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龐大的鐵廠
第213章 龐大的鐵廠
因為肥西鐵廠有一台水力軋鋼機的緣故,所以打起甲片來速度非常快,一個小時就能產出足夠裝配八副甲冑的鐵片,晝夜三班倒的情況下,每天都能生產出足夠190副甲冑的甲片。
只是現在沒有衝壓機,頭盔還要靠工匠手工敲打,所以全套甲冑的產量提不上去,再有就是布面裝配環節拖慢了進度,不然單論甲片產量的話,一個月產出5700多副甲冑理論上也是能做到的。
月產一個團的甲冑雖不算慢,但部隊人多,時間又很緊張,想在半年之內給部隊全部換裝一遍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暫時還是只能緊著前線有作戰需求的部隊換裝,這才讓幾個新來的降將撿了便宜。
畢竟十八團是廖永忠這個106師督師的直屬兵力,督師的親兵拉出去連個像樣的甲冑都沒有,實在讓人笑話。
東線成立第37軍,楊璟任37軍總管,授中將銜,正二品,下轄103師和107師,楊璟兼任103師督師,第4團指揮使,103師下轄楊璟的第四團,俞通海的第9團,常遇春的第13團,俞通海和常遇春都是大校軍銜,正四品,俞通海兼任103師副督師。
sto9.𝙘𝙤𝙢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廖永堅任37軍副總管,授少將銜,正三品,兼任107師督師,水師一團指揮使,下轄水師一團,華高的水師二團,張溫的第六團。
華高授大校軍銜,正四品,兼任107師副督師。
魯錦這邊安排的挺好,只是東線的任命書還沒發出的時候,楊璟就急匆匆的找了過來。
「大帥,剛才我草擬北線36軍的任命文書,發現新編18團有個問題。」
魯錦聞言一愣,「什麼問題?」
他還以為安慶那些降將有什麼問題,楊恆這個原安慶路照磨知道些他不清楚的事情,可誰知楊恆卻指東打西,向魯錦反問道。
「這新編第十八團都有了安排,可這十七團為何沒有安排?」
「十七團?」魯錦突然愣住,一時竟忘了十七團主官是誰?他連忙掏出本子查找,看到張德勝的名字,頓時哭笑不得。
「哎呀,這事怪我,竟將十七團給忘了,張德勝部現在何處?」
楊恆連忙答道,「張德勝原是八團副指揮,跟大帥一起去打的宿松,新編十七團也在宿松成立,現在應該還在宿松或是太湖。」
魯錦一拍腦門,暗罵一聲自己的記性,這些天軍隊大整編,新編了好幾個團,居然把張德勝給忘了。
楊恆見魯錦終於想起來的樣子,連忙建議道,「大帥之前不是說擔心渡江時沒有騎兵嗎?何不將騎兵二團編入禁衛軍序列,讓17團編入105師序列,用來防守廬州,這樣就能把騎兵二團換出來了。」
「不,不能這樣換,讓我想想。」魯錦聞言搖了搖頭,在原地轉圈跺著步子思考起來。
他把張德勝從郭子興副手的位置薅出來,一來是不想把張德勝這員猛將放在郭子興手下吃灰,二是想著將來渡江的時候帶上他,把這樣的猛將放在廬州防守,實在是浪費。
想通了此中關節,魯錦突然站定說道,「立刻把第17團召回,移駐巢縣,編入東線37軍107師序列,把張溫的第六團調回禁衛軍序列,歸我直轄。」
楊恆一個新來的降臣,顯然還沒搞清楚聖武軍的人際關係,要說哪支部隊跟魯錦最親近,無疑是魯錦起家時就跟著他的張溫和朱壽,更何況張溫還是魯錦的大舅哥,就這關係,還有比張溫更適合編入禁衛軍的嗎?
