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全面調整

  第212章 全面調整

  校尉、將軍,這都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叫法。

  少中上大的等級放在這裡也不算違和,中國本來就有少師,少傅,中郎將,五虎上將,天策上將,大將軍這種稱呼,魯錦只是將這套體系移植過來而已,因此三人倒也沒太大的反應。

  只有楊恆問道,「大帥,這將校尉的軍銜,是算做官職還是品級?亦或是官階?還是勳爵?」

  魯錦當即解釋道,「不算勳爵,勳爵另算,也不是官職和品級,現在的武官官職,以所領兵數和任命為重,比如團指揮使,督師這些實職,有多少兵便給什麼職。

  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武官品級和文官相同,依我漢人王朝舊制,再稍作精簡,仍用九品從正制,若非要比較的話,軍銜應該類比前宋時的官階,如某某大夫,某某郎之類。」

  這麼一解釋,眾人便都懂了,唐宋時的官員除品官外,還會對有功之臣授予榮譽散階,比如最高的開府儀同三司,特進光祿大夫,朝議郎,承議郎,奉議郎之類的玩意。

  這種官階只是個榮譽稱呼,另外也有評定所享受的禮儀和俸祿等級的作用,但並非實職,沒有行使政務的權利。

  三人再看表格中的軍銜與品級的對照,也覺得沒什麼毛病。

  歷史上,朱元璋建立大明初期,是重武輕文,以武為尊的,具體體現在什麼方面呢?比如從文武官員的品級就能看出來,朱元璋定的衛所制,管十個人的小旗官,居然就有正七品。

  而相比之下,文官的知縣也才正七品。

  這就比較離譜了,一個班長居然和縣長平級,那十個士兵能守住一個縣嗎?

  再加上衛所龐大的規模,可想而知這些衛所軍職需要多少俸祿,高品級官員的規模太大了,光是發工資的行政開支就是個問題,這也是老朱開國的時候把工資定那麼低的原因之一,因為定高了真發不起。

  當然,明朝這個武尊文卑的情況,到土木堡之後,軍權被文官奪走之後就徹底變了,明朝中後期的二品武官見了六品的文官都得點頭哈腰,可憐可悲。

  魯錦定的軍銜與品級標準,沒有過度拔高武官品級,但也沒貶低,基本就按實際兵力和戰鬥力來對標文官體系。

  士官、班長是九品,少尉副排長是八品,中尉排長七品,和知縣一個等級。

  上尉大尉正副連長是六品,少校中校正副營長是五品,上校大校正副團長是四品,對標文官的知府一級。

  少將中將,師長軍長,二三品,對標文官的布政使司一級,再往上的集團軍將領為正一品,對標戰區司令,或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官職。

  其實這個體系里,武官的品級還是有些高,正常應該是營管鄉鎮,團管縣,師旅管府市,軍/集團軍管省這樣才對。

  但這樣定的話,就意味著要招很多很多的兵,全國上千個縣,那就是上千個團,就算每個團縮編到1500人,那也要近兩百萬兵力,以元末明初這個人口不過億的農業國,哪養的起這麼多兵啊。

  所以只能適當抬升武官體系,縮小地方軍隊的編制。

  而且聖武軍現在一個團是4500人,應該對標後世的旅才對,那用團對標知府的品級,其實也不算錯。

  對於魯錦安排的這個軍銜品級,幾人並沒有什麼異議,但李善長主管財政和糧餉,所以也跟著問了句,「大帥,那今後將士們若是發俸祿軍餉,是按軍職來算,還是按軍銜來算呢?」

  「薪俸問題,按軍銜來算,不以實職為準。」魯錦當即解釋道。

  李善長又道,「若如此,那各地文官現在是否也該拿出正式品級?」

  魯錦聞言皺眉想了想,還是搖頭說道,「此時頒布軍銜,是為了激勵將士們多立新功,另外也是為了渡江後擴軍時更方便一些。

  「我們當務之急,是全力為渡江做準備,若能渡江站穩腳跟,打下基業,到時再給文官頒布正式品級也不遲,若是渡江事敗,那就萬事皆休,便是給文官們全都封個一品大員又有何用?不過是自娛自樂而已。

  「武將軍銜品級高,那是因為他們真的有兵,給文官授予品級,現在也不過是七八品的知縣、主簿,最高也不過四品的知府,咱們現在連一個行省的地盤都沒有,糾結品級又有什麼用?」

  「明白了,那就等渡江後再說。」李善長聞言也答應下來,他也知道現在是創業階段,實權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實權,就有做事的機會,能做事,以後就有功績,到論功行賞的時候才能有底氣。


  敲定了軍銜品級和各方面軍的部署調整之後,這次的會也算是談完了,魯錦立刻給三人各自分配任務。

  「百室先生,安慶路如今納入我軍版圖,今後正式改名安慶府,懷寧縣改為安慶府城,其餘諸縣仍用舊名,另外安慶府現在尚缺三名知縣,請先生督促吏目司,從現有各縣主簿中,挑選政績出色之人,升任安慶府知縣。」

  「是,我一定儘快做完。」李善長當即答應下來。

  魯錦卻補充道,「還有一件事,我從安慶回來時,已經交代那三個知縣,讓他們召集當地有才學之輩,閏三月底之前,到廬州考試。

  「現在我們地盤又大了,將來還要渡江,渡江後我肯定還要帶走一些官吏,派駐到江左之地,如此一來,我們的官吏就有些不夠用了,所以應該趁現在多儲備一些人才。

  「請先生幫我傳令諸縣,凡我聖武軍治下各地,準備二次遴選人才,各地士子皆可在閏三月底之前來廬州應考,不拘儒家子弟,但覺自己有治民之才,陷陣之能者,無論文臣武將,都可來應考自薦,請先生幫我主持此事。」

  「是,臣稍後就去辦。」

  「嗯,那就這樣吧,楊恆。」交代完李善長這邊的事情,魯錦又轉頭看向了新來的這個楊恆。

  楊恆連忙道,「臣在。」

  「武院的馮掌司現在不在,聖武軍各部的整編調防命令,你要來幫著處理文牘之事,另外你還要和文院營造司的許濟川對接一下工作,尤其是肥西鐵廠現在的情況,月產多少甲冑,刀槍,火銃,火炮,你要了解產量和庫存,為我軍渡江兵團換裝做好準備,還有軍械倉庫。

  「你是武院後勤司掌司,這些後勤武備之事,你都要管起來。」

  「是,臣一定儘快把這些事辦妥。」楊恆趕忙答應下來。

  魯錦看了他一眼,又說道,「你如今剛來,聽說家眷沒有分到什麼大宅,現在帥府設在廬州,人口日多,各部要員將領家眷也多,就算新建宅子也來不及了,而且我們在這裡待不了多久了,最多再過幾個月,可能就要搬家,且先忍耐一下吧,房子解決不了,若是吃穿用度有甚缺的,你再跟我說。」

  楊恆聞言一愣,連忙誠惶誠恐起來,「多謝大帥掛懷臣的家眷,屋舍不過遮風避雨之所,乾淨能用便可,無需太過奢侈華麗,能供妻兒老母容身已是難得,臣已經知足了。」

  魯錦又擺擺手道,「令堂不是有疾在身嗎,廬州有一名醫,曰池仁平,是蘇州名醫葛氏之徒,我已請他登門為令堂診治,診金由我來出,汝勿慮也。」

  楊恆一聽魯錦還給他老娘找了醫生看病,頓時感動不已,當即下拜磕頭道,「多謝大帥掛懷,臣今後定然為大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魯錦連忙上前將他扶了起來,「起來吧,你既是主動歸降的,以往之事,我既往不咎,但今後需好好做事,我這人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只要做的好,我必不吝賞賜。」

  「是,臣定銘記在心。」楊恆再次拱手道。

  魯錦這時又取來一套手抄本的公輸秘典遞給他,「這是我家傳之書,裡面這本公輸子你可以讀一讀,這本公輸算經你需自學一番,不然鐵廠的東西,你恐怕看不懂,至於其他書籍,你若感興趣,也可以看一看,若有不懂之處,也可向我討教。

  「另外帥府這裡還有一個教導營,諸多要員將領家的子嗣,皆在這裡讀書,你家裡子嗣若無人照看,也可送到這裡讀書。」

  對於魯錦公輸氏的身份,楊恆只是有所耳聞,並不敢確定,如今看了魯錦遞來的書籍,才終於確定了那個傳聞,當即捧著手中書籍道,「多謝大帥賜書,臣一定仔細拜讀,早日學會算經。」

