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繼承禮法討論
「唐宋之時,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順序為:」
「嫡長子第一、嫡長孫第二,嫡長子同母弟第三,嫡長子庶弟第四,嫡長孫同母弟第五,嫡長孫庶弟第六,曾玄以下准此。」
「本朝文官蔭敘制度,也就是陛下所說的嫡長房繼承制,繼承順序為:」
「嫡長子第一,嫡長子的子孫其後,嫡長子同母弟及其子孫再後,繼室所生再後,次室所生又後。」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
「如果沒有子嗣,則傍蔭其親兄弟各及子孫,伯叔及其子孫。」
「完全按陛下所說,是按房頭順序繼承——」
「只要前一房的子孫存在,就輪不到下一房。」
介紹了前朝和本朝的繼承制度後,劉宗周總結道。
自從皇帝提出嫡長房繼承制後,他們這些研究禮法的臣子,便仔細研究大明繼承制度和前代的不同。
發現確實如皇帝所說,本朝的繼承制度是按房頭順序來的,而非像前朝那樣,只有嫡長孫的繼承權高於叔叔。
大明的文官蔭敘、貴族繼承、宗室繼承,實際都是按照此法。
成祖之後的歷代皇帝,也完全符合嫡長房繼承制。
所以大部份人認為,正在制定的《大明繼承禮法》,應該按照嫡長房繼承制。
但是也有一些人言必唐宋,認為應實行前朝的嫡長子繼承制。
尤其是在一些婦人看來,大兒子小妾生下的庶子,繼承順序怎麼能在自己的其他兒子前面呢?
還是嫡長子繼承制更合適,更符合關係遠近。
面對這種爭議,劉宗周想到的辦法,就是在經筵上講解,呈請皇帝聖裁。
畢竟《大明繼承禮法》是皇帝明確表態是要遵守的,不能節外生枝,讓皇帝看到後翻臉。
朱由檢對劉宗周的態度很是滿意,他沒有直接獨斷定下此事,而是問群臣道:
「古禮說的嫡長繼承是什麼?」
「嫡長子繼承制和嫡長房繼承制,哪個更符合古禮?」
劉宗周聞言回道:
「三禮未言此事,《春秋公羊傳》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由此引申出嫡長繼承制度。」
朱由檢微微點頭,繼續詢問他道:
「那麼嫡長子繼承制和嫡長房繼承制,是否都符合這句話?」
群臣紛紛發表意見,認為都符合嫡長繼承,符合《春秋》所言。
唐宋的嫡長子繼承人固然是先賢定的,本朝的文官蔭敘制度,也是國初的文官定下來的。
兩者都符合古禮,不能說哪個有錯誤。
然後朱由檢又問:
「嫡長繼承的目的,是為繼承穩定,避免引發紛爭。」
「都是立嫡立長不立賢,嫡長子繼承制和嫡長房繼承制,哪個更加穩定?」
這個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溫體仁當先說道:
「嫡長房繼承制更穩定,只要繼承順序排在前面的人有子孫,後面的人就無奪嫡之望,不讓其生異心。」
「反之嫡長子繼承制下,只要失了嫡長孫,嫡長子的繼承人位置就有可能不穩。他的同母弟、庶弟,會爭先恐後奪嫡。」
「所以本朝實行嫡長房繼承制,比前代更加穩定。」
朱由檢對此頷首道:
「禮法制定,要防人性之惡。」
「嫡長房繼承制之所以被確定,就是為了穩固嫡長子的繼承權,不讓其他人生異心。」
「所以太祖之時,為文官蔭敘定下嫡長房繼承制。」
「建文君之所以被立,也是源於此制,但是太祖又以繼嫡越過元嫡,讓世人不明所以,以至埋下禍患。」
「成祖靖難復舊制後認真揣摩,才明白太祖的深意。」
「所以本朝自成祖之後,一直是用嫡長房繼承制,到世宗時再次完善。」
「如今要制定《大明繼承禮法》,為何要放棄這麼好的制度,重新使用缺漏多多的嫡長子繼承制呢?」
「難道你們認為,用嫡長子繼承制能選出更好的繼承人?」
群臣盡皆搖頭,沒有人如此認為。
嫡長繼承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不是為了選出賢能之人——
畢竟嫡長順序非常明確,誰是賢人那就說不準了。實行立賢制度,太不利於安穩。
所以都是立嫡立長不立賢,更穩定的嫡長房繼承制,自然更加優越。
在皇帝說出這番話後,大部分人心中,已經傾向於嫡長房繼承制。
但是也有人有疑慮,大學士韓爌便說道:
「嫡長房繼承制固然更穩,但是如果出現懿文太子的事情,難道要直接傳給太孫?」
「臣恐按此制度,出現又一個建文君。」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憂慮,不認為直接傳孫,有利於大明安穩。
朱由檢對這個問題還是讚賞的,因為這說明韓爌等人,真的把建文君視為不合格的君主。他給建文君潑的髒水,已經開始生效。
所以他耐著性子,回應道:
「傳給太孫也沒什麼不好,建文君其實是個例。」
「太祖立他就沒完全按照禮法,犯了繼嫡越過元嫡之失。」
「而且建文君不遵守太祖留下的祖訓,面對太祖時虛偽應答,是一個不忠不孝之人。」
「他若按照回應太祖的『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焉有靖難之事?」
「這個人是自己無能,不能以他做例子,說太孫不當繼位。」
然後又舉例道:
「憲宗十八即位、世宗十五即位,盡皆年少於建文君。」
「焉能說他們無能,沒有做好皇帝?」
這兩位皇帝都是受到推崇的,憲宗和世宗的廟號,說明了他們的地位。
群臣見皇帝以他們舉例子,再想到當今皇帝即位時也不過十八歲。盡皆對這段話表示認可,認為建文君那樣廢,確實是個個例。
而且為了穩固太孫的繼承權,朱由檢繼續說道:
「如果再發生懿文太子的事情,皇帝傳位於太孫時,應同時確定已經去世的兒子為皇帝。」
「說明帝系已定,斷絕其他支系的心思,這樣也能穩固太孫的繼承權。」
說著朱由檢還道:
「《大明繼承禮法》確定後,每年都要按照繼承順序,確定前五順位繼承人。讓人們知道萬一出現意外,應當由誰繼位。」
「此繼承順序由群臣公認,違反者天下共討之。」(本章完)