如果張芸繡能生出一個男丁,立為太子,張溫怕是舍了命也要保住這個外甥。
「是。」楊恆當即答應下來,覺得魯錦如此安排必有因由,自己剛來,知道的還太少,看來得找人多熟悉一下才行。
「大帥還有別的吩咐嗎?若是沒有吩咐,我就去草擬新的文書。」
魯錦想了想問道,「現在鐵廠的燧發火銃產量如何了?」
楊恆還沒去過鐵廠,只是剛從營造司的許濟川那裡了解的情況,他連忙掏出一個小簿子查閱道。
「鐵廠現在月產火銃八百餘支,足夠裝備一個營,禁衛第一合成旅現在已經換裝了兩個戰兵營的火銃,尚缺兩個營的裝備,若是兩個車兵營也裝備火銃的話,那就還缺四個營的火銃。
「八斤野戰炮現在已經開始量產了,月產十六門,足夠裝備一個炮連,另有野戰榴彈炮,還未正式定型,不知該量產哪一型?這是鐵廠發來的奏疏,請大帥儘快定奪。」
魯錦聞言皺眉思考片刻,有些不滿鐵廠的生產速度。
經過這次調整之後,魯錦的禁衛軍里就有了朱壽和張溫兩支主力部隊,朱壽的第一團已經完成了火器化改編,魯錦就想著把張溫的第六團也全部火器化。
但現在的火器產量還是太慢,一個月800多支火槍只能裝備一個營,合成旅最少要有四個火槍營,還有兩個營的車兵,最好也裝備短銃,這樣一來,一個合成旅就得六個營的火銃,這還沒算騎兵的短火銃呢,要算上騎兵那就更多。
如此一來,打造一個合成旅的火器裝備,就得半年時間,勉強能在渡江前給朱壽的合成旅換裝,但張溫的裝備就湊不出來了。
魯錦想了想才說道,「你先把各部的任命文書擬出來,到我這蓋印發出去,然後馬上去鐵廠調查一下情況,接下來半年,至少要讓火器的產量翻一倍出來,起碼要月產兩個營的火銃,你去看看是什麼情況制約了產量,是缺工匠,還是技術不足,然後回來向我匯報。」
「是。」
楊恆再次領命而去,很快就把任命文書修改之後,送給魯錦簽字蓋章,發了出去,然後立刻乘船去了鐵廠,調查產量的情況。
楊恆一到鐵廠,頓時就感覺大開眼界,肥西鐵廠坐落在淝河南岸,一條從淝河挖出來的人工水渠穿廠而過,幾架橫臥的水車在水流的衝擊下終日不休的運轉,通過木頭齒輪,將源源不斷的動力導入旁邊的巨大車間之中。
那車間本身也是極為震撼的,用紅磚和石灰灰泥砌築的厚實牆體,有三四層樓那麼高,上蓋紅瓦屋頂,車間的占地面積足有三十丈長,十丈寬,最最離譜的是,如此巨大的空間,裡面居然沒有一根柱子.
這在楊恆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一座占地面積堪比皇宮大殿的建築,裡面一根柱子都沒有,是怎麼把那麼大的屋頂撐起來的?
如今這樣的磚砌廠房還只有一座,旁邊還有一間正在施工,此時已經到了架設屋頂的環節,楊恆在那看了一會,又找工匠詢問一番才弄明白,原來蓋這車間的法子還是魯錦提出來的,用建橋的法子,把兩面牆體當作橋墩,把屋頂當作橋面,像是建拱橋一樣,這才造出了如此巨大又沒有柱子的工房。
自家這大帥不愧是公輸氏出身.
再到煉鐵區,一排排的磚砌高爐矗立在那裡,每座爐子高兩丈,差不多七米高,旁邊還有旋轉的坡道和木製滑輪起重機,便於工匠推著小車從爐頂送料,或者用吊機直接把料吊裝上去。
這些高爐經過魯錦的提議,還進行了改裝,給每個爐子上面加了個鐵蓋子,蓋子內搪火泥,保溫防火,再加上焦炭,水力鼓風,這三樣技術加在一起,足夠把爐溫提高到1800℃以上,比以前煉鐵的效率大大提高。
爐溫高,融化礦石需要的時間就短,在沒加蓋子,人力鼓風的時候,每座爐子每天只能出鐵水六次,但是經過改造之後,現在每晝夜能出鐵12次,單爐產量直接翻了一倍,單爐日產兩噸多鐵,約五千斤以上。
不過這麼改造之後,也不全是好處,效率的確提升了,但是爐襯的壽命也變短了,以前每天出6次鐵水,十天才停爐修補一次爐襯。
