的記憶浮現,對其中一些人有所印象,便知道朝廷、地方是真的盡了心了。

  朱厚熜從躺椅上站了起來,黃錦慌亂收起名錄,要去攙扶,「君父」。

  朱厚熜揮手甩開了他,腳步輕移,走到蒲團前坐了下來,盤上了腿,「准奏,難為你們了。」

  胡宗憲立刻便跪了下去,紅了雙眼,為國做事,他們當真是披肝瀝膽,嘔心瀝血了,能得君父一句肯定,足以。

  黃錦得到君父的示意,上前扶起了胡宗憲,朱厚熜問道:「還有別的事嗎?」

  「回君父,三個特別行省,連同世界諸國同道入京,想為吾皇獻禮一舞!」胡宗憲振奮道。

  自唐以降,萬族,甚至是萬國,再次匍匐在了大明朝腳下。

  分割的非、美兩洲,已有寶船艦隊前往掌控,整個歐羅巴大陸,西班牙帝國是檣櫓之末,神聖羅馬帝國教皇之位,已被錦衣衛掌控,而人間之恥的奧斯曼帝國,只是隨時宰殺的羔羊。

  我華夏,已於世間無敵。

  朱厚熜有所觸動,胡宗憲、黃錦不約而同地跪了下去,齊聲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