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從三皇建立千年世家> 第二十二章 封建服南,元氏入蘭(求收藏,追讀)

第二十二章 封建服南,元氏入蘭(求收藏,追讀)

  華歷3114年,孟國蒲朝建立第561年。

  進入雨季的第一場大雨毫無徵兆的落下,一支五十人的隊伍手持刀戟,戴著斗笠,穿著蓑衣在由南往北的大道上疾步前行。

  領頭的人在雨霧中看到前方道路旁邊有一間大院,招呼部隊加速往前。

  來到門口,就大力敲門道:「快快開門!」

  不多時,門被打開,一位老者看到密密麻麻的一群人,大吃一驚。

  領頭人語氣不善道:「你這老兒,堵在門口做甚,快讓我等進去!」

  老者被嚇的支支吾吾要說什麼,領頭人不耐煩的就要伸手推搡,一位中年人拉住他的手,阻止道:「唉,怎可如此粗暴。」

  領頭人低下頭認錯後,中年人溫和的對老者道:「我等是諸侯武士,非是惡人,這是通關信物。」

  老者接過他手裡的木牌,上面橫寫王令兩字,下面寫著憑此通關。

  勘驗無誤後,老者方鬆了口氣,讓部隊進來避雨。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蒲朝開始分堪離為五道,用尹江串聯為水道,北方有北江道,中為中水道,南為臨海道,用陸路串聯,東為東山道,西為西山道,共計為一百二十一國。

  山道每五十里設一驛站,一為快速傳遞情報信息,二供貴族商旅往來歇腳。

  此地便是連接孟城東部高原的東山道,榜國境內的一處驛站。

  驛站分為前後院,前院左右是客房,大門旁邊是馬棚。

  武士被安排在前院客房,搬運東西和照料馬匹,中年人讓老者把兩人先帶到後院。

  正面是用木板隔開的一間大廳和兩個偏室,兩側是雜物和廚房。

  中年人讓人整理出三間北房,很是歉意拱手道:「這房屋逼仄,只能委屈兩位先生了。」

  男子脫下蓑衣,露出裡面的白色長袍,回禮道:「那裡的話,能遮風擋雨,已是很好了。」

  其他武士已經開始到廚房燒水去,見食物不夠,就來報領頭武士。

  領頭人給了老者一小布袋,冷喝道:「你去弄些吃食和馬草。」

  老者唯唯諾諾的點頭,穿好蓑衣,戴上斗笠,牽著驛站里的矮馬,就在雨中出了門。

  走到小路就破罵裡面的人,好奇的打開小袋,除了銅刀幣,竟然還有一塊銀刀幣,頓時大喜。

  晚上吃過飯後,前後院子都點著燈火,東西兩間房子裡面的地板上,幾十個漢子脫掉上衣,要麼擦拭刀劍,要麼修補甲冑,但更多的都是百無聊賴的躺著。


  在後院大廳里,燈火隨風飄搖,中年人拿著一卷竹簡,看著上面的名字,又看著外面的大雨愁眉不展。

  持續十幾年的諸王子爭位已經結束十年,最後獲勝者三王子尹權,完成了第二次東征服南的大業,共計五萬大軍掃蕩諸蠻。

  為了控制和開發這片比堪離更為廣闊,蘊含更大潛力的土地。

  命長子尹武監督,驅服南土著八萬,於昭河畔營建東王畿——武里。

  建成後於武里分封同室宗親,有功之臣。

  計有公三位,侯伯八十五位,子男一百四十位。

  早在華歷2700年左右,孟國工匠掌握了鐵器的鍛造技術。

  青銅器是合金,銅礦在自然界的分布遠不如鐵礦,但是沒有鍛打的鐵塊,又遠不如青銅器方便。

  成熟的制鐵技術一出現,就開始在孟國每個諸侯國快速傳播,並向四周擴散,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軍事上,鐵器能裝備到更多人,動員遠超青銅器更多人力。

