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四王守四方(求收藏,追讀)
堪離做為一個地理單元,比雲地大,但是又不像雲地一般被山嶺切割,各諸侯被孤立在各個山谷平原。
堪離不僅有大平原,更有尹江這一條大江,從南到北貫穿整個平原直達到海,為農業生產和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所以孟王和眾臣明白,控制尹江就是控制堪離。
於是除建造孟城外。
為控制於孟城下游建蒲城,遷3000戶華人,5000戶驃人。
又於仰光建城,遷3000戶華人,5000戶驃人。
控制尹江入海口,也是為了獲取魚鹽之利。
為北中南三王畿。
為了調和孟國內,雲黔和天府兩大諸侯派系。
孟侯讓雙方互相同婚,並下旨,下一代諸侯必須有另一系的血統。
同時為了同化驃人,沿用雲地人的經驗,對各部落首領儘量打殺,打亂驃人部落,使各部落驃人在華人的管理下雜居。
又在婚姻上想出一個辦法,讓華人男子必須娶一個驃人女子,否則罰以徭役或財貨。而驃人男子又必須以入贅的形式到華人女子家,取華人姓,說華人言。
華人帶來的技術遠比驃人自己的技術更有效率。
除了前期的修建城池格外辛苦,但是建好之後,孟王及諸侯都採取休養生息,鼓勵生育的政策,都給各個家庭留有大量餘糧,所以驃人的生活遠比還是部落時期更好。
這是在減去三分之一華人因適應不了環境,而在五年內死去的情況下,孟國人口還能保持增速的原因。
到恆帝60年,三王畿以及第一次大分封的諸侯移民都已到位。
這場持續三十年的曠世大遷徙終於結束。
已近中年的孟王,於孟城宮殿中大擺宴席,與諸侯共同慶賀。
酒過三巡,孟王起身環顧道:「天子居中央治益州,姜姓居東方治豫州,媓姓居西北治玉州,妊姓居北方治雍州。
天子又命小子居南方治交州。
三十載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櫛風沐雨,玉汝於成。
與諸君宵衣旰食,方有如今初成之南國。
此乃一賀!」
諸侯起身,在感慨中,共飲美酒。
寺人上前為孟王再添一杯酒。
孟王繼續道:「如今堪離的遷戶移民,已經大功告成。
此乃次賀!」
諸侯再飲。
孟王又道:「多年前,天子命我治交州,也命皇子產治震州。
如今堪離移民事畢,所以要開始為震州移民做準備了。
王化交震兩州是千秋大業,上天將如此重擔交到我等肩上,有絲毫懈怠,就是詆辱上天,為祖先蒙羞。
諸位一定要將這件事當成一生都要用盡全力的大事來辦啊!」
諸侯領命道:「上天降此大任,是我等祖先都求不到的榮耀,如何敢不用盡全心全力。」
「無數能人在吃喝美服中,年華虛渡,在史書中只有寥寥幾筆。
而我們德性如此淺薄,卻能如此幸運,來承擔王化大業。
每日只恐做的不夠好,無顏面見祖宗。」
這些年孟王主導的,對於通往震州的線路探索已經完成,翻越西部山脈,尋到一塊有平原大江的地方。
恆帝61年,第一批華人到達震州,於雅江(雅魯藏布江)畔建申城。
七年後,玉公政獻震州之土。
恆帝召天府諸侯於承陽山祭天,封皇四子旦為申王,震州牧,賜姓為印。
賜三寶:震州鼎,五瑞,《藏》。
和孟王一樣,有命爵大權。
申王將雅江流域的土地命名為東輝。
華歷2046年,恆帝69年,經過多次談判。玉州媓姓羌人遣使入京,獻玉和土。
恆帝再祭天,封媓姓為宛王,玉州牧,賜三寶,命五爵。
恆帝72年,帝崩於青城山,壽76。
這位在後世算來,諸帝王中能排進長壽前十,在位時長能排進前五。
在位期間就以無限活力而著稱,酷愛巡遊,登山游泳。多次橫游長江,東到文帝山祭拜,西到龍門,西嶺,在三十幾座山頭留下足跡。
命人在峨山,天台山等山上都建立行宮。
其中尤愛貢山(貢嘎山),封其為蜀山之王,封四女神山(四姑娘山)為蜀山之後,並建廟祭祀。
認為自己王化交震兩州,德雖次於華文二帝,但功業不相上下。
於恆帝35年,開始在岷江畔,削山造恆帝像。
花十幾代人,歷時八帝兩百五十三年才建成。
因前人建造讚揚記錄文帝功德的宣文帝聖功碑。
於是也建造讚揚記錄自己的聖功碑。
碑高三十米。
