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個抉擇
康王好色乖戾,衛後無所出,妃嬪生三子,暗地互相較勁爭位。
直到長子元昌認了衛後為母,這正統性才高出兩個弟弟。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但是次子丁野心勃勃,並不放棄,反而勾連大臣,讓康王有了改立之心。
不想衛後去年去世前,對康王留有遺言,就是讓元昌為繼承人。
竟讓康王回心轉意,驅逐了幾位大臣,為元昌今天的繼位排除了障礙。
雖然華帝把部落聯盟變成一個國家,但這個國家非常粗糙,殘留大量原始公社的習慣,國家制度還處於草創。
在盆地內分內外服,內服占據最肥沃的平原,擁有最多的人口,分王畿內外,畿內包括蜀都及周圍由王族華氏直接管轄,畿外諸氏是華氏的同姓親族。
外服是臣服於華邦的其他部族,華人部族稱氏,羌族以外的部族稱方。
為了管理這些氏方,創立了四牧八伯的制度。
四牧由華帝的叔兄侄庶擔任,世代代表華邦鎮守四方,調停各方各氏的矛盾,組織軍隊,管理公共事務。
八伯由早期華氏的盟友擔任,輔佐四牧,是地方實力部族
王子丁的舅族有韜氏就是八伯之一。
寺人為什麼要說「逃」,這先王剛御龍歸天,做為王子不想著守喪,竟趁眾人鬆懈,急急忙忙的出了宮門。
按照以往慣例,這不是要起兵奪位是什麼。
可不能讓他走了。
隨著新君的一聲大喊,朝臣中主管宮城軍事的郎正率先反應過來,衝出大殿,召集人來一面封鎖外城門,一面誓要抓到王子丁。
元昌冷靜下來,讓朝臣如常處理先帝後事。
等到下午,郎正大搜全城,弄得人心惶惶。
到晚上還沒有抓到,元昌不得不開始考慮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
於是問朝臣:「要是皇子丁攜有韜氏反叛,可有何法應對?」
多虧康王,朝中傾向皇子丁的大臣都被他驅逐了,留下來的大臣,雖然談不上死忠,但也不至於反叛。
六朝臣為四太兩正,皆為畿外諸氏中的能人。
太宰:眾臣之首,負責下達王命,宣布政令,下情上達,徵求意見。
太嗇:管理日常民事,徵收農業賦稅及。
太卜:掌管祭祀,刑獄,調解訴訟。
太史:掌管記事和冊籍。
郎正:掌管軍事力量。
工正:管理手工業,畜牧業,工匠,工程營造。
太宰上奏道:「有韜氏為北左伯,可通知北牧和北右伯節制。」
郎正補充道:「應召畿外諸氏拱衛王畿!」
元昌問郎正:「武庫還有多少兵器?」
郎正面露難色道:「犀甲不到二十,銅戈一百,銅鉞一百……」
又問工正:「城內匠有多少?郊外民有多少?」
工正道:「工匠還有三百多戶,畿內民有四千戶。」
都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本朝興盛時,僅蜀都城內工匠國人就有二千戶,方圓千里內的畿內農人也有二萬戶,能武裝起一千著犀甲,手持長戈,腰懸斧鉞的精銳。
幾次動亂,蜀都財富和工匠都被劫掠,竟破落至此。
幾位朝臣目光更加暗淡。
元昌又問道:「那畿外還能征多少卒?」
郎正低聲道:「畿外諸氏死傷無數,能征者少……」
畿外都是華氏的親族,在對其他氏族時,還會維護華王的權力而出全力,但王室的動亂,已經造成整個內服的人口凋敝,三戶去其一,貴族都不能倖免,能征之兵寥寥。
更何況又是王室的內鬥,誰贏都能代表華氏,可能更不上心。
而召外服之兵是最壞的打算。
元昌道:「那就只能儘快召畿外諸氏入京朝會。」
畿外諸氏各有城邑領地,和工隸平民。這些領地一部分是華氏取得權柄後,把擊敗的異姓氏族驅遂出富饒的平原,然後分封親屬的,其他更多是之前就存在的氏族。
他們在各自封地上有完全的權力,華王亦不知道有多少人力。
這和分封制完全兩碼事,更多的是每個氏族就是個獨立邦國,為了共同利益才會幫助同姓中最大的邦國。
朝會在此時還有原始民主議政的殘餘,內服更像是被血緣信仰綁定在一起的邦聯,召集朝會就是爭取諸氏的支持。
這是元昌下的第一個決斷,所以掃視眾人,觀其反應。
六朝臣面無表情,既不反對,也不支持。
這時太卜又進言:「陛下,王子全如何處置?」
王子全不過十歲,母族也弱,元昌思考片刻,朗聲道:「就先禁養在宮中吧。」
又掃視眾人,觀其反應。
見四臣還是面無表情,也不反對,郎正微微搖頭,獨見工正看過來又低下頭,似乎若有所思。
元昌將眾人表情一一記下。
於是等眾人退去,命人單獨叫工正至偏殿問道:
「工正卿剛才是有什麼話不方便講嗎?現在四下無人,你只和朕說。」
工正躊躇幾秒,想下了什麼決心,大膽上前奏道:「稟陛下,我也是有所耳聞,不能確定,北右伯高氏世衰,北牧赤氏與有韜氏聯姻……」
元昌暗道不妙。
工正又道:「恐不能節制,反而要同謀啊。」
元昌問道:「這事確定嗎?」
工正又不再言語,看來另有隱情。
太宰的說法又沒錯,四牧八伯就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互相節制的。
如果工正說的是假的,那太宰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
要是工正說的是真的,那這些消息其他大臣怎麼不知道,如果知道又為什麼不說出來。
元昌在房間來回踱步,想到一種可能。
那就是幾人都不覺得他這王位能坐穩。
只因近百年來,王室動盪,兄奪弟位,侄奪叔位,叔嫂通姦,父子相殘。
外番不享,一副王朝末路的景象。
像他這般舅族弱小,沒有強援的,怕也是要倉皇出逃。
是了,所以最開始六朝臣不過裝裝樣子,說些看起來正確,但實際上派不上用場的方法。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元昌做的第一個抉擇就是不殺皇子全,固然讓四位大臣覺得優柔寡斷,但是也讓嚮往秩序,希望恢復和諧的工正看到一絲希望。
元昌帝心中有了一絲頭緒。
五天後,康王被匆忙下葬,但也比三十四代豐王好太多了。
二十年前,豐王為奪其兄晏王之位,引未開化的甘方入畿內,攻破蜀都,燒殺劫掠,大半個內服化為白土。
豐王召三川氏驅逐甘方後,為修蜀都,不與民休息,虐民如草芥,終於引起國人奴隸暴動,攻進內城,豐王化做寺人慾逃,被人群踐踏而死。
一月後,等內服諸氏尋到內城時,屍骨都找不全,只憑一塊玉佩做了衣冠冢。
晏王之子康甲被諸氏尋得,強推上位,但康王在外巡狩十年不敢回蜀都,五年前才在被衛氏派兵送回來。
眼見除了元昌的生母,其他未生育的妃嬪都被反綁雙手,身上還穿著孝服,哭哭啼啼的就被武士推著要往土坑裡殉葬。
元昌不忍,出聲阻止道:「住手!」
朝臣小臣都不解的望過來,這可是祖宗規矩,新王這是要幹嘛。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