  戰爭以裝備青銅器的少數貴族為主力,轉變為以農民為主力。

  有了鐵器,更大更壯觀的城池得以修建,人口增長加速。

  這諸多因素成為孟王權征服服南的動力。

  此時一半服南諸侯為堪離諸侯分支,他們自然有人才調配,而另一半像為王畿士族,驟然居於諸侯之位,手下能管理的人才自然不足。

  孟王權更親近後者,了解其困難外後,於是讓人登記新晉諸侯為一表,願意到新晉諸侯處為臣的士族為一表。

  前者有地缺人才,得士族表,後者有人才沒封地,得諸侯表。

  中年人叫羅替,他的兄長羅方本是王畿士族,以功勳獲地封伯。

  獲得士族表後,就替他來到東山道,搜尋表上人才。

  但是三月過去,各士族了解羅伯的封地和能給的待遇後,僅有兩位願意隨他南下。

  王畿士族和諸侯分支還有個不同就是,前者地大而民寡,後者有宗家支持,地小而民多。

  民寡就意味著要很長的建設開發時間,而各士族能忍受長期的艱苦生活的不多。

  如今馬上就要到雨季,道路更加難行,為兄長搜尋不到足夠人才,封地建設就難以展開。

  「夜深了,仲清兄不休息,這是在為表上士族煩惱?」

  仲清是羅替的字。

  見兩位士子醒了,以為是自己的燈光影響,面帶歉意道:「是啊,我這就熄燈。」


  「等一下……」

  一位士子起身來到正廳,隨意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事來,可否把表給我一看。」

  羅替把表給他,不知道他什麼意思。

  就見他目光尋找,突然眼前一亮,笑道:「還真的在這上面。」

  帶著一絲欣喜看著羅替道:「仲清兄何不去找這家。」

  羅替向著他手指的方向而去,上面寫著武台武氏,卿位。

  解釋道:「哦,你說這位武氏。他寫在最前排,我自然能看到。

  但是伯有兩卿,一位由王指派,一位多由公室出任。

  所以就沒想請他。

  而且這武氏有何得何能,竟要授卿位才出仕。」

  羅替自然就是公室。

  另一位士子也來到正廳,像是猜到什麼。

  坐下後點頭道:「那我也知道是那家了。」

  對羅替道:「如今快到雨季,表上的人也不多了。

  這武氏就在這附近,我勸仲清兄前去試一試。

  一旦成功,他一家抵幾家。」

  羅替沒聽明白:「可是他要卿位……」

  「這你不用擔心,他上面寫的是武氏,但其實是元氏。」

  「元氏?」

  「對,就是元公勉之後。

  他們家也抵不過歲月流轉,家道衰落後,就遷到這裡為士子,守著幾十戶人傳承家業。

  也不願以元氏相稱,怕辱沒了家名、

  如果你能請他出仕為卿。

  以他元氏的名望,和大王說一聲就是了。

  畢竟這可是存亡續絕的美談。」

  羅替越聽越心動,雲姓元氏可是以能治兩類而聞名的賢者家族,大王應該不會拒絕。

  但還是有疑惑,問道:「可是他還保存著家學嗎?」

  兩人同時笑道:「這麼說吧,仲清兄能請到元氏,我兩人就確定出仕蘭伯。」

  羅替點了點頭,心裡有了判斷。

  第二天,三人尋到一處莊園,見到了武氏一族的人。

  羅替進來時就觀察到,這庭院雖然老舊,但是乾淨整潔,僕人行為舉止有一般世族僕人所沒有的沉穩,室內陳設,如銅燈,短案,屏風都復古美觀,於細微處透露著一種典雅之美,讓人不由得端莊起來。

  心中暗道:這世家教養遠超以往所見。


  雙方坐在廳內草蓆上,其族長是位頭髮花白的老者,了解來意後,面帶詫異道:「我族可是要卿位,幾位確定嗎?」

  羅替已經決定,一定要請元氏出仕,於是拱手道:「不敢糊弄老丈,我家君上就是讓小子按表請人。」

  老者點了點頭,又問了些是以何晉爵,家世如何,能給元氏何等俸祿的問題。

  最後說要考慮五天。

  羅替表示理解。

  等他羅替走後,元氏多有看不起伯位和羅姓的家世,不願前往。

  最後老者經過反覆考量,做出分家的決定,不願去的,就以武氏的名號到其他諸侯出仕,元氏主家往蘭國出仕,為卿族已是最高的等級了。

  於是有三家武氏各往其他諸侯為大夫,老者讓長子先跟著往蘭國布置,確定後方帶著家族南下。

  一年後,孟王權發布王命,讓武台元氏往蘭伯處為卿。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