此前有祭帝之土丘,祭天之台。
後演化為石制塔式建造。
恆帝說服了諸侯,開始建造有史以來最大的塔——凌霄塔。
底邊采周天之數,邊長365米。
分8層,通高取99加59,為158米。
每層依《神譜》雕刻敘事浮雕,共計十萬塊浮雕。共1008壁龕,用以供奉1008神。
一方面是為了建造奇觀,浪費民力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
雖然有移民的人口流失,但還不到為他建造奇觀造成的人口減少的一半。
另一方面歷代帝王,也只有他將妊朝以來的擴張性發揮到極致,不計成本,幾十年不間斷的對天府諸侯拉攏打壓,各種爭鬥,以一種偏執的心態去推行王化,還派人不遠萬里的去尋找媓姓。
作為一個帝王,精力旺盛,對某一事物又有一種偏執的追求,不是創造出驚人的事業,就是創造巨大的衰敗。
其孫子繼位,為良帝。
繼續為震州移民。
良帝在位八年,豐帝繼位後,明顯對千里之外的事情不感興趣。
歷經三帝65年的大移民終於結束。
華歷2133年,因恆帝空耗民力,之後幾代帝王對奇觀的繼續建造,引起整個京畿大亂,同時外畿同姓大藩為爭位開始長達52年的內鬥。
華歷2185年,苴公入主京畿,通過禪讓,登基為帝,重修華陽,後世稱苴帝。
長達927年的前華陽時代結束了,中華陽時代開始了。
在東方,豫州羌人歷經炎黃的大融合,又與一部分東夷集團的成員融合,歷經顓頊,帝嚳,堯,舜,禹五帝。
華歷2472年,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諸侯擁為王,定都陽城,國號為夏。
夏就是華,華就是夏,同意不同字。
大禹途經會稽時去世,諸侯推伯益為王,按照慣例為大禹服喪三年後,學**舜禮讓帝堯之子丹朱、大禹禮讓帝舜之子商均,也禮讓了一下大禹的兒子姒啟。
結果姒啟並不推脫,直接登基。
自然引起爭鬥,最後伯益戰敗被姒啟所殺。
姒啟破壞傳統習俗的篡奪行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有扈氏開始糾結多個諸侯要討伐他。
於是彭伯建議讓姒啟遣使益州。
姒啟遣孟塗往益州,巴公助其引見天子。
當時的宗帝在位,聽聞豫州羌人來使,很是高興,升朝面見。
最後經過一番討論,孟塗帶著一千套犀甲和青銅兵器回去。
姒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華歷2492年,宗帝效法恆帝,封姒啟為夏王,賜三寶,為豫州牧。
在姒啟接受了宗帝的冊封時。
遙遠的崑崙山下,西支古羌人在此定居已有兩千多年。
從山上流下的幾條河流,滋潤著兩岸大片的土地。
西羌人開墾耕地,建造城池,發展手工藝的同時,也有很大一部分族人放牧牛羊,形成農牧雙元,互相補充的生產生活。
在受封宛王后,學習華文和禮儀,終於開始正式建立國家。
在興盛時,控制著天山南北多個谷地和草場。
除了建造多個規模龐大的城池。
更是於不周山(帕米爾高原),崑崙山,天山建造了祭祀不周山之神崑崙山之神,天山之神的神台,被世人統稱為三山神台。
其玉石除了向東出口益州,豫州,自己製作的精美玉石製品更傳到兩河流域。
由於多了宛人這個次生文明的中間點,將雅洲諸文明串聯起來,益州的人終於也知道在遙遠的方州還有開化的民族,而且也是黑色頭髮。
於是在史書中親切的提及這個民族,以為羌人的分支姞姓。
導致後世華人長期的認為方州早就有羌人居住。
但經過考古,其實並不是。
此時已經過去446年,國內發生動亂,第25代宛王媓鑄暫避費地(費爾干納盆地)。
遭遇金髮碧眼的異族,這群人把車套到馬上,平時四處遷徙放牧,戰時用馬拉戰車衝擊敵人——這是前所未有的戰術。
媓鑄將這批人稱為禺氏白戎(吐火羅),並招募了一批用以擊敗國內敵人。
最後允許白戎禺氏在費地放牧,殊不知為後世子孫留下多大後患。
古羌人和他們的千年之敵,就以這種方式開始正式的登上古羌人的歷史。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