  「倒也不必全都學會,能學個入門便可,你且先去辦事,等閒暇時再看不遲。」

  「是。」

  「去吧。」

  「臣告退。」

  等楊恆退下,場中只剩魯錦和包毓,魯錦這才對包毓道,「最近可有什麼重要情報,江對岸的太平路和集慶路的情況摸清了沒有,有多少元軍,何人為將?」

  「大致摸清了,只是集慶路和太平路加起來,元軍總數恐怕不下二十萬,若要攻下兩地,恐怕還需仔細謀劃一番。」包毓當即介紹情況道。

  「二十萬?嘶——」魯錦聞言倒吸一口涼氣,自己這邊累死累活都沒湊出十萬大軍,對岸的浙江兩個府就拉出二十萬大軍,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不過由此也能看出江浙的人口是真的多,那就更需要拿下了。


  魯錦當即向包毓詢問起了詳細情況。

  就在他們討論對岸元軍的兵力部署時,一道道命令也從帥府發了出去。

  趙庸帶著十一團移駐六安,把駐守在那裡的俞廷玉第二團換到廬州來,組建第105師。

  同時軍銜制也跟著一起施行,俞廷玉升為105師少將督師,兼任第二團指揮使,趙庸升為105師大校副督師,兼任第11團指揮使。

  南線的35軍剛剛整編完畢,他們的部署倒是不用調整,只是趁著這次把軍銜補上。

  廖永安任第35軍總管,授中將銜,正二品,兼任101師督師,第三團指揮使,繆大亨任35軍副總管,授少將銜,正三品,兼任104師督師,第12團指揮使。

  新提拔上來的15團韓慶祿,16團魯定,水師第3團的繆友珍,這三人都只是上校團指揮使,而『老牌』的八團郭子興部,就撈到一個大校團指揮使,同時兼任101師副督師。

  這個任命和軍銜,讓郭子興心裡好受了不少,看意思魯錦還沒有完全放棄他,給了他一個副督師的職位,雖然只能算是掛名的,實際上101師還是廖永安說了算,但這也讓他重新看到了希望,不至於自暴自棄。

  北線的整編調防命令一到,諸將也都興奮了起來。

  新成立第36軍軍部,朱亮祖任36軍總管,授中將銜,正二品,下轄102師和106師,102師轄第5、第14、和騎兵二團,總部設在濠州。

  同時魯錦又給廖永忠下令,讓他帶著自己的營從第五團里分出來,再把剩下的幾個安慶降將,夏興祖,陳士達,周文,這三個千戶營官分給他,組建新編第18團。

  廖永忠任36軍副總管,授少將銜,正三品,兼任106師督師,轄第18團,俞通源的第七團,趙仲中的第十團,師部設在滁州。

  俞通源和趙仲中,兩人全都授予大校軍銜,任團指揮使,俞通源兼任106師副督師。

  夏興祖、陳士達、周文三人,聽說魯錦要把他們調去滁州,組建新編第18團,和元軍直接對線,心中都有些不樂意,以為魯錦是要用他們這些降將當炮灰,心裡普遍存在牴觸情緒。

  但是很快,他們的態度就變了過來,因為魯錦讓他們調動之前,先在廬州進行換裝,鐵廠新造的甲冑,四個戰兵營,三千多副大紅色布面甲,銀光閃閃的頭盔,如同龍鱗一樣的環臂鎧,全副甲冑不下四十斤。

  而且不僅戰兵有甲冑,就連輔兵營也有同樣款式的甲冑,只不過輔兵營的甲冑是靛藍色。

  全團一共4500副全新的甲冑,順便連武器也都給他們統一了一下,人人都是五米多長的大槍,副武器用刀還是骨朵可以自選,不受限制。

  如此豪華的兵器甲冑發下去,三人再也沒話說了,這怎麼也不像是要拿去當炮灰的樣子,反而更像是精銳。

  而且他們三人又打聽了一下,聽說肥西的鐵廠能月產四千五百副甲冑,足夠裝備一個團,再看看魯錦的禁衛軍,居然還都穿著雜七雜八的繳獲盔甲,哪能不明白魯錦的用意。

  畢竟誰會給精銳用破爛,給炮灰換新甲啊,三人當即不敢再瞎想,領了裝備老老實實的奔赴滁州。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