現在單日產量翻倍,但爐襯的壽命只剩七天了,連燒七天之後,必須停爐更換爐襯,把原來的燒裂缺損的火泥鏟下來,再重新搪補一層火泥,還要把爐襯的濕泥烘乾,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以前的爐子,每個月有十天都在修補,只有二十天在產出,現在的爐子,每個月有半個月都在修補,只有十五天在產出,但就這十五天的產出,還是比原來的二十天產出要多。
效率確實提高了,但也提高的有限,想要提高爐襯的使用壽命,就得研發耐火磚,才能讓爐子堅持更長的時間,但魯錦暫時又沒那個時間。
楊恆以前從沒接觸過這方面的事宜,這還是第一次知道高爐需要經常停爐修補,這就導致了肥西鐵廠現在雖然高爐眾多,但能同時開工的,其實還是有限。
現在鐵廠一共有16座高爐,但只有八座爐子能夠同時穩定生產,就算修理班緊趕慢趕,最多也只能保障十座爐子同時開工。
每座爐子日產鐵兩噸半,八座爐子就是日產二十噸鐵,一個月能產出六百噸,只用來打造兵器的話,根本就用不完,哪怕算上鑄造火炮也是一樣。
這些鐵除了滿足軍隊需要外,甚至還能撥出一部分用來民用,李善長這陣子就從鐵廠撥了不少鐵發給各縣,讓他們打造農具,全力保障各縣的春耕事宜。
鐵料是不缺的,現在制約兵器產量的,其實主要是鏜床
楊恆在車間裡看到了那台水力軋鋼機,上下四個摞起來的鐵輥子,每個重達六噸以上,四個加起來足有二十多噸,架在一個鑄鐵的架子上,兩端套有青銅軸承,通過水車驅動輥軸。
一名工匠從旁邊的爐子裡夾出一塊書冊大小,燒的通紅的厚鐵板,放在軋鋼機的鐵輥中反覆碾壓,鐵板立刻被壓的越來越薄,面積越來越大,直到變成小半個書案大小。
然後就被轉移到另一處,有個超大的支軸剪刀,人可以直接騎在剪刀的刀柄上,用全身的壓力控制剪刀,將鐵板剪成一個個巴掌大的鐵片。
然後這些鐵片又會交給手藝好的制甲師傅,手工敲打精煉,再進行定型修邊,最後經過打孔,熱處理,製成鋼甲片,至於往布上釘鉚釘的組裝工作,就不歸他們管了。
楊恆見到那台重達數萬斤的軋鋼機,才知道為何這個鐵廠的甲冑產量這麼大。
又往前沒走幾步,一陣陣刺耳的摩擦聲傳來,楊恆抬頭望去,只見是一排黑黝黝的鐵磨盤,上下兩個鐵磨旋轉,發出刺耳的摩擦聲。
旁邊的沙地上還擺滿了一顆顆圓潤的鐵球炮彈,堆的像金字塔一樣。
他好奇的跟旁邊的工匠問道,「這是何物?」
「大帥說這叫盤珠機,專門用來打磨石球鐵球的,咱們鐵廠這是盤的炮子和銃子。」
楊恆拿起一顆光滑圓潤的鐵球,入手十分沉重,看著旁邊放置的一門火炮,心中猜測,這應該就是正在量產的八斤野戰炮,也就是說,他手中這顆鐵球就有八斤重。
楊恆又好奇問道,「這炮彈直接鑄造不行嗎?為何非要再磨一下?」
那工匠也搖了搖頭,「咱也不清楚,只知道是上面要這樣做的,咱聽說啊,只是聽說,大帥說這炮彈與炮膛的間隙越小,越是嚴絲合縫,這炮的威力便越大,打的也越遠。
「若是不經打磨,你裝四斤火藥,也只能將炮子打出二里地遠,若是打磨光滑,你只裝三斤火藥,也能將炮子打出三里遠,裝的藥更少,又省錢,打的又遠,你說磨不磨?」
楊恆詫異的看向那工匠,震驚道,「你懂的還不少嘛,你也會打炮?」
工匠搖了搖頭,「不會,但咱見過,廠里有時也會試炮的,每次交炮的時候,各炮都要打一發驗收,不然大帥那邊是不會收的。
「再說大帥也鼓勵咱們工匠多學習,在廠里開設了夜校,鐵廠內所有工匠都可在下工之後去讀書識字,不僅要學好手藝,還要懂得原理,若是能提出改進意見,大帥還另有賞賜,聽說是可以評選職稱,獎勵三進大宅的。」
楊恆頓時更加驚訝,沒想到魯錦還在鐵廠中設立了這樣的制度,教工匠讀書,獎勵宅邸,真是,真是